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

同品牌不同號數機油散熱、加速性能測試(5W50與5W40測試

機油號數選擇?

散熱與性能比較?

(避免廣告嫌疑,此為分享測試文章,已將圖像中品牌均馬賽克處理)

同品牌不同號數機油散熱、加速性能測試(5W50與5W40測試


玉米濃湯跟白開水誰的散熱比較好?

(此文章測試之機油均為同品牌機油,全新機油並完成熱車測試)
(直接看結果,0-80減少0.5秒,平均溫度低最少5度以上)
GT之真實號數為約5W40,因特殊配方性能較佳品項上標為GT賽用機油

正文開始

台灣早期的觀念都是前番數低,後番數越高,就是好油
老話那句:油要濃,水溫要低,但真的是這樣嗎???

前番數在台灣10W絕對夠用,選用5W實質使用上感受就是熱車速度較快,台灣傳統觀念上,高溫的保護性主要看後號數,但大家都忽略了機油流動性所造成的散熱差異,例如引擎最損耗的時機其實是冷啟動的時候,所以選用前低號數的機油也對於引擎有稍微更佳的保護效果,因為低溫流動性較佳

這是同品牌5W50與賽道用GT(相當於5W40號數)機油,引擎溫度表現比較

我們可以很明顯的看出,GT(5W40)的平均溫度較低,且散熱速度較快
因為5W50較為濃稠,熱了才會好騎的感覺來自於機油溫度升高後變稀(合適工作狀況,引擎運轉阻力變小),這就是車友口中說的"要把油熱開"才會好騎,這就是真實原因,變稀不代表變保護性變差,流動性夠好油膜不破裂就不會有傷害引擎的風險

而GT(5W40),很明顯地看得出散熱效能更好,引擎平均工作溫度下降,這是為什麼?為什麼我們賽用油反而不是後數50番?散熱好但溫度不到那麼高,為何要提高引擎阻力降低拉轉速度呢?

因為50/60的機油號數,雖然以傳統觀念來看高溫保護性較佳,但前提是"你的引擎要足夠高溫",不然"機油過於濃稠"只會減低"流動性"
流動性越差,同樣時間單位經過散熱系統(風扇/油冷)的機油就越少,散熱就越差,這是惡性循環,拉轉慢溫度高,真的是好事?
用個更簡單的比喻,玉米濃湯跟白開水,誰的散熱比較快呢?

用貴不代表用對,選擇合適的機油號數,不僅對引擎保護性較佳,工作溫度較低,且引擎運轉阻力較小,拉轉快得多,你還在執意選擇50&60是最好的?
我們實測過,在以同樣全新的機油到達工作溫度以5W50與5W40比較下,時速0~80相差了約0.5秒上下

所以用對號數比用貴來的好,世界上機油的趨勢都朝低號數發展是有原因的
*若堅持高里程換油者,可選擇後號數50,減低機油被汽油稀釋造成的黏度下降問題*

機車選油的基本建議(機車機油)

10W40 & 5W40 & 10W30 & 5W30 & 5W50

10w40油款,主打氣冷油冷原廠車(小改裝幅度)都通吃,老少咸宜代步油款

10w30油款,推薦給較低預算的水冷車主使用,因為水冷車溫度較低且恆定

5w40油款,為氣冷10w40的升級款,熱車速度較快,發動沒多久就能摧

5w30油款,為水冷車性能油款,熱車速度快,油門反應非常好

5w50油款,氣冷車大改車使用、原廠車希望換油周期延長者使用,沒改裝引擎不建議使用,為競賽車輛因應高溫使用

此品牌GT油款,實際的號數約莫為5W40,但因添加特殊配方,散熱以及性能效率以5W40同號數油款更加強些許,且無論四輪二輪賽事,均使用此GT油款,應該也顛覆了大家對於競賽車輛一定要使用高濃度機油的迷思

此篇文章使用之機油品牌做測試,同品牌之不同號數性能比較,最為準確,僅供參考,不代表其他品牌之油品表現完全相同,也歡迎其他品牌機油使用者提供分享心得
2025-08-30 22:19 發佈
感謝樓主的無私分享,

有了樓主的數據與圖表,或許對於日後想在機車上安裝個水溫表有個基礎的認知與數據。

機車是個簡單的交通工具,但因為簡單所以想要找個基礎數據就會發現網路上很難搜索得到,除非又再花錢去買個機車診斷器才能在儀表上發現 引擎數據 與 圖表。

我會有想了解 機車引擎的數據,主要原因還是因為驗車排氣不通過 ,CO 4.1%,

但是我的火星塞拆下來後,發現 火星塞 中間的絕緣體非常瓷白,代表 汽缸內的油氣燃燒情況非常正常,甚至已經到了 稀薄燃燒 ,應該不會 油氣過濃,燃燒不完全。


但是我更換下來的機油顏色很黑,機油中的碳污染很深,但引擎沒有漏氣,也沒有吃機油。


依據這張空然比圖的分析,會檢驗不合格應該是怠速時油氣過濃,但正常騎車時又不會,火星塞中間的絕緣體才會是白的。


為了廢氣排放通過,所以我在上網查看機車神人們的奮鬥過程後,我如法炮製去更動機車的引擎溫度感知器輸出數據,然後再次去驗車,這次通過了。 CO 從 4.1% 下降到 1.7%


樓主的這篇同廠牌,不同機油號數對速度的影響,讓我從數據中發現:
如果以我騎車的習慣,速度控制在市區不超速 60KM/HR ,曲軸箱內所用的機油 ( 5W40 ),引擎轉速大約在 3000~4000 RPM,那麼相對應的引擎溫度大約在 100~110 度之間,畢竟 轉速沒有超過 5000RPM,引擎溫度就不會超過 125 度。

在結合從維修手冊中找到的數據 :
引擎水溫感知器 -20度 18.8K歐姆,40度 1.136K 歐姆,100度 0.155 K歐姆
引擎水溫節溫器動作溫動作溫度 82度, 最大開度在 95度
引擎水溫沸點在有壓力下 125.6度
網路上查到的一般散熱風散開啟溫度是 110 度,

所以如果以我騎車的習慣,引擎溫度大約會在 100~110度之間,那麼我去更動引擎溫度參數的變化會有多大呢? 以下來計算一下:
引擎水溫與電阻的變化率計算: ( 以 40 度~100 度之間當參考區間 ,數值取正數,水溫電阻是富溫度係數)

dt /dr = (100-40 )/(1.136-0.155)=0.06116 度/歐姆 ,每一TW 水溫電阻 歐姆的變化值引起溫度的變動數值

原先 40 度時,當我去更動參數時,理論上溫度的改變量:
1.136k // 20k =1.075 k, 電阻變化量數值 1.136-1.075=0.061=61 歐姆 ,理論上溫度變化 61*0.061=3.7度
原先的40度數值會變成 40+3.7= 43.7度

原先 100 度時
0.155K // 20 K=0.1538 K ,電阻變化量數值 0.155-0.1538=1.2 歐姆 ,理論上溫度變化 1.2*0.061=0.073度
原先的100度數值會變成 100+0.073= 100.073 度

計算後看到這數值,心想變化量這麼小,會影響噴油電腦的噴油時間長短嗎? 心裡有很大的問號? 但試驗排氣 CO 已經合格,有必要再去深入嗎? 本來改變因情參數前我還誤認這種改變量會引起騎車30分鐘後儀表板的水溫過高紅燈會亮起,但實際騎乘 30 分鐘後,儀錶板上的水溫紅燈也不會亮起來,窮擔心了。

或許,我應該再去借個機車診斷器,去測量實際上改變引擎溫度參數後的實際數值,然後去測量引擎溫度的改變對 AF 空燃比,O2 含氧感知器輸出電壓數值的變化量大小?或許就會更清楚變動後對噴油電腦的影響有多大。
把油門踩破

或許可以試試!👍🏻

2025-09-02 2:32
個人認為選稀一點確實散熱會比較好沒錯
但還是要注意一下原廠手冊的建議值~
我的車手冊寫10W30, 所以基本上我都按表操課..
tank0122

破咖啡 這部分我不確定,但沒下賽道,只是跑跑山路我還是用原廠建議值,濃一點的機油牽涉到散熱...個人認為油膜才是保護引擎的關鍵,與其選濃一點,不如選高階一點的油品會更適合?

2025-09-02 8:42
Leonyang1603

tank0122 我有這麼認為[讚]

2025-09-02 8:48
給二樓的兄弟,我店內只要是引擎、零件正常,不過的用還魂煙霧除探後幾乎都會過,你應該檢查一下引擎的氣密性,以及鳥仔的間隙看看
tank0122 wrote:
個人認為選稀一點確實散熱會比較好沒錯


引擎是個將 活塞 直線運動 透過 曲軸 轉變為圓周運動的工作模式,理論上越稀薄的機油工作特性越好,液體流動快,在 加速 與 潤滑 上效果都會比黏稠的機油更好很多,比如現在規格的汽車 4 汽缸引擎,使用機油等級已經從 早先 的 10W40 更動為 0w20,當汽缸內部的機油孔洞設計的越小孔徑,油路越多,濃稠的機油已經達不到現代汽油引擎所需要的工作特性。

但是,越稀薄的機油等級,機油油膜的厚度與韌性,越是經不起在道路上的激烈操駕,當您經常將油門踏板踩到底部的同時,引擎的轉速越快,輸出功率越大,稀薄的機油油膜是否承受得起呢? 這就需要不斷的試驗與更換實驗後才會得知,畢竟當引擎激烈操駕後,引擎機件間的潤滑與機械壓力增大是必須有個緩衝的機油來支撐,否則就油路阻塞,金屬部件斷裂,引擎毀壞。

所以根據自己的操駕習慣選擇合適黏稠度的機油來換裝引擎機油,才是最好的方式。商場上的賽車機油廣告,看看就好,除非您認為 該換車 的時機到了。
破咖啡 wrote:
還魂煙霧除探後幾乎都會過


咖啡兄,小弟才疏學淺確實不認得這 還魂煙霧 是甚麼東西? 但是我相信一件事,在利益的驅使下,全 台灣 有廢氣排放檢驗的機車行,有多少是靠這樣檢驗來獲利的。車主是一群平民百姓 冤大頭,花個10幾萬買台代步交通工具,結果新車 5 年後檢驗,卻被告知檢驗不過,甚至沒處理好還會被罰錢,為甚麼? 應該沒人知道這其中的緣故,我也不知道。有這種 還魂煙霧的技術與方法,真的是造福社會大眾。

破咖啡 wrote:
引擎的氣密性,以及鳥仔的間隙


謝謝告知這種技術祕聞,但要做這種工法,勢必要有一個合適的場地與工具,對於小弟而言,都甚缺乏。以目前的廢氣檢驗數值 與 更換下來的 機油顏色(非常黑) 來判斷,機油已經遭受汽缸排放廢氣的汙染碳化。個人是認為應該是汽缸活塞環磨損過度,有輕微漏氣,需要更換。汽門間隙有輕微漏氣需要重新調整,但是情況還不是很嚴重,
個人目前的想法是想用:
1.較黏稠的機油或添加油精來填補隙縫,
2.另外更動引擎溫度參數來修改空燃比,將原廠的基本設定 空燃比 1:13 更改為 1:14 或 15,降低碳排放。
3.如果真的這樣變動都無法有什麼作為,或許就該搬出另一種方法: 在機車上找個空間,做個電解槽,將水用機車電瓶12v 電解 H2O--> H2+0 ,製作微量的氫氧混合氣,拉一條管線進入進氣歧管,這樣在汽缸中火星塞點爆混合氣時,能夠更充分的爆炸燃燒,也能降低 CO 廢氣排放數值。這種方法很久以前在化油器的汽車上測試過,CO 測出來數值比噴油電腦數值還低。

目前只要引擎還能帶我 上山下海 的四處亂逛,應該就會繼續油門催下去的操它。
因為50/60的機油號數,雖然以傳統觀念來看高溫保護性較佳,但前提是"你的引擎要足夠高溫",不然"機油過於濃稠"只會減低"流動性"
流動性越差,同樣時間單位經過散熱系統(風扇/油冷)的機油就越少,散熱就越差,這是惡性循環,拉轉慢溫度高,真的是好事?

大大我只有對這段想提個意見

因為機油泵是正排泵,特性是流量不太被黏度所影響,甚至同轉速下黏度愈高流量其實微幅更高。這是因為黏度愈高的機油從泵齒的間隙中滑掉的量就愈少,因此不會有比較黏的油流量就比較低的狀況。

是說比較黏的油在流動經過物件表面的摩擦力比較大,因摩擦產生的熱比較多,所以對引擎散熱效果幫助比較差。
不錯,可惜就是只有一個品牌。兩罐機油。不然也比較各五六罐機油。


要比黏度 有40度跟100度的cst。比較有參考性。

Kinematic Viscosity,單位為cSt。
想買買看GT系列機油
路上通勤放假小旅遊來操操看!
這品牌感覺散熱不錯 比賽場上好像有車隊指定使用
  • 2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