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阿基 wrote:三陽想賺錢直接去談代理不就好了大量還可以跟國外談價碼..賺又是批次驗車..賺利潤和貿易商一樣..賺 如果三陽只做代理的工作.,那麼保護傘政策就沒有存在的必要性.,結果是兩陽只能跟其他的機車代理商分一小杯羹.,這樣子的因果關係,你都沒在思考的嗎??是獨佔市場好?? 還是跟一堆機車代理商分台灣的市場好??三陽若只做代理,就真的蠢到家了...你看裕隆的例子,還不能明白嗎??
TimSmith wrote:三陽若只做代理,就真的蠢到家了...你看裕隆的例子,還不能明白嗎?? 阿基哥明明就說自製速克達, 加進口重機, 兩頭賺, 又不是說只做代理而已.....裕隆???馬友友概念股, 股價在股災前才剛破新高咧。裕隆算是很特別, 他是先代理加代工賺飽飽後, 竟然決意推出自有品牌(大家給嚴哥拍拍手!!!!!!)http://www.yulon-motor.com.tw/附上官網連結, 就可以看到底下一排嚴哥代理代工的外國品牌了。
TimSmith wrote:如果三陽只做代理的工...(恕刪) 我的意思如mr.jorgechen大大所說那樣可能少打兩個字讓人誤會了... 抱歉抱歉 我去整理一下速可達這塊領域她們本身就非常熟析(除了引擎外= =|||)怎可能會放棄生產速可達~作到都外銷了
這網路上,還真多曲解國產機車的論點..台灣機車發展史若真心喜愛機車,用心研讀一下,很難嗎!?以下重點看政府是如何保護機車產業,扼殺大排氣量機車發展這一塊民國63年機車自製率要達90%民國69年政府禁止150cc以上之機車在國內領照行駛,但仍可生產外銷,直到民國84年才解禁我不想多說什麼,以免被人扣帽子...
小林仲彥 wrote:這網路上,還真多曲解...(恕刪) 感謝分享 又添新知識~~==================話說 我想~~~砲T2國慘的看官大大門應該會紓緩下來了(或炸更兇.....光是新引進那台 前倒叉)跑去小老婆看文章....(大多我都在潛水)今天有人用連結....看來又有新的250機車要進攻市場 (01這邊也有了 XD)= =|||雖然是國外的 V型雙缸<===沒看錯喔 照片是V 型雙缸...不過品牌還有冷卻方面會有點讓人失望喔 呵呵(希望引進價錢能跟SM類是就好)SM 250也要改款了 不過怎不作街車再加上換仔大大想引進M車250市場看來越來越熱鬧了
小林仲彥 wrote:這網路上,還真多曲解...(恕刪) 感謝資料來源!我比較好奇的是這段,有講到關稅的部份,我想這些都是有歷史緣故的,大家可以參考一下..總計到55年底,同政府登記的機車工廠,多達40餘家。這一段時期的生產量,則從第一年的17輛躍升到55年底的6萬5千輛,56年達10萬輛;57年更達初期高峰,全年共銷售14萬6千輛,銷售額近新台幣20億元,這種跳躍式的成長,為當初加入生產的廠商所始料未及。詎料,由於機車使用量增加過速,復以道路狀況、交通法令及駕駛常識等未能即時配合,致使交通混亂。故政府為改善交通秩序,加強管理機車行車安全,乃於民國57年推出各種政策如禁止50cc以下輕型機車載人、課徵機車20%貨物稅等,來限制機車的成長,以致部分不健全工廠無法生存,到58年只剩18家廠商維持營運,59年再減至15家,這是機車發展初期的第一個考驗。
小林仲彥 wrote:這網路上,還真多曲解...(恕刪) 國內自製率也就那10幾年高而已,這10幾年又低的可笑.裕隆前幾年最多也只衝到5成自製.國產汽車零件佔整體零件之比例。原先為保護國內零件商,對於自製率多所規範,1999年為了加入WTO將小汽車自製率由50%降為40%,入會時取消所有對汽機車自製率之限制。
瘋狂阿基 wrote:感謝分享 又添新知...(恕刪) 越多人競爭250CC檔車這一塊,也算是國人之福2012年,應該算是輕檔車多元競爭的一年或許這種市場機制,可以讓T2降價求量求市佔我想這應該是滿多人所期待的事...韓國車,光售後服務和大韓民國天性我.....情願給國產或日本人賺!!
visit1992 wrote:感謝資料來源!我比較...(恕刪) 當時自製率低,大部分都仰賴進口零件在台組裝..增設20%貨物稅,這也等於把廠商利潤給剝奪掉有些工廠財務軋不過或沒搞頭,自然就會被淘汰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