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

重車日誌25:安全過彎的平衡點(上篇)


dogluswang wrote:
再次看了較士大大的重...(恕刪)

哈,上下坡彎道的對應方式最大的差異就在上坡很需要靠油門來維持循跡性而下坡則是要對抗不斷往前衝的下坡地心引力。

針對這個題材在下篇裡會提到,主要是在"該如何判別是否需要使用煞車的彎道"這個區塊。但要細部探討的話應該會需要一整篇的日誌來說明了。

我這篇系列文主要就是比享一些比較廣義的安全騎乘技巧,針對一些特殊環境的技巧則是要以獨立的日誌來分享,這樣才不會一次肉肉長讓人看不下去呀!


至於說到的旅行車過彎的感覺。簡單的說就像後面又多載了一個人一樣,但這個重量是分散在你的兩側及車尾,單是入彎前煞車就會有很強烈的感覺後面的感覺怪怪的。

主要是因為雙側箱同時在對輪胎的兩側進行施壓,而同時尾箱的高度又分散了你的重心高度,最明顯的差異就是你
會發現你的車變的很難壓。

因為無載的時候你的重心就是以你屁股坐的位置為主,但當有箱子分散重心的時候後輪的循跡性會大幅的降低,同時後箱提高了車子的重心,在過彎時的安定感就會大幅的下降。輪胎也會因側箱而使過彎的內側輪負擔大幅增加。


對應的方式就是儘可能減輕車上所有可能影響操控的因素,例如引擎的轉速及油門的開合度。

這個部份在下篇也會提到!
請各位讀者們支持"無視無理取鬧者"運動~簡單的說就是別去理會惡意回文的言論讓它們自動的消失!還給版面

PT-教士 wrote:
「在山路上沒有永遠最...(恕刪)

謝謝教士大的文章,拜讀後發現自己的確有些騎乘方式是不正確的
PT-教士 wrote:
「...所以高轉速很危險真正的原因便在於此→輪胎的硬化...(恕刪)


小弟不才 痴長數歲 剛好活過沒有網際網路 還有日文書沒有版權的年代 當時的摩托車雜誌曾經出版了一系列沒作者的機車相關翻譯圖書 要是你曾經活過那年代 以教士大的熱情一定會接觸到 以下圖表翻拍自一本"摩托車基礎科學" 書名輕描淡寫 但是卻是機車強權的知識菁華 現在當然沒有了 不過國家圖書館還找的到 現在這種摩托車硬科學的來源很少 剛剛想到就從地下室挖出來 有興趣可以找來看看 跟雜誌的每月小貼士相比完整度有顯著的差別


第一 這是過彎的重力與離心力的關係 由於兩輪車輛必須向中心頃倒 產生向心加速度以抵抗離心力 但是相同圓周運動 但是速度越來越快的情形下 離心力會以等比級數向上增加 必須用更傾斜的角度過彎的同時 輪胎也必須提共相對的抓地力 不然車子就會滑出去


再來 這是縱向與橫向抓地力的分配表 輪胎在同一荷重的情況下 能夠分擔給縱向與橫向摩擦力的總合是固定的 這代表輪胎抓地力的極限除了過彎的離心力 加減速也有可能造成輪胎超過抓地力的極限而打滑出去



第三 重點來了 輪胎又是如何抵抗離心力的 輪胎抵抗離心力有兩種方法產生轉向力 其中一種叫做CAMBER ANGLE 靠的是輪胎中心與實際接地點不一致產生的槓桿力矩 第二種叫做SLIP ANGLE 就是輪胎的行進方向與舵角不一致時產生的轉向力矩



而輪胎的抓地力就以這樣的關係存在著 一般來說車子傾斜大於30度 就必然會出現滑角補足輪胎傾斜力矩的不足 這代表在30度以上過彎 輪胎就必然的向外滑動 只是因為胎質和輪胎寬度的差別有或多或少的關係 膠胎跟熱熔胎 在此時就會出現劇烈打滑跟可預測控制的打滑兩種特性




所以 從越來越加深的車身傾斜角 我們看到越來越大的輪胎側滑 或說外拋吧 甚至根據圖2的抓地力相等的關係 增加更大油門側滑的幅度還會更大 因為輪胎科技的發達還發展出動力滑胎的過彎形式

我想輪胎抓地力大抵上跟輪胎有沒有因為高速而硬化沒關係 輸出同樣扭力時 引擎時脈降低抓地差別也很有限 反而刻意的降低轉速還可能因為引擎煞車或扭力過低再換檔而滑胎導致HIGH SIDE
確實暖胎 在接近車子最大頃角時不要突然加減速還是比較要緊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地力大抵上跟輪胎有沒有因為高速而硬化沒關係 輸出同樣扭力時 引


高手一出手,便知有沒有!
好強大的書籍!

特別是slip angle這段! 完全補足小弟在騎乘的時候的感受!

想請問這裡面有說到前輪也會有一定量的滑動狀況嗎?
因為目前能夠感受的到的除了後輪在過彎的狀態下會有slip angle外。

前輪在煞車的時候也能感受到可控制的滑動,
特別是在很抓的膠胎跟很抓的熱熔胎之間的差異特性
etspage1 wrote:
高手一出手,便知有沒...(恕刪)


喔 我只是K書派的 厲害也是寫出原書的人厲害 這本是1993年出的書了 反觀台灣車廠到現在還是跑直線比較在行實在很掉漆
前輪的部分是有 只是太不科普了




怎麼解釋呢 前輪特性更複雜 當然過彎時也有頃斜角和滑角的存在 也因為前輪不用負擔驅動力大抵上比後輪要窄 但是因為前輪要負擔轉向 還有個拖曳角和拖曳距 不只在直行時會自動回正方向 車子轉向時也會 靠的就是圖面中間的自動排列(回正)力矩 一般運動性不錯的車子在過彎時這個力矩跟把手操舵的力會自動保持平衡 但是隨著頃角加大 因為過彎所需舵角越加越大 輪胎的抓地力用完的時候這個自動回正力矩就會突然下降導致車把手快速往內倒 造成LOW SIDE
講的很模糊聽得很霧煞煞 總之如果感覺你過彎的時候發現你可以將手把往彎道內側拉到一個不可思議的角度 那你已經很接近前輪的極限 隨時要LOW SIDE了
如果有在跑山前輪換很好的好胎總是好的 像熱熔胎抓地力的延續性比較高 以免出現這種突然失控的狀況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喔 我只是K書派的 ...(恕刪)

哈 感謝分享唷!這個骨灰級的教科書真的是我還沒看過的!長知識嘍!!

不過輪胎硬化的這個議題我是透過日本RIDERCLIB的教學得知的所以應該也是有根據存在的唷

兩邊會有落差的主要原因應該還是壁於年代問題吧!
1993年當時的輪胎編織方式應該還沒到和現今這樣擁有優異的變形能量(應該說相較於現代輪胎而言硬上許多?)所以騎乘模式與20年後的現代相比應該還是會有落差唷!

所以我想輪胎硬化的這個論點應該也是近代才出現的。而你分享的則是車輛在動態時的動態理學教材!這個我真的沒看過了找機會一定要好好的研究一下

所以當時的motogp車手真的都很強…沒有電子配備輔助騎的又是動力接璣瘋狂的二行程賽車還有配上不如現代輪胎抓地力的胎…

有興趣你也可以去研究一下輪胎與引擎動力的這塊唷!

我曾和賽車學校的加菲貓老師發問過,他的回答騎乘技巧的變化在95年後有個明顯的分水嶺,您這本教科書應該還屬於上個世代的參考教材,不過有些內容的確值得參考與學習的!

感謝分享!
請各位讀者們支持"無視無理取鬧者"運動~簡單的說就是別去理會惡意回文的言論讓它們自動的消失!還給版面

PT-教士 wrote:
哈 你有點到重點,那...(恕刪)


是的.因為我已經看過幾例了...

新手想提升自己的操控能力與速度.請教老手

老手雖然有心教..但方式是以本身的角度去詮釋.

新手似懂非懂...

接著實際上路.老手們帶跑.以他們認為已經是*慢*的速度騎.

但新手仍跟的吃力.但又想跟上.

結果大家應該就知道..請車行載車下山...

所以.先有基本的認知觀念.再一步一步慢慢去體會.

提升控制車輛的能力.才是王道.

PT-教士 wrote:
「在山路上沒有永遠最...(恕刪)

好文,不知能否分享退檔補油的技巧

難得的經驗加上圖文並茂,受教良多~期待下篇喔
騎車有一段時間了!!大部分都是看彎道聖經跟實際的騎乘經驗~這一篇的分享對新手有很大的幫助~

Stereophotography wrote:
因為過彎所需舵角越加越大 輪胎的抓地力用完的時候這個自動回正力矩就會突然下降導致車把手快速往內倒 造成LOW SIDE


目前針對這個問題是還沒有發生過...(又或者是發生了卻沒事?
不過有許多次入灣前的煞車遇到路面不良的地方,前輪打滑後舵角會瞬間內轉

但目前自己在騎乘的時候在頃角越來越低的時候,事實上對前輪舵角其實有用力在向灣內轉 ...
以避免頃角過大


p-sport wrote:
接著實際上路.老手們帶跑.以他們認為已經是*慢*的速度騎.
但新手仍跟的吃力.但又想跟上.


我覺得這個問題出在路線熟悉度 ... 車速快慢無關,但小弟認識的族群裡面很少有路線派的 ...
可以在任何山區用順暢的車速騎乘的人實在太少 ... 而大多老手都是在特定山路上極快

想要快的人在路面以及路線熟悉度不足的情況下,其實會造成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他們會發現
壓得越低就可以跟上老手的腳步,殊不知老手並沒有使用全部的頃角,而是因為路線過度熟悉,取出的彎線以及彎速精準度大於這些急著想要進步的人

在不停的push自己車子極限的情形下,自然就會變成車子被載下山


目前小弟帶朋友的習慣都是用"後車"認為慢的速度下去帶的,慢慢地將路線延展到最寬

  • 1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