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eh76123 wrote:
來看看吧各位客倌
鋪成這樣的路...不是擺明強迫小老百姓買滑胎車嗎
您拍的這照片是管線單位在施工管溝後假修復(就是暫時修復)加封的瀝青面層
一般規範是要鋪10公分
不過驗收不是道路本身的養護單位,所以施作的品質不可能太好
一般管線單位(包括電力..電信..自來水..瓦斯..路燈..寬頻..)要在馬路上施工
必須向道路的路權單位申請路證(省道是公路局..縣道以下一般是縣市政府的養護課)
而且要繳加封工程費後才會核發路證准予施工(所以後來加封面層應該是路權單位要作)
假修復是管線單位要施工的(就是一般寬70~80公分的部份)
等管線工程完工之後,路權單位要將假修復的瀝青面層刨除重新加封
但是路權單位有時會因位其他的考量而延後刨除假修復的部份
有時是因為經費短缺(至於管線單位繳的加封費到那去了...就不得而知)
有時是因位一批管線施工完後,緊接會有下一批要繼續施作,所以要等全部的管線都施工完才鋪
所以這時後通常是民怨與縣市長信箱最多陳情案的時間點
至於瀝青的厚度
一般省道依規定有20公分以上的厚度,縣道也有8~10公分的厚度
如果下層舊有瀝青不刨除,直接在上層加封,一般就是5公分
又因位許多路因為長年不斷加封而使高度不斷增加
現行都會要求刨5公分再加封5公分
瀝青未達設計厚度的部份
一般都是下方有其他的結構物(如橋樑,排水箱函等)
不然就是有部份管線單位的埋設深度不足
但是說句公道話...目前因為都要求管線要地下化
馬路上的管線錯綜複雜延著道路埋設
再加上所有管線在分接用戶時又有分接管垂直馬路接往兩邊的民房用戶
所以路下的管線通常是分散在各個深度橫來直去
施工管溝想要挖一個合格寬度深度的管溝都非常困難
再加上目前國內施工費用的行情
工程編列的預算比起美,日等國大約是一半不到
想要很嚴僅的要求施工品質確有其難處
另外..道路品質平整度好不好
也不是單看瀝青層好壞來定
下方的級配層施工的好壞更是重點
通常在縣道及鄉道或有工程進行的部份
容易會有路下方級配軟化..下陷..積水的情況
如果不好好處理..未來的瀝青層就算施工的再好也很快會有龜甲狀裂紋
省道以上因為是公路局直接養護,通常這種情況會少
鄉道一般都避免不了
國內施作路面的技術
其實在技術上都能達到規範
不過礙於民族性...經費及規畫的整體性
一般不容易達到就是....
要想看齊德日的水準...還有好長一段路要走
擁抱未來的數位國度去
只有紅包回扣才是真的....
沒看前幾天報紙頭版嗎?
沒鋪,也能驗收通過,請到工程款...

在台灣最氣人的是
你明知道這個地方有問題,但卻公權力不張,讓這個問題一直延續下去...
有時真的替自己感到很悲哀...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