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uth2011 wrote:
似是而非,很多比較的對像不公平
為什麼連清㵖劑都一定要買外國品牌?在台灣買本土牌不比在美買當地牌貴
你怎不説在美國買泡麵芒果比台灣貴太多?
當你為了便宜一點網購了一樣不交稅給台灣的外國貨
可能就有一個本土勞工被減薪或失業,
當你由國外買了一項便宜的藥,
不小心吃出問題是台灣健保在醫,你不會去跨國求償的,
我們很多行為是低薪幫兇
我...不在淘寶買東西,因為我希望錢給隣居賺.
我比較認同你的想法~
雖然國產機車, 和別國比較, 真的是貴啊...
不過像我買手機,都買HTC, 連老婆也被我同化了~買HTC~
老媽老哥買ASUS~
扣除品牌光環, 你會發現, 制程成本上, 高階手機來看, HTC比APPLE還高~
光是HTC在桃園組裝生產, 這產物鍊就在幾層都在台灣了~
看著HTC股票開始繃盤, 雖然我沒買, 但心中有點說不出的小感傷~
唉~
魯拉拉拉 wrote:
以下轉自閒聊與趣味...(恕刪)
以小弟商遊超過二十國家所見所聞來表達自己對台灣的看法應該不至於不公。
樓主所言多半係台灣人在 "消費" 面經常面對的現況,簡單說就是台灣人在消費市場上面對不論進口或國產品C/P值均較海外低(大部分又均與歐美日相比)的現象(政府鼓勵出口,內銷還要扣17%,出口反而0%;進口商品如成車進口像二奶魔王所述市價約42%均到政府口袋)。
其實台灣市場的確偏向"生產者市場"(非消費者市場)。如果一國之經濟為"自由放任之經濟體系",甚麼樣的市場態勢應該都是由"市場機制"自行決定,這之中的最大明顯例子就屬美國,然而因其為世界前幾大經濟體的影響(武力拳頭又比人家大、講話又大聲),所以市場自然而然接近"消費者市場";反觀台灣就很好理解(根基於眾多政治、民族性等拉哩拉紮原因)為什麼會變成"生產者市場"了!
廢話這麼多,其實小弟認為改善台灣金字塔中階廣大百姓之苦,還是要靠"提高所得"解決,物價(Living cost)的攀升不論是基本物資如石油(雖然現因頁岩油關係處相對低點)、玉米、小麥、豆、米 或 是消費品 均是未來趨勢。畢竟地球資源本就有限,但人的數量擴增卻是不曾停歇(小弟認為戰爭應該在可見未來必無可避,這是自然的趨勢),在"節流"效果有限情況下,台灣人也就只有想辦法"開源"了。至於怎麼開源,這又是另一個話題~~
matias wrote:
還不只這些呢......(恕刪)
就以大大提的馬路永遠坑坑洞洞來說,國人明明在10多年前就研發了世界首創專利道路工法,造出來的馬路可以保用十年以上(除此之外還有較低溫度、減少空污等功能),但是就因為首次舖設成本較傳統舖設成本為高(這應該是冠冕堂皇的說法,實際上是擋牠人財路),因而不被採用。可是國外30國都紛紛來台灣申請授權,連大陸去年申請授權後也開始大量在北京、上海、福建舖設...
相關資訊:
http://www.businesstoday.com.tw/article-content-80417-115409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