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

5W40 5W50 10W40 10W50

這上面系數哪個比較保護引擎?
霧煞煞
有人說5W太稀對引擎不好 也有人說5W低溫啟動保護性好
到底 -.-
2012-11-23 14:59 發佈
文章關鍵字 10
RACING FIFIFI wrote:
這上面系數哪個比較保...(恕刪)

在台灣5W和10W都很好用了,除了山區應該都不會有0度左右吧!
高溫50的係數是比較耐高溫,但也要看配方哦!
例如:基礎油的10W50與全合成的5W50的相比,5W50相對有較寬裕的保護
建議試用多款油後你就會慢慢明白!

RACING FIFIFI wrote:
這上面系數哪個比較保...(恕刪)


應該說是: 5W低溫啟動保護性好
W前面的5/10, 對冷車啟動時比較有影響, 越低流動性越好, 保護比較好
W後面的40/50, 才是一般熱車後的黏度, 跑長途/山路, 可以選 50 的
W前後差距越大, 添加劑放越多, 越快衰退
5W/50 可能騎一段距離, 添加劑都反應完了, 就變單一黏度 50 的 ...
轉自輕檔/湯姆大大的文章給大家參考~

10W/40 稱為通用型機油、(便宜的好油)
5W/40 稱為節能型機油、
5W/50 稱為長效型機油、
10W/50 及10W/60都稱複和級競技型機油、
0W/40稱為超功能型機油!
15W/50稱為超重複合級機油 ← 多為礦物油或半合成油
20W/50稱為延續性機油 ← 多為礦物油或半合成油


看您是在市區停停走走較多代步的型男/靓女!

還是會在郊區狂操猛催的熱血的猛男/悍女!

如果是在市區/停停走走短程行駛 是建議使用 10W/40或 5W/40!

然而在郊區/轉速高 時速低 長程行駛 建議使用5W/50或10W/50!

黏稠度補充說明:

W前~機油的黏稠度與耐冷

W後~機油的流動性與耐熱

W之前的數字是代表:低溫的流動指數,數字越小,越能讓機油在低溫時保持不凝固! 機油的黏稠度與耐冷

而W之後的數字,就是我們所討論的:黏稠度;數字越大,黏稠度越高! 機油的流動性與耐熱

W(WINTER):是冬天的英文字首!

例如:10W40 與5W40 的主要差異在於低溫流動性;5W 可以使用在-20~-25度C

10 表示在-4度F(-20度C)之最大黏度 -25度C可用泵浦帶動,-30度C仍能流動

10W 可應用於-15~-20度C!

黏稠度高的機油大多是用在老車,使其引擎的氣密度提高,降低漏氣現象!
年輕一點的車,除非不常保養,不然大多使用10W40的機油就夠了!再者,台灣的氣候也比較適合使用10W40等級的機油!

黏稠度高的機油(以10W50為例):
優點:氣密度高.機油工作溫度高.抗熱衰竭提高(遠程).散熱效益提高
缺點:油門反應稍笨重.加速稍差.油耗稍稍提高.機油工作溫度較慢

黏稠度低的機油(以10W40為例):
優點:引擎運作較順暢.加速性較佳,油門反應稍提高.稍稍省油.機油工作溫度較快
缺點:引擎磨耗較高(激烈操駕方式).油質劣化速度稍快

*附帶一提:低溫流動指數也會影響到同等級黏度機油的黏稠度*
例如: 5 W50比 10 W50的黏稠度稍低,這是因為低溫添加劑的影響所造成!

機油的黏度不代表一切
還有其他相關的添加物


■ 機油的種類:

  礦物油:

礦物基礎油 (自原油經複雜分餾裂 解所得)+多種添加劑所製成。其主要成份為碳氫化合物,礦物油品的化學分子結構較為脆弱,其低溫流動性,高溫抗氧化性,揮發性,及黏度指數…..等之特性較合成油為差,但足以勝任在一般之駕駛情況。

  半合成油:

為礦物油和合成油做一定比例的添加所調製出的基礎油 + 多種添加劑所製成。此種機油有優於礦物油之穩定的化學分子,將兩種不同基礎油的特性截長補短,讓機油更具實際效益。

  全合成油:

合成基礎油 (以酯類或合成碳氫化合物經化學反應後所生產之合成複合油)+多種添加劑所製成。具有抗氧化、低溫流動性佳、高黏度指數、低揮發性、及高溫穩定等特性。即使是駕車習慣激烈或引擎負荷高的情況下, 依然能夠發揮最佳效用。

全合成機油   適合一般駕駛或激烈操駕及增壓車款來使用。屬於目前最高等級之機油。

半合成機油   足夠適合一般駕駛需求,屬於中.高等級之機油,

低價格高品質表現都屬這等級。其價位略比全合成機油略低。

礦物油   足夠適合一般駕駛需求,屬於中等級之機油,

然而再以\"機油等級\"做考量(既API之品質分類)其為改善其防鏽性、抗氧化性、及抗磨損性上著眼。
在引擎性能的測試項目及要求的測試值標準上,愈是後面的級數愈是嚴格!
品質作業級數從SL提昇到SM的原因,簡單的說 SM 級的引擎機油即在防磨損、抗氧化及減少碳垢的形成三種能力上,要比SL級的機油為佳!

API-ASTM車用機油分類新標準:為美國石油學會(API)與美國材料試驗學會(ASTM)共同制定之車用機油分類標準,將最新標準等級及其代表意義說明如下:

汽油引擎車輛用機油:

  SA 沒有特定之引擎試驗標準

  SB 1930-1939 年引擎適用

  SC 1964-1967 年引擎推薦使用

  SD 1968-1970 年引擎推薦使用

  SE 1971-1974 年引擎推薦使用

  SF 1980 年以後引擎推薦使用

  SG 1988 年以後引擎推薦使用

  SH 適合1996年前之引擎

  SJ 1996年開始使用,適合所有目前使用中的車用引擎。

  SL 定於2001年7月,符合新引擎及舊款引擎使用,能提供高溫清潔性及更低的機油耗損,同時符合ILSAC GF3的規格要求更具有省油(汽油)特性。    

  SM 目前最新API標準,於2004年11月30日發佈,符合新引擎及舊款引擎使用,並能提供更高的高溫清潔性及更低的機油耗損,最重要的是降低磷含量,滿足抗氧化、抗磨和控制沉積物的要求,同時符合ILSAC GF4的規格要求更具有省油(汽油)特性。
SN 目前最新API標準, 於2010年10月發佈, 與之前的規格比較,API SN 等級的機油必須進一步降低機油對廢氣排放控制系統的衝擊,強化對渦輪增壓器的保護以及允許使用於添加 E85 生質酒精之混合燃料引擎。同時符合ILSAC GF5的規格要求更具有省油(汽油)特性。

RACING FIFIFI wrote:
這上面系數哪個比較保...(恕刪)


5W的確比較稀阿!但越稀越能更快潤滑內部零件,

所以5W或0W的機油比10W還貴,熱完車之後才是看後面的番數,

一般40夠用,水冷/氣冷機車也可用30,

也有人用50/60的。
大大給的資訊很實用

這之前我也是看一堆 最後都直接用5W50 省得麻煩
補充一下,所謂的複級機油,就是有??W??兩個係數的機油。

另外,現在半合成的機油只要一百多就有了,跟礦物油差不多價格。

阿某阿貓 wrote:
大大給的資訊很實用這...(恕刪)

最重要是價錢阿

去大賣場買大廠出的油就好了
  • 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