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鮪魚在東港海域被大量捕撈,特別是在洄游至產卵地之前,確實可能對漁業資源的永續性造成影響。以下分析這個問題的潛在風險與現行管理措施:### 潛在問題1. **產卵前捕撈影響繁殖**:黑鮪魚通常在洄游至日本南方海域產卵前被東港漁民捕獲。這些成魚若未完成產卵,可能導致下一代數量減少,長期影響族群規模。2. **過度捕撈風險**:太平洋黑鮪魚(Thunnus orientalis)已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列為易危物種(Vulnerable)。過度捕撈可能加劇族群衰退,尤其東港漁獲量位居全球前列,對區域性黑鮪魚資源影響顯著。3. **全球需求壓力**:黑鮪魚因其高經濟價值(特別在生魚片市場)而需求旺盛,東港的漁獲多數供應國內外市場。市場需求可能驅使漁民增加捕撈量,進一步壓迫資源。### 現行管理與挑戰1. **國際管理措施**:黑鮪魚受《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管理,該組織對太平洋黑鮪魚設定捕撈配額,並限制特定漁具與漁期。台灣作為WCPFC成員,需遵守總允許捕撈量(TAC)。然而,執行細節(如小型漁船監管)仍存挑戰。2. **台灣本地管理**:台灣漁業署對黑鮪魚漁業實施登記制度與漁獲報告,要求漁船記錄捕撈量並遵守配額。但沿近海小型延繩釣漁船數量多,監管難度較高,可能存在未報告漁獲。3. **永續措施不足**:雖然東港黑鮪魚文化觀光季促進經濟,卻可能間接鼓勵捕撈。當地缺乏針對產卵期黑鮪魚的特定保護措施,如禁漁期或洄游路徑保護區。### 解決方案與建議1. **強化產卵期保護**:可考慮在黑鮪魚主要產卵期(約5-7月)設立禁漁期,或限制捕撈尚未產卵的成魚,確保繁殖族群穩定。2. **精準監管與數據收集**:加強對小型漁船的漁獲監控,推廣電子報告系統,確保捕撈量不超過配額。同時,收集黑鮪魚年齡結構與性成熟度數據,評估捕撈對繁殖的影響。3. **推廣永續漁業**:鼓勵漁民採用選擇性漁具(如大型圓鉤),減少捕撈未成熟黑鮪魚。結合生態旅遊與教育,提升公眾對資源保護的意識。4. **國際合作**:加強與日本、菲律賓等鄰近國家的合作,共同監測黑鮪魚洄游路徑與族群健康,確保跨國資源管理有效。### 結論東港大量捕撈未產卵黑鮪魚確實可能導致漁業資源耗盡的風險,特別是在缺乏嚴格管理的情況下。雖然目前有國際與本地配額制度,但執行力與針對性措施仍需加強。透過產卵期保護、精準監管與永續推廣,東港的黑鮪魚漁業有望在經濟效益與資源永續間取得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