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發前一晚我把恒典車業加菲貓陳琮閔給我的加州賽車學校彎道聖經影片好好看了一遍,雖然還是有點搞不懂但也只能這樣了。
久違長途騎乘重機近20年,就一口氣從台北一路騎山路殺到苗栗去。
一開始還沒找回來感覺,速度跟不太上騎乘的隊友,不過唯一能確認的就是經過專業賽車技師Yu Guang Lao調教後的Z1000,確實比上一次跑北宜時好騎百倍,整個騎乘位置正確,煞車時也由於踏板角度改變,變得更好使用,彎前減速變的更順暢。
過彎時果然如技師所說,這組前叉的彈簧,對我來說太軟了,在彎道時會軟腳,但是比起之前已經好的太多,後面的歐老師避震器則是非常盡責的負擔起我過重的體重,直線時吸收震動,過彎時撐住整個車體,不愧是歐路第一品牌。
前車主配的是南港的通勤胎WF-1,由於剛換上的緣故因此抓地力還不錯,不要做太極限的操駕都能夠承受。
只是隨著騎乘時間慢慢增加,身體漸漸找回當年在TIS賽車場比賽NSR150的記憶,慢慢的敢用較快的速度入彎,煞車點也越來越能延後一直到帶煞入彎。
其實前一晚在影片中,最難讓我理解的就是逆操舵,Keith Code在彎道聖經中提出逆操舵的理論,但我實在回想不起當年騎車的感覺,半夜打電話詢問當年的老同事、現二輪誌總編輯徐尚業徐尚業先生,他說只要姿勢正確,自然你過彎就會是逆操舵。
果然隨著入彎次數多了,慢慢的身體記憶就會喚醒開始以逆操舵做騎行,很多人過彎時喜歡用身體的力量把車硬壓下去,但事實上這是較為不正確的方式,因為當你想用身體拉下去時,自然身體會外頃,且會隨著拋物線越大,越把自己身體的重量加壓在龍頭而加壓前叉上,造成過彎時前輪的負載過重而導致危險發生。
事實上逆操舵是一個利用穩定動能物理特性的騎乘方法,騎士根本不需要特別去做平衡,只要乖乖坐好、不要刻意大動作扭動身體,只需在車輛轉彎時,輕鬆的推動龍頭,本來直行的車輛自然會改變為傾倒轉向的狀態,騎士也只需要以油門維持穩定的車速,車子便會穩定地繞出圓弧。
這樣說或許有點複雜,但實際操作起來其實就是左彎向左推、右彎向右推,車輪與轉彎方向相反,因此稱為「逆」操舵。
確實這樣過彎,整個如刀切豆腐一樣精準,且非常輕鬆,漸漸的我可以追上前面騎乘較快的車友,回程中他們還一直以為我在彎道中死命的脆油門,但事實上我只是遵照影片中交代的騎乘方法而已,速度自然就提升上去。
建議車友們可以騎乘前找彎道聖經這支影片來看看,真的對於行車安全與速度有很大的幫助。
今年由於工作的關係,會有機會在中國下賽道測試重機,感謝文中幾位先進的幫忙,也希望可以提供更優質的影片給大家。
大家車言論 謝宗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