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大略做一下關於這東西的介紹。
大約兩年前,我們有客戶委託我們開發這樣的東西,我們覺得值得一試所以有約略做一些物性測試。
當時試過大概10種不同成份的鈦合金,不過耐磨耗的表現遠不如現行的鑄鐵盤,所以計畫跟著停。
事隔兩年後,有次我在看德國某份關於金屬材料的博士論文,發現可能可以改進材料性能之後,獲得一些啟發,覺得應該有機會,所以重新再做測試。
依據ASTM G99的測試規範,目前調質之後的鈦合金,磨耗量只有鑄鐵碟盤的1/2~1/3左右,在開始有軟化傾向前約略可以承受850-900度的溫度,以245的原廠盤尺寸、3mm厚度來說,單片式+浮動結構的重量大約260~270g,而以這樣的尺寸不賣個10-12k恐怕沒啥賺頭。
發這篇文是因為這種未出現在市售金屬牌號上的特規合金成本相當高昂,我算不大瞭解機車市場,但覺得可能接受程度會有限。
想請各位一起討論是因為身邊這些接觸輕型機車的人,有一些看起來似乎蠻有興趣,所以想上來問看看這東西若是用在輕型機車上,不知接受度如何?
而6-4鈦與算頂級鋼種的440C(也有人用來做碟盤)相比,兩者還是有相當的價差。
所以如果單看價錢應該是沒有競爭力,性能才是其訴求面。
鈦合金族系以其耐熱性與比強度聞名,
螺絲那種鈦合金基本上600度沒問題,而碟盤用的這材質對耐熱性與抗磨特別調質後,原料商的資訊其實是攝氏1150度還有80%強度,900度只是開始有軟化傾向,這算是個比較保守的評估。
在日常使用的狀況下,小型機車碟盤在到達900度時,來令片應該已經差不多燒起來、煞車油也沸騰了吧?
煞車力的話,當初開發的方向是不需要綁來令片規格,因此對於多數來令片材質的親和力與鑄鐵很接近,所以溫度變化影響的是來令片磨耗,越熱來令片耗損越劇烈,但不像碳纖陶瓷碟盤不用專用來令片的話,冷車時根本沒有煞車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