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台,中和景平路上黑心車商買的老DIO,換新世代殼被當盤子宰,後來縮缸直接報廢。
第二台,住家附近車行整理出來賣的老迅光,初期車況還可以,老闆也是笑臉笑臉。
後來一兩年後也是陸續壞東壞西,算一算陸陸續續小修大修在車行也花不少錢,
俗話不懂最貴,後來才知道這間車行維修價格偏高,所以是溫水煮青蛙呆呆被宰了好幾年,
騎到後來要大修就不修了,老闆說車子可以賣給他自己整理,那時候心情不爽直接說要報廢。
第三台,在網路上看便宜跟人買自售檔車,不懂車況只看外表還OK,買回來後也是陸續發生問題,
又是陸續跑車行維修整理,陸續花了兩三萬還只修了個大概,結果算一算再貼個兩三萬似乎直接買新車就好。
第四台,接手朋友的中古車,這台問題就比較少,因為朋友當初也是買新車,也都有正常保養,
從這個時候開始,朋友有教我簡單的小保養跟基礎的維修,開始慢慢認識機車。
簡單說不懂車階段,為了購置成本便宜但是卻不懂車況的購買行為是最不推薦買中古車的原因。
新車階段:
第一台新車,出社會工作兩年後,才買了人生第一台全新機車勁戰二代化油,
都到車行按正常公里數保養,這時候才體會新車的好處,後來也開始慢慢開始改車玩車,
所以開始慢慢上網看小老婆,開始上網攝取汽機車相關資訊,變成基礎保養就自己處理。
後來購入四輪開始以四輪當通勤工具後,機車就變成買菜車了,
後期因工作地變更以及疫情引響,又開始機車通勤,但中期便買菜車沒這麼顧,在路邊風吹日曬
車況自然沒有以往這麼正常,對自己的車況完全的瞭解之下,索性疫情引響在家時間變多,
便開始購入工具、找零件材料自己開始整理維修自己的車,因第二台車的購入,
後續這台就會進行比較深度的改裝變成玩樂車。
第二台新車,直到去年手滑才又新購入一台新車,目前除了保固內出保之外,保養維修全都是自己處理。
那麼下一台呢? 我想可能會找二手的回來整理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