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

2009泛珠三角超級賽車節/ZIC超級摩托車 夏季賽參賽簡報

leolarrel wrote:
看到這一句,讓我這個...(恕刪)

別這麼客氣......大家切磋吧
我玩二輪的車齡也不長,從2007/12 開始算...一年半吧
比我快的人還很多,講這些有點越級報告了吧........

那.....簡單三個點:
1.進彎前煞車「用吃奶的力氣( As hard as you can)」以順暢的施力一次捏到最重,事實上包含我的經驗在內還沒有因此而造成前輪失控或前滾翻,頂多後輪漂浮而已。(要舉後輪很簡單,用「一般的姿勢」來撐就行了)

2.進彎油門全放「帶煞車」增加前輪巡跡性,盡可能衝進彎道深處利用引擎煞車收路線進APEX,合理進彎速度的前提下轉速盡可能越高越好。一昧講求快速入彎弊多於利,進彎過快只會拖長迴旋時間

3.出彎時「又快又順」的一次把油門全開到底,別擔心,只要速度夠快操作夠順,輪胎溫度OK不會滑胎或是孤輪的,只要你的姿勢和轉油門的方式都夠順。(所以使用Knee Down的正確時機很重要)

換檔方面「絕對」不要使用離合器,那除了加速遲鈍之外會令離合器耐久性大福降低
至於變速箱,在「只要一出車就是激烈環境」下換檔的這些賽車,也多是3-4年以上的老車才有的狀況(像我這次用的05年636),但也是在高轉速下才會發生

--------------------------------------------------------------------
以上我從接觸正規教育以前就一直在用這種要領練習,只是尖端賽道的那種環境和路面實在不敢完全發揮到極致,不然絕對有機會至少做進52秒台,而且我自己的車也在這種環境「操」了快一萬公里,加上「按此要領」上的公路走行累積了也有兩萬多,一般認為該磨光的離合器、輪胎卻反而都還堪用,引擎很好,變速箱狀況也還很順,也因此而避過無數大大小小意外更還沒摔過車(表示我練習不夠認真嗎.....?)

leolarrel wrote:
這不就是網路常看到的...(恕刪)

台灣的填鴨式教育造就了不是0 就是 1的腦袋,「應用題」的解答很多鄉民是聽不進去的

簡單來說「操作上」就是「快」且「順」但速度放慢些,反而在中低速彎道中用的時間不會差到哪裡去(有時甚至比較短),而且有足夠的精神和視野可以判斷前方狀況

還有在公路上你的路面就是車道範圍,眼裡只有車道而不是整條路,就不會隨便跨越車道甚至雙黃線
http://shinbox.pixnet.net
doorfoo wrote:
沒辦法,因為想要在九...(恕刪)

~承上,我能分享的就這麼多,再深入下去可能有人會看不下去了
九月份~很期待!不知道有沒有多餘資金去玩玩那個跟TIS一樣大的KARTING...
不過給你跟久了我還怕被你反超咧
http://shinbox.pixnet.net
哈~
這下你回的那些技術文就有可能是口水戰的開端啦!!!

不過在其他口水出現之前稍作解釋一下好了,免得簡短的應用性答案被解釋成是非兩瞪眼的答案....

我覺得在台灣可能把我們直接挪用賽道經驗改為山道經驗的部分分享出來就好
一來改變大家的觀念,二來不會被罵成偏執狂....

您說好不!?
doorfoo wrote:
哈~這下你回的那些技...(恕刪)

您的想法跟我實在是相似度挺高的
我側面了解過國外的考照原則,不論技術上還試駕使道德上,其實跟我們所謂的「賽道經驗的公路應用」的原則相當接近,這個要寫肯定會變成長篇大論,就是怕台灣鄉民們無限上綱了

而且賽道比公道還要更為嚴謹多了,賽道規矩其實就是交通法規和行車禮儀的縮版 - 尤其是告知自身動態意向這點,只是在台灣普遍缺乏這方面概念
http://shinbox.pixnet.net
很感謝shinbox 分享的那麼多,接下來換我分享 " A twist of the wrist" 讀書心得做交換(當然我也想過shinbox 大可能已經看過這一系列的書了)


以下的文幾乎都是由"A twist of the wrist I & II" 文中轉譯而來.我想分享的部份跟側掛,油門控制,煞車控制無關,當然,"A twist of the wrist I & II"一定會好好的闡述轉彎,側掛,油門煞車控制等等基本功夫,但是仿間探討轉彎,側掛,油門煞車控制的東西太多了,人人的方式都不一樣,像流行騎士的跟ZIC教的就不一樣,"A twist of the wrist I & II"教的跟ZIC的又有點不一樣,我有幸還翻過20幾年前日本翻譯過來的騎乘教學書,教的東西更不一樣

上面有說仿間論壇,雜誌,車友心得等不外乎圍繞在轉彎,側掛,油門,煞車控制等四大類.但是關於"如何練車","如何找線"這方面我還很少看台灣的資源有任何"科學性"的討論,心得不外乎

"多騎就熟了"
"跟在高手的後面學路線"
"多練才會快"

所以我這次分享一下,keith code 所建議的練車方法,keich code 練車的目地主要圍繞著"找路線","突破"這兩個目標,keich 並沒有專章講解,而是散落於

A twist of the wrist I 第2章 What You Do
A twist of the wrist I 第3章 The Product
A twist of the wrist I 第6章 Decisions
A twist of the wrist I 第13章 Supervise Yourself

------------------------------------------------------------------------------

首先,第二章提到的核心觀念,在於keith code 認為,車手必須是成為一個科學家,練車的時候完全的觀察自己騎乘時候的行為,因為"觀察是改變的基礎",keith 認為仔細的觀察,才能找出改進的點.

當然現在都21世紀了,早就有行車記錄器可以紀錄車手騎乘時所有的一舉一動,車手不需要花費額外的注意力去記得"我進彎的時候油門先放1/4 ,屁股移到小菊花卡住座墊,眼睛先盯著小紅點看,然後在這個小紅點傾倒入彎,轉速在8千....",行車記錄器已經把油門開度,煞車力度,轉速,荷重分配,一切的一切都紀錄下來了,只是因為keith跑GP的時候科技沒那麼發達,才需要車手自己紀錄.但是我覺得更精髓的是車手如何複製"自己做過的事情"? 因為如果車手不去紀錄自己的操作流程,一但發現某一單圈成績非常好的時候卻不知道為什麼"成績那麼好",從而無法再複製出來相同的單圈秒數.為有隻到自己做過什麼,才知道"這樣做會變快,那樣做會變慢,比賽的時候就該這樣做..."

接下來,如何透過這些紀錄下來的資料找出可以改善的點?
為了努力吸收以及分析記下來的資料成為有用的資訊(IT業說得資料採礦?),keich建議車手做家庭作業,這也是第13章所主要講解的東西,現在行車記錄器很方便,表格印出來就可以看了,畫面可以快轉倒轉暫停.keith 在此章節提到如何把資料記錄下來也只有用一小節而已,對照現在早已不實用,我也不多說,重點在於接下來keith提到"每一圈的單圈秒數要做紀錄,因為單圈秒數代表這你單圈路線與操作策略的總體果實".在找出可以改善的點這個部份,keith 建議把賽道切割,分成一個小段一個小段,分析每個小段所發費的秒數成績,經過大量的秒數資料庫就可以發現車手在某一段落是偏快還是偏慢,偏慢的段落就是可以準備改善的點.一次改進一的段落,甚至一次改進一個彎,不要太貪心,一次改變太多會讓車手混亂.練習時不需要騎到緊繃,安安穩穩的做出正確的操控改進,等熟了再增加時速,前輩不是有教"先騎對,再來騎快"

那麼,接下來,如何去改善已經知道的問題點,怎麼樣找出可以更快的操作方法與路線呢?這就是第3章與第6章所講的東西,路線與操控方法.
從第3章的標題 The Product 可以猜到,keith 把路線當作是一個"產出物",其實我在讀這一段的時候很難翻,現在我把keith 對於The Product 的定義原文貼上 :
{
Definition: A product is something that is produced;it is the end result when all the work is done. A product is what you can hold in your hand-or in your mind. You can turn it over to see if it can be produced better or differently, corrected or left alone.
}

對於keith來說一整個賽道的路線規劃是一個總體product.而賽道可以切分,切分到一個彎或一個組合彎可以把他看作一個sub-product .一個product就是一個過彎的路線規劃.而找出一個更好的product是車手該做的
當然product品質好跟壞包括但不只限於以下因素來決定:像是檔位,傾角,轉向技術,身體位置,任何你想的到可以改善的東西都可以拿來判斷product的好壞.經過了大量的分析跟練習,每個車手一定會發展出自己的最佳解,因為每個車手的條件都不一樣,像是體重身材,騎車習慣等,因此在考慮改善一個路線規劃的時候不一定要死守著前輩的經驗,而是要突破自己的"目前",讓自己"往前",考慮著煞車點是不是可以更晚,油門是不是可以更早,參考點是不是可以換個更好的之類
而關於操控方面的改進,keith 也有一套方法.keith認為,車手無時無刻在做操控的決定.只是因為大量的練習而被內化成習慣(我是抱持懷疑...).他觀察到,一般的車手練車有兩個方法,一個是treid and error ,試誤法,就是下去一直騎,不停的騎,騎個百來圈,把所有想過的idea都試一遍,keith說這樣的方法有一個缺點,花費練車時間很多.而且一旦練成一個彎,下一個彎就要重頭開始練習,別忘記了,賽道路線是整體的,一個彎改變騎法,下個彎的騎法就可能會被影響而改變.
或是另一種方法,思考.(think it through)利用之前蒐集的資料分析出最好的操控法.這樣的方法不太花時間,而且很有效率,麻煩的是,你拿來分析的資料必須是正確的資料,你拿一個錯誤的資料做分析.怎麼樣分析都不會得到一個OK的路線跟策略.keich 在文中還舉了個例:假如車手被教導說不拉離合器進檔可以更快,而那位車手也去嘗試了,發現真的有用,那就是有蒐集到正確的資料,發展出Ok的操控法.但是如果車手聽到有人可以五檔過一個彎,可是對方沒說是用60mph 過彎的,結果那個車手真的用5檔過彎,可是時速是100mph , 這樣車手可能就摔了...
所以keich 建議,試誤法跟思考法兩個要揉合起來,各取長處,利用試誤法取得資訊,再利用資訊思考出可以改變的騎法,思考出來的騎法再拿去做試誤....


以上,是我個人看過第2,3,6,13章所揉和的心得.我看完之後,在5/28的RKS 試過整套系統.當時RKS是我第一次去的賽道.跑都沒跑過.最適合試驗keith說得對不對,是不是有效.我個人嘗試過後是還蠻實用的.可以幫助我很快熟悉賽道.有效得找出Ok的參考點與過彎策略.之後TIS練車個人全部採用以上的系統練車.當然我個人覺得有效,病不表示對齊他人就有效.以上也是我個人的心得彙整.因為我英文爛,藥自行翻譯過才能看懂他在說什麼,自然有可能會搞錯keith的意思.這方面也請多包含.

最後,請各位大大不要因為不認同裡面的方法而公幹我,騎車方法沒對沒錯,只有適不適合.打字很累的,在01實在被幹到怕了,哈.
補一下書單,對於keith 有關於"科學化分析"賽道該如何騎,有狂熱的人更應該看"The Soft Science of Road Racing Motorcycles" ,我不是打廣告喔

如果大大是靠感覺騎車,那看這本書就沒用了,因為一定會看到睡著...
leolarrel wrote:
很感謝shinbox...(恕刪)

我沒看過這系列書,但從你的翻譯中感覺相當有參考價值

一直以來不論在尖端或是珠海,我們都使用攝影機作為參考的改善基礎,並且在每節練習/訓練結束後或自行檢視,或請教練從影片記錄中挑毛病作為參考基礎,而在賽道上的練習中則「見賢思齊,見不賢內自省」,鎖定對手盡可能像鱉一樣咬死,而發覺對手太強或太弱時則另行尋找對象,這算是實務上更為事半功倍的練習方式。而且這樣能夠激發熱血,更容易突破某些障礙

至於使用data logger......那真的是需要較高成本,但的確是更為有效率的檢討辦法
http://shinbox.pixnet.net
咬高手這種我用了很久一段時間...
我個人覺得受害很深,他像是止痛藥,短時間非常的有效,長時間病灶沒有根治,這種速效藥我有點吃上癮了.很糟糕,努力戒努力戒...

能夠有錄影畫面做檢討真的是很方便也有效,我正在考慮裝口袋型針孔,在台灣一台算便宜,但就是每秒格數只有15張.兩難.

找路線方面,ZIC有沒有啥撇步?
恩~我也認為自拍以及別人幫拍是自我檢視的好方法~
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的對自己評價並沒有想像中那麼了解透徹...
透過照片以及動態影片中的自己才會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能夠貫徹自己腦中想的....
為了怕自己對自己的評分淪為嘴砲程度,能夠獲得這些參考資料是最好的自醒。

另外,leolarrel...有機會建議可以參加珠海BG所舉辦的研習課程
在台灣缺乏夠正式的賽道,很難去實作我們額外所學到的新課程
在各方面不利的環境下,我們多半在台灣只能"猜測的"體會我們學習到的新知識
在台灣的小型賽道上實作的確實能夠讓我們優先打開一些非常初階技能條件
可惜並不是這樣又可以自我滿足
不是過分的去吹捧國外國際級的賽道
但是競速運動中,如果沒有足夠的速度下,很多技能以及觀念是無法突破的
一兩次國際賽道的經驗,可以讓你更了解你所學到的
以及在台灣你能夠利用台灣有限硬體下能夠繼續練習升級的部分也會因此而更明瞭

我喜歡這樣主動討論這些並不是要約戰來分高下
而是希望能夠在台灣這有限的硬體條件以及普遍觀念錯誤的狀態下能夠早點邁向下一步進入下一個等級繼續挑戰

這個討論如果能夠越蓋越高層,我想就算惹來嘴砲,也會有人"誤信"我們的觀念
這樣也值得了...

doorfoo wrote:
恩~我也認為自拍以及...(恕刪)


哈,豆腐也很有心呢,有這樣對"騎乘技術"感到興趣的車友,真的很感動.豆腐這樣的人真的不好遇到

我沒錢去BG.現實就是這樣.我沒錢.你能想像我買一台全新原廠比賽檔車+改裝=5萬.5萬我還嫌花太兇了.一台全新比賽車4萬,這還是某愛錶賽會的廠商好心提供的贊助車才有這個4萬價錢.我去年就只有花500元改腳踏後移,連輪胎都沒換跑8站錦標.今年有多揮霍一點

所以我真的沒錢,雖然一個月3萬8,但是我父母年紀大了,他們以後養老看病請看護我都得一個人扛起來.現在我不存錢以後我爸媽會很慘,像新聞裡面那種可憐的獨居老人,我要是都玩車花掉,一家老小可能要去睡公園哩

上一次看shinbox大跑春季賽的事情著實讓我心動了,有跟shinbox大討論過去跑珠海這件事,shinbox大說要花20萬.挖靠!一萬我都拿不出來了,放棄.


所以我當然也知道TIS速度不快學不到一些真格的東西.阿沒辦法沒錢又愛玩,只好選TIS囉.不過這邊幫TIS平反一下,雖然慢歸慢,但是騎車觀念不正確可是會被電很慘喔.拿來練觀念不錯用拉
  • 10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0)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