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如果你去查ABS的維基百科,會發現第一顆摩托車用的現代化ABS系統是1988年由BMW發表的,而不是Bosch,這其實並不奇怪,當時全球主要車廠都在瘋狂投入資金進行科技技術競爭,BMW的摩托車用ABS可能是自行研發,也可能是從汽車用ABS系統修改而來,但對目前車用電控系統的霸權Bosch來說,他們的摩托車用產品起點就是1995年,更是如今電控系統家族的基石。

▲連GP車手都輸了?Bosch TCS系統快過人類!
隨著時代演進,車廠自行研發的ABS繼續進行、競爭對手也紛紛出列,部分品牌的ABS產品甚至與Bosch分庭抗禮,但直到近年,卻幾乎成為Bosch的天下,許多車廠的電控系統也選擇與Bosch合作,關鍵的原因並不是單純的商業考量,而是在科技與應用上的專注,讓Bosch成為當代摩托車用電控系統的一時之選。
試乘當天我們來到位於枥木縣的Bosch試驗場,現場共設置了四個體驗分站,從一切的基礎ABS低摩擦係數路線體驗,接著是更進階的彎道ABS系統體驗,然後是跟引擎點火系統控制相關的TCS體驗,最後是結合兩者的ACC Stop&Go。

首先是ABS與TCS系統體驗,相信板上車友們應該或多或少已經接觸過ABS車款了,畢竟不論車款車型、等級高低,ABS的普及度已經相當高,雖然時至今日仍有騎士對ABS系統抱持不信任的態度,或者認為自身的技術可以凌駕於電子配備之上,這其實是一件相當可惜的事情...
因為ABS並不是用來取代人類「技術」的科技,單論煞車距離,Bosch也承認在極高的操作技術的前提下,人類在正常抓地力狀態下確實能做出比ABS系統更短的煞車距離,關鍵在於對前輪摩擦力與抓地力的細微變化感知能力,但當遇到濕滑路面、緊急煞車時,你常年訓練的肌肉記憶卻可能成為阻礙,人的反應速度不只有極限,從大腦感收到路面資訊進而調整手指在煞車拉桿上的力道時,鎖死可能已經發生,緊接而來的就是轉倒。

而面對複雜多變路況依然能迅速提供最佳的煞車,讓騎士盡可能快且穩定的煞停下來才是ABS系統的價值,小惡魔編輯部試駕ABS時,Bosch本次特邀的示範車手青木宣篤也玩心大起,主動要求要在潑水路面體驗,但他的體驗方式比較特別,他首先做了幾趟ABS煞停測試後,接著開始嘗試用他的「技術」打敗ABS與TCS。
可惜事與願違,不論是在溼地上嘗試「不觸發TCS起步」、「不觸發TCS並盡可能加速」,又或是「不觸發ABS煞停」等等,技術強如青木宣篤都表示:「系統比我更聰明。(System is smarter than me.)」。

在滑到多開一點油門就打滑、多捏一點煞車就鎖死的路面上,電子系統的反應速度都遠比人類更快、更穩,當騎士意識到打滑與鎖死的瞬間,ABS與TCS系統早已上工救場,試想在轉彎途中因為標線或人孔蓋打滑的瞬間,你的反應速度真的能把一台動輒一百多兩百公斤的車救起來嗎?滑一次或許因為輪胎重新接觸柏油而免於轉倒,但當今天後輪不幸的輾到不只一條標線呢?輾到人孔蓋、泥水與標線的Combo組合拳呢?正在閱讀這篇文章的你我不清楚,但即便是擁有豐富駕駛經驗的我,自認也是辦不到的。

只要開始煞車前的時速接近、煞車點一致的情況下,幾乎每一次都能煞停在差不多的位置,許多人很介意的煞車距離長短,其實不是ABS系統的重點,ABS系統的重點在於「盡可能地迴避致命風險」,儘可能的減速後撞上只是受傷,但撞上之前就因為鎖死而轉倒,人車就會用極高的速度一起滑行並撞上面前的東西,而摔倒後插進車底,這往往是我們最不樂見、最危險的狀況。

ABS作動期間雖然提供騎士進行操作轉向來迴避碰撞的空間,但當你急煞到會鎖死的當下,未經訓練的普通騎士根本無暇操作車輛,邊煞邊閃這種操作絕對不是嘴上說說那麼簡單,但碰撞當下只要能盡可能的減速,那就可以降低碰撞發生後的人傷財損,而這才是ABS作為安全最後一道防線的存在價值,他不能避免你撞,但可以盡可能避免你撞得更大力。
過去ABS系統分成兩種等級,一種是搭載液壓感測器的高階ABS,採用煞車系統內部油壓變化模型與前後輪速雙系統測量交叉運算,進而提供更準確的ABS馬達作動頻率,讓ABS煞得更準、更穩,另一套則是最初的感動,單純以前後輪速差來判斷啟動時機、作動頻率,雖然運作感會稍微明顯一點(煞車時會因為卡鉗鎖死又放開而輕微抖動),但以道路車來說已經相當夠用。
而Cornering ABS(下稱彎道ABS)則是另一個層次的東西,直線上的穩定煞停是Bosch ABS的拿手好戲,但彎遇到緊急狀況也能全力煞車而不轉倒?加入了IMU(Inertial measurement unit慣性測量單元)後,系統可以讀取車輛傾角,並配合適當的馬達作動頻率,讓車輛在帶有傾角的狀況下前、後輪幾乎不會鎖死。
而彎道ABS作動起來究竟是什麼感覺?這邊將前後輪分開說明,一般來說,有經驗的騎士絕對不會在彎中全力扣緊煞車,這是違反操駕邏輯的直覺反應,如果在彎中用力操作煞車,那就會因為車輛物理特性,導致前叉瞬間壓縮到底,荷重往斜前方堆積,讓本就會稍微向彎內方向偏轉的前輪,因輪胎鎖死造成前懸瞬間伸長,同時又因摩擦力恢復而瞬間進入壓縮狀態,在不穩定的運作狀態下,前輪會大幅度向彎內偏轉並導致車輛轉倒。
而彎道ABS作動時,由於前輪處在幾乎接近鎖死但依然可以滾動的狀況,前叉保留了足夠的行程以吸收衝擊力,因此狀況會變成前輪因煞車而改變了發生在輪胎接地面的力矩方向(從向彎內偏轉變成向前),接著因為摩擦力與車身質量移動方向的交互作用,使車輛自然「拉正立起」,而隨著車輛傾倒角度變少,ABS馬達作動的力道也開始加大,進一步提升減速效率。
- 連續動態-1

- 連續動態-2

- 連續動態-3

- 連續動態-4

- 連續動態-5

- 連續動態-6

- 連續動態-7

- 連續動態-8

- 連續動態-9

- 連續動態-10

雖然車輛動態從傾倒變成直立而使得車子向彎外方向衝出去,但因為作動速度非常之快,實際上從彎中全力煞車的位置到煞停的位置,也僅有幾公尺而已,騎士唯一要應付的只有車輛突然拉正時的左右平衡,但這並不是鼓勵騎士在彎中也可以重煞,而是當騎乘過程中面對彎中突如其來的落石、迴轉車輛、野生動物等等路況時,你能在緊急狀況中盡可能的避免更高風險的轉倒,正如前述,ABS從來就不是直接幫助你迴避風險,而是幫助騎士盡可能的減少風險與損失,並保留一定程度的可控性,讓騎士多一點選擇。
後輪ABS則相對單純,傳統的ABS系統中如果在彎中全力操作後煞車,車輛會不自然的彈跳並立起,整體過程相當不穩定,而彎道ABS在後輪上的運作感幾乎微乎其微,你能感受到ABS主機作動並提供非常少的煞車力道,車輛在維持傾角的情況下以相當和緩的方式減速。

如果在彎中前後同時鎖死呢?雖然Bosch並不鼓勵騎士這麼做,但基於好奇心還是拜託Bosch人員讓我體驗,而感想只有一句話:「非必要,不要嘗試。」,由於前後輪同時在帶有傾角的狀況下減速,前端想要快點拉正,後端卻想要維持傾角。
因此在彎道ABS做動的第一下會有劇烈的車體動態不穩定,車輛幾乎是用「甩」的把車拉正,雖然確實更快停下來,但瞬間兩百公斤的車重在煞停後依然不易控制,一個沒撐好就倒車,實際上並沒有更安全,然而這是車輛幾何先天的物理特性,而電控並不能改變物理法則。
- 前後一起

- 煞停立直

- 不穩倒車

此外,一般在彎中升降檔會因為瞬間的扭力變化而使車身動態不穩定對吧?比如說彎中連退兩檔可能就導致輪胎鎖死而轉倒,過去的解決方式以滑動式離合器機械性的限制輪上扭力來避免後輪鎖死,而這套系統則用是直接「降低輸出」來達到滑離的目的,換言之,在彎中退檔時,輪上扭力因齒比與轉速的關係而暴增,在偵測到騎士動作的瞬間,車輛自主降低引擎輸出來降低扭力,即便轉速拉高也不會引起鎖死,反而使得激進操作的流暢度更好,更沒有滑離作動時產生的拖滯感,以後想要彎中四退一再大補出彎都能把你hold的穩穩的。
同場我們還體驗了eCBS系統,透過ABS主機主動幫騎士操作後煞車(該車型的eCBS只能透過前煞車啟動,其他車型則不一定),這套系統重點不在進一步縮短煞車距離,而是透過系統主動夾持後煞車,進而使前輪ABS作動時,後輪可以穩定的拖拽住車身,使ABS做動時的穩定感更好,尤其在高重心的車款上更加有感。

新的ACC Stop&Go配合各車廠近年全力研發的自動升降檔系統也很棒,除了啟動第一下需要自己操作油門,剩下的只需要騎士設定好定速與車距,系統會自動載著你跟車、煞停,煞停後只需要輕轉一下油門就會繼續跟車,就算有車突然切入,ACC Stop&Go也能在兩、三秒內辨識到「新的前車」,並重新調整速度與車距,繼續移動。

搭配功能強大的Autohold系統,騎車壯遊就又更加輕鬆,長斜坡上車隊卡住動彈不得又不適合熄火暫停(有時候車太重,停在斜坡上要再立起來反而更危險),這時候只要在靜止狀態下長按煞車,就可以啟動Autohold,讓你暫時解放雙手來與隊友溝通或者操作導航,實在是大型車的福音。
- 陡降放手

- 陡升放手

至於某些右手不太乖的騎士偶爾會不小心讓前輪離地,又或者是第一次騎大動力的車款對操作還不熟悉就想灌油門,當前輪舉過頭都時候都是處在極高風險的狀況,前輪浮舉控制就可以幫助你穩定舉而不需承受蓋棉被的風險。
如果煞車煞的太多而導致後輪離地?Bosch同樣罩你罩到底,透過ABS系統稍微釋放前煞車卡鉗,允許適量的前輪轉動來避免後輪舉過頭而「定桿」,畢竟二輪的世界可不是人均土耳其哥Toprak,Stoppie終究是有相當難度的操作啊!

最後要感謝台灣博世邀請,讓我們可以在安全的場地及原廠人員的協助下,用最清晰、直接的方式了解現代騎士的安全究竟是如何被守護,而活動期間我們也與高層人員深聊許多,其中最核心的關鍵是,2WP(2 Wheeler Powersports,摩托車用電控系統的開發單位)的成員幾乎都有騎車,這對開發摩托車用電控系統來說非常重要。
正因為熱愛才能更貼近使用者的需求,正因為知道需求,才能用更精準的方式把騎士安全的送回家,而對電控系統的不理解而拒絕,甚至因為誤解而排斥,其實是很可惜的事情,因為很多科技其實是反直覺的,但直覺未必就是真實,人更容易被自身的體感欺騙,透過體驗進而理解,回家的路會更加安全。

我先承認我不太敢孤輪,但是孤起來的安定感卻相當有感,只能說,你要先相信,才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啊...
我是大K,我們下次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