komica wrote:
昨天在網站建議的,回...(恕刪)
台灣需要進行進口車檢驗並非對歐美或日本檢驗品質不信任,而是因為各國要求存在差異性;國內的進口流程主要是對於進口到台灣的車輛污染耗能,型式等做一致性的控管與了解.
XXXXX!
污染耗能人家出廠時都做了測試,也都有文件。
形式方面更是大大方方的寫在官方網站上。
甚至車輛在進入量產前就已經把把這些數據定下來了。
這些資料請進口商跟原廠申請交給ARTC不就得了。
難道車子渡個海,長度寬度高度耗能跟污染會突然變得跟原廠文件寫的不一樣?
還是ARTC認為原廠會亂寫?
還有就是像樓上tansywen講的,難道4/1進口的2010 R1會跟4/2進口的2010 R1不一樣?
陰謀論:原廠寫15km/l,我ARTC就是要檔檔斷油讓油耗難看。
komica wrote:
在重型機車進口流程裡,中心受交通部, 環保署, 能源局及車安中心等相關政府單位委託進行車輛進口檢測部份,再由主管機關及車安中心進行審驗部份.而訂定規範及標準要求部份權責仍在各相關主管機關,
其實大家都搞錯對象了,這句話很清楚啦,訂法規和審核的權責全部都在"交通部, 環保署, 能源局及車安中心"這些主管或權責機關,ARTC只不過倒楣擁有這些設備,又受命於政府要做這些檢測,我們幹ARTC幹得半死,ARTC也沒有任何能耐幫我們呀~~~我想她們很無奈吧?後面那些真正"體恤民意"的官員還不是躲在那邊納涼?
就像前陣子很多人在幹ARTC不公佈車撞擊測試,可是卻不了解NCAP與車輛安全法規的差別,國外是有NCAP才能看到這些測試和評價結果,台灣擁有車輛撞擊法規已經是萬幸了,至少車廠已經不敢不放氣囊了........NCAP我看還要等20年吧-.-;
這些制度和法規根本不是ARTC、工研院或其他民間檢驗機構,這些依法執行檢測的單位的責任,禍首是在後面制定鬼法和不知變通的官員們.............大家還是冷靜點想想囉!!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