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休修 wrote:
Post vulcanization...(恕刪)
這文章有說"也就是說其實輪胎被製造出來的時候其實只被硫化90%剩下的10%來自於輪胎熟成及使用過程的溫度累積"
brand finance 是說品牌價值形象你有閱讀障礙還是裝傻嗎? 我說”普利司通稱:世界最大,台灣第一。"當然是銷售量或額,你的回文也講RE、REP難道是Brand Value?。2019年的銷售額也一併超越(因為併購案)"現在是2019/5/8你就知道結果了?
我有說"世界最大,台灣第一"有指機車嗎?業界都知BS台灣只有PC & LT,你若說CST MC or BC(建大華豐不清)台灣第一,我不清楚沒意見。silentcat 兄也在問PC胎。有版規規定機車版都要說機車? Tire business、中国轮胎商务网和Brand Finance 根本就講不同的事,你都有可信度? Brand Finance hankook Top 5 Strongest Brandss第5,Top 10 Most Valuable Brands 超過 Firelli, Yokohama, Sumitomo。CST中国比CST台灣大(銷量),中國生產可信度比胎灣差?
我是QA負責OE APQP及輪胎S&R。反正我看你也無法回答,我懶得再和你說。回到正題。
米其林"Dominique Aimon說輪胎生產出來上分子結構就是固定了,因此不會有所謂放多久分子結構會更穩定的說法。"
我認同他的說法:
1.米其林技術是輪胎業前茅,而且是具名公開發表,沒有依據怎敢自砸招牌。CST 若是可以具名發表"輪胎被製造出來的時候其實只被硫化90%剩下的10%來自於輪胎熟成及使用過程的溫度累積",我也佩服。
2.橡膠業一般使用硫化曲線最適硫化通常取t'c(90)時間,其餘硫化則是冷卻期間進行,硫化後(100%)為平坦硫化。t'c(90)隨橡膠厚度(當然配方溫度壓力要考慮)修改,例如TB較厚加熱冷卻都慢,冷卻硫化會加大,最適硫化可能為t'c(80)時間。輪胎加硫過程閉模開模壓力溫度須穩定,有中斷(例停電)就報廢了,有像燒瓷釉起變化時參數動到就會失敗。因此"輪胎生產出來上分子結構就是固定"。賣給消費者硫化未完全輪胎(廢品)真是笑話。(經驗及依據-請參考ISO 6502 下方)
另輪胎放1,2年才用最好,是因為有些消費者不了解輪胎是穩定的產品。[NHTSA 試驗時間影響很小(使用保養儲存是重點),各車廠輪胎廠也是說5,6檢查,10年建議不用。]只要1or3月or1年內才買,所有有些說法就出來了。
ISO 6502
4
時間t'c(y)及對應之力或轉矩提供硫化進度之資訊,最適硫化通常取t'c(90)。
A.3
考量經濟效益,須儘可能縮短加熱及冷卻週期,但為考慮成品內之均勻度,則須增加週期時間以降低物品內的溫度變異。當製品更大時, 此等矛盾將更嚴重,因其中心之升溫時間係與其厚度平方成正比。此問題亦適用於非常高溫下硫化之小製品。
厚製品不僅耗更長時間升溫,當從模具移出時亦需更長時間冷卻,在某些情況,製品中心的整個硫化過程有一半以上在冷卻期間發生。在任何硫化計算,須將此列入考慮[5]。亦需確保其中心在結束加熱釋壓後硫化程度足以防止產生多孔性[6],同時確保其表面不會過度硫化。
美國輪胎商業 Tire business 2018 Global Tire Company Ranking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