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裝避震器內部的阻尼設計較好,單位時間內可以吸收掉更多的能量。(改裝前叉阻尼棒其實也是一樣的道理。)原廠的前後避震用料都很省;後避震的品質幾乎只有消耗品等級(差了就丟,沒有重新保養的價值),前叉阻尼棒也很陽春,所以才需要買改裝的阻尼棒,補足原廠用料的不足。改裝後避震的「可調性」也是一環重點;我當初剛換時其實對於調整避震器並不上手,也不知道該怎麼調才對,直到我裝魚眼後,才把避震器完全摸熟,因為魚眼的切線位置如果要準確,避震器一定要調整好,否則單人/雙人坐上車,魚眼的切線就會過度上飄。不過也有人只是單純改視覺啦,像我朋友就是。就是因為原廠的避震用料不好,避震改裝才會顯得很有投資價值,如果調整得當,騎起來會比原廠舒服很多。=========================改裝避震並瞭解如何依需求去調整後,我就開始覺得這錢花的值得。改裝避震的預載無段可調可以讓你依照你的體重、後座的體重去調整人員乘車後的下沉度,讓你的避震行程沒有一絲浪費。 只要你懂得如何自己去調整,改裝避震器就能夠給你「量身訂做」的感受。改裝避震那種遇到任何震動都能「下沉、歸位,一回穩定」的表現,也是原廠避震器所不可及的。 因為內部設計簡單的緣故,原廠避震器有先天上的不足,不管彈簧如何換、油如何配,都難以克服。其實改裝避震器並沒有比較好,我認為這只是避震器該有的基本水準而已,是原廠的避震太陽春罷了,如果改裝避震器是量身訂做的西裝,那原廠避震就是one size的成衣。
想請教有關避震軟硬的問題就是避震若是上下彈跳的話的話那避震是軟還是硬啊?說真的每次都會想到這問題!還有聽到有人說過彎車會左右搖晃聽完也真的不曉得該表示什麼意見避震的軟硬造成了左右搖晃、上下彈跳讓我傻傻分不清楚阿
o O 小米戴 O o wrote:想請教有關避震軟硬的問題就是避震若是上下彈跳的話的話那避震是軟還是硬啊?說真的每次都會想到這問題!還有聽到有人說過彎車會左右搖晃聽完也真的不曉得該表示什麼意見囧避震的軟硬造成了左右搖晃、上下彈跳讓我傻傻分不清楚阿 會上下彈不停,代表阻尼效果不足。「阻尼效果」聽起來可能很抽象;其實彈簧一旦收縮,他就會累積能量,彈簧會收縮、延展、收縮、延展...,直到能量耗盡;而阻尼效果就是為了把這股能量吸收掉,如果阻尼不夠用=能量吸收不掉,那彈簧延展後就會進行二次壓縮甚至三次壓縮,直到能量耗盡。所以阻尼效果的目的,就是避免你的避震「動‧不‧停」。而效果強弱主要受油量、油黏度、迴路設計、簧片設計影響,好的阻尼效果會迅速把衝擊能量轉變為其他能量消耗掉(例如:油流經簧片受到的剪切力、瓶身內部受到的擠壓力、油與管壁摩擦產生熱量),讓你的彈簧回彈後不會再沉下去。避震器的阻尼效果是最難改善的,因為這就像是硬體問題,依照原廠的避震器設計,迴路永遠就只能提供你那麼多的阻尼強度,除非自己去修改迴路、修改簧片就能改善硬體本身的不足,但很難。 也可以提高油量或油的黏度來改善,花費也很低,但效果遠遠不及直接去提昇硬體迴路設計所帶來的效果。所以這就是為什麼很多人乾脆直接買一隻改裝避震來裝,因為改善避震器內部的阻尼設計才是最治本的方法。============我是不太喜歡用「軟硬」來形容,軟硬是很主觀的形容法。調整得宜的避震,會以軟硬來形容的只有氣室壓力高低(氣室壓力可調,就是所謂的壓側可調,是最高階的避震器),氣室壓力高的話,避震收縮時就幾乎沒有氣體壓縮空間,收縮就幾乎變成只靠油流經簧片所形成的收縮距離,我們都知道氣體的可壓縮性遠高於油,所以要是把氣體壓力提高,受衝擊時氣室部份的可壓縮空間就會變少,受衝擊時避震內部會承受更大的壓力,如果衝擊能量超越收縮速度,車甚至會彈起來。氣室壓力過高,撞坑洞時還會有暴油封的風險。 一般道路騎乘很少會把氣室壓力調高,通常是在路況好的賽道上追求過彎穩定度,較不需要氣室氣體所提供的高速壓縮特性時才有此需要。此外,如果彈簧預載太多或太少,會使避震觸頂或觸底,這時候自然也會覺得硬,甚至覺得屁股根本是直接被頂,但這是因為調整不當或是阻尼油漏光光才會這樣,並不是正常的情況,所以一般是分開討論。左右搖晃就很怪了,八成有地方壞了才會這樣,正常來說不會這樣,就算是原廠避震也不會。
點燃心火 wrote:左右搖晃就很怪了,八成有地方壞了才會這樣,正常來說不會這樣,就算是原廠避震也不會。 感謝您的說明!我騎的是RV150。之前一部(舊版)8000KM時,後避震軟腳到真的會左右搖!只好換改裝避震器,但是選到硬的項鐵棒 一樣的!現在是新版的RV150。里程將近5000KM。漸漸有軟腳的狀況出現了。不知要如何選擇比較好的避震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