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篇站在機車騎士的角度寫的文章,所以發在輕機板)
有時候覺得很奇怪,
時常聽到某些人出車禍/雷殘的消息,或是驚險的述說差點撞車/被撞 ..等等之類的鳥事情。
而且不是一次而已。每次我聽到類似這種的消息,心裡都會想著如果是自己的話要怎麼避免掉這種狀況。
但這些人發生事情後,往往都會怪罪到其它不是導致事件發生主要的因素,
怪輪胎不夠好/ 怪剎車不夠利 / 怪路太爛 / 怪前車太靠背 ... 等等等
上述條件都有影響,但導致事件發生的主要因素是
駕駛觀念不夠好。
這些人通常都忽略了這一點,才會三不五時的讓自己陷入可能喪失生命的危險中。
而這篇文章是要介紹給各位的是 主動安全駕駛觀念 與 被動安全駕駛觀念。
讓你能盡量避免掉道路上太多無法預防的意外與危險。
--------------------------------------------------------------------------------
主動安全駕駛觀念
在台灣騎機車,車道狹窄車輛多,路權不明,道路坑洞,很多可能的突發狀況都要自己去預想,
做防衛性的駕駛,可以大大降低出意外的機率。
有幾種人在路上出沒時,我都會盡量閃遠一點。萬一前車出事,才不會被掃到颱風尾。
◎ 騎車行進中打手機
◎ 單手騎機車
◎ 跟車跟超近狂熱份子
◎ 老年人
◎ 行車動線飄忽不定
◎ 計程車
◎ 公車、砂石車、大貨車
騎車時打手機、打簡訊,讓人分心嚴重,即使時速10KM的狀態下,也讓人忽略四周環境的狀況,
我就曾經時速10公里為了打簡訊,分心沒注意車的動線,前輪鎖死打滑摔車,還撞上了路邊停的無辜汽車,
從此以後我再也不敢邊騎車邊打簡訊/電話了。也不敢放雙手,因為我實在是怕摔。
車禍最可怕的就是自摔,運氣好沒事;運氣不好被後車追撞,再慘一點被砂石車、公車輾過,那甚麼也不用想,辦後事了。
在車流量大的道路上行車,防禦性駕駛更是重要,舉例台北市,台北人生活步調快,路上的車也特別趕時間,
平常在桃園車流速度50km/h就夠了。在台北卻要60km/h~65km/h才能跟上車流,速度提高了,車輛密度這麼高的狀況,
突發狀況反應時間更短,若沒有良好的駕駛習慣,出事只是早與晚的差別而已。
我騎車的幾個習慣給大家參考:
◎ 確保路上的車輛看的見你
只要陽光沒有露臉(白天)時我都是開著大燈的,白天開燈不是為了照明,
而是為了讓其他駕駛人可以很輕易的辨識出你的位置,對於汽車更是有明顯的作用(後照鏡看到有光亮,就會較注意你)。
◎ 保持安全距離
與路上的前車保持安全距離,有突發狀況時才有時間應變,遇到後方有激進份子要逼車,就靠邊點讓他先走。
眼觀四面耳聽八方是很重要的關鍵。適時的善用喇叭與pass燈,提醒其他車輛有你的存在。
◎變換車道打方向燈
有時遇到前方公車靠站,突然停車或是計程車要載客,擋住了你的動線,要切到左邊的線道時一定要打方向燈,
提醒後方來車你的動線,被公車擋住時停在公車後稍等也是較安全的一個作法。
往左切車道時往往後車沒注意撞上,是很容易被忽略危險的地方。
◎ 跟著車流速度,不隨意鑽車
騎快不一定危險,騎慢不一定安全。最安全的速度是要跟上車流。(ex: 在高速公路上開60km/h 就是危險的例子)
但若是你整路都在超車,代表你騎太快了... 車禍不外乎就是車速過快,想要騎快車之前,想想自己與家人吧。
出門之前我都會想到我媽叮嚀我:騎慢一點。
結論
騎車要專心、注意周遭環境的變化,時時警惕自己,預想各種可能發生的意外狀況,萬一極度小心還是出事 ...
第二層防護 - 被動安全駕駛觀念,可以大大降低傷害的程度。
想一想,你是不是時常讓自己陷入危險之中呢?
被動安全駕駛觀念-待續 ..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