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光陽這台 缸內直噴噴射車 跟化油器比?不懂車就不要嘴了
我還知道台灣二行程還外銷歐洲咧 歐洲都沒加嚴舊車環保標準
台灣獨步全球 先<禁>國家 德國都不敢自宮 我們有葵花寶典?
天下雜誌分享
車輛電動化救空污?這三件事,讓德國也很難做到
作者:劉光瑩 2018-01-02
時序入冬,空氣污染成為全台民眾惡夢。閣揆賴清德首度針對佔空污來源三分之一的車輛下手,宣示極具野心的車輛電動化目標。但為什麼汽車大國德國,轉向電動車的腳步比外界預期的要慢許多?德國經驗可以給台灣什麼參考?
12月21日,閣揆賴清德大動作召開記者會推出「空污防制行動方案」,目標是2019年空污紅害(編按:細懸浮微粒PM2.5日平均濃度大於或等於每立方公尺51微克)次數減半。
賴清德首次對移動污染源(即車輛)提出具體目標,包括2030年新購公務車及公共大巴全面電動化、2035年新售機車全面電動化、2040年禁售燃油汽車(與德國和英國同年)等。
世界汽車大廠的故鄉德國,也在2011年由總理梅克爾宣示,在 2020 年要達到100萬輛電動車上路的目標,作為「零碳經濟」的重要里程碑之一。(延伸閱讀:全電動車時代快來了 BMW、賓士加碼投資)
然而,至今德國卻只有20多萬輛油電混合與純電動車,目前僅不到3萬輛電動車奔馳在德國的道路上。這不怎麼樣的成績,讓梅克爾在2017年5月不甘願地鬆口承認:「以現在的情況看來,這100萬輛的目標是達不到的。」
為何汽車工業大國德國,面對電動車轉向的趨勢,動作似乎慢半拍?
三大挑戰,讓德國電動車雷聲大、雨點小
最主要的原因是,德國現有燃油車成功模式太牢不可破,鐵達尼號要轉彎,談何容易。
德國有高達82萬個工作與汽車工業有關,可謂德國經濟火車頭,即便有幾個城市宣示2018年將禁止柴油車進入市中心,例如賓士與寶馬的故鄉斯圖加特和慕尼黑,但強而有力的德國車輛工業協會VDA也積極提出抗告。
「德國在電動車轉型的腳步,可說是雷聲大雨點小,」德國之聲(Deutsche Welle)資深記者福克斯(Richard Fuchs)觀察,德國大車廠現在的態度,仍是守成大過於擁抱改變,即使在2017年9月的法蘭克福車展上紛紛做出轉向低碳電動的宣示,也都是被情勢所逼、不情不願說出來的。
福克斯指出,車業協會對政府的遊說力量龐大。在政府要祭出對燃油車不利的措施,例如加嚴環境排放標準時,公會往往會威脅:如果改變太劇烈,會有很多人失業,因此讓監管單位投鼠忌器。
難怪常有人開玩笑說,德國其實不是一個國家,而是一家公司,政府官員跟企業的利益總是站在一起。
第二大挑戰,是基礎建設。
在德國,電動車的佔比僅不到2%,在歐洲國家只排第五。讓消費者對電動車遲疑的主要原因就是擔心沒地方充電。
德國目前約有近一萬個電動車公共充電站,看起來似乎很多,但以人均擁有的充電站數量來算,挪威卻是德國的兩倍。此外,一個公共充電站建置成本約在5至7萬台幣,究竟誰要付這筆錢,也是讓德國許多地方政府裹足不前的原因。
德國福斯的e-Golf電動車,是過去三個月在挪威銷售第一的車款。
柏林新創公司Ubitricity於2017年6月,開始在倫敦街頭展開為期一年的試驗,把50支市中心的LED路燈改造成電動車充電樁,設置成本比一般充電樁低九成,希望解決新設充電站成本過高的挑戰,以及駕駛人的里程焦慮
柏林的城市規劃設計顧問哈杰(Christian Hajer)說,有趣的是,Ubitricity於2015年小規模試驗後,曾向柏林市政府提議要擴大規模,但卻遭議會否決,官方原因是議會偏好如西門子的大企業來承辦。但他認為,這又是大車廠的遊說發揮了作用,抗拒電動車帶來的威脅,讓企業只得遠赴倫敦試點。
福斯的旗艦電動車e-Golf是過去三個月在挪威銷售第一的車款,最主要原因就是挪威政府給對進口車課重稅,但電動車全部免稅。在挪威,購置某幾款電動車甚至比買燃油車還要便宜。
住在挪威卑爾根的德國人拉爾斯就說,在路上到處可以看到特斯拉,因為在挪威買特斯拉比買保時捷還便宜。
但在歐洲其他國家,例如德國,即使經過政府補貼,電動車仍要價燃油車的兩倍。
福斯汽車德雷斯登電動車組裝廠的工作人員表示,福斯目前為止賣出的電動車款僅佔其總銷售量的2%,仍屬少數人負擔得起的奢侈品。
這樣我就願意吸乾淨煤 用乾淨煤的電 充特斯拉
樓上的可能沒看過環保署 下面這兩張我幫你打一下字
加嚴出廠十年以上交通工具排放標準: 我一字不漏 拿明朝劍斬清朝官啊~
<機車加嚴到六期標準,預估受影響機車數占比為51.6%,4期以前機車不合格率由7.7%提升至34.6%,老舊二行程機車不合個率由現行14.2%提升至95.9%>
<汽車加嚴至四期標準,預估受影響車輛汽油車輛數占比為56.6% >
柴油車加嚴至五期(104年)不透光率標準,預估受影響柴油車輛佔比為51.8%, 不合格率由4.6%提升至 32.9%,.......123期 由5.3提升至47.5


中油最近與日本TDK株式會社、碩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MOU),正式投入電動車電池研發。《壹週刊》質疑,聲稱負責「電池智能管理技術」的碩城科技,董事長劉添財以殯葬業起家、技術能力不明,該刊查訪更發現碩城位於台南的研發中心至今空無一物,疑似空殼公司,劉添材因與中油董事長戴謙是舊識才得以簽約。中油今表示,主要借重碩城科技在智慧化系統管理的經驗,可一起合作電池管理。
中油最近與日本TDK株式會社、碩城科技簽署MOU,正式投入電動車電池研發。《壹週刊》質疑,碩城科技今年3月28日才登記成立,公司從未有實績且董事長劉添財以殯葬業起家,後來成立台灣受恩公司推行老人日間照顧服務,背景差異太大、技術能力不明;《壹週刊》更發現,碩城科技位於台南市的沙崙綠能科學城的研發中心至今空無一物,碩城卻能和營業額達1.2兆元的中油合作,令人百思不解。
中油今表示,三家公司將先籌組團隊,未來規劃合資成立公司,生產中油自有品牌電池,主要著眼於中油具有提供電池負極材料的技術,日本TDK則是全世界技術領先的電池生產公司,碩城科技雖在產創條例是新公司,今年3月28日才登記成立,但碩城成立的台灣受恩公司,是全台第一家做科技智慧照護智慧化的公司,因此是借重碩城的智慧化系統管理的經驗。
碩城為何可以和中油合作?中油解釋,碩城是資策會輔導的公司,雖在電池管理上沒有涉足,但未來可借重碩城科技在智慧化系統管理方面的經驗,而且碩城科技和TDK非常熟,當初是碩城牽線,介紹TDK給中油認識,資策會則帶著碩城科技、中油共同拜會TDK。
碩城科技官網載明,其研發中心位於台南市的沙崙綠能科學城;《壹週刊》實地查訪發現,該址實際上位於交通大學台南校區內的奇美樓6樓,是交大產學合作實驗室的610室,但詭異的是研發中心至今空無一物。中油表示,因碩城科技3月才成立,與交大的合約是6月1日才會進駐,未來碩城科技的人力則由受恩移轉進來,不會擔心碩城科技空無一人的問題,碩城並非空殼公司。
《壹週刊》質疑劉添材因與中油董事長戴謙是舊識,才得以簽約,總統府秘書長陳菊還一同參加當天簽約後的慶功晚宴。中油表示,此部分不便回答。(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應該建議環保署檢討管制二行程烏賊車的通知到驗方式,
一般機車定期排氣檢驗根本無法直接檢視排煙量(不透光率)且何不合格還與冒不冒煙無直接相關,
即使冒著很大煙量還是可能會合格,卻沒執行空污法使用中車輛本來就有不透光率檢測(使用中車輛不透光率須小於30%)
環保署發獎金鼓勵檢舉烏賊車,每年發出不少獎金,卻用無法檢視煙量降低的檢驗再執行檢驗!被檢舉的多數是2行程跟柴油車,遭檢舉的他們會要求車主複驗,否則會罰錢!
柴油車是回到環保署的柴油車檢驗站檢驗不透光度,不修理不可能合格。
但是被檢舉的二行程車呢?!通知你再回機車行驗車,只做無相關性的一般排氣檢驗(冒煙還是可以合格的),且檢驗的車行也沒有檢驗不透光率相關設備,當這些車主以為合格了也銷案了,車行根本沒有說服力要車主維修改善,於是這些車再回到路上繼續冒煙,讓整個複驗程序流於形式!
唯有實質執行‘被檢舉’二行程車輛實施不透光率(青白煙)檢驗,才能讓有意願繼續使用的車主,進行有效維修,實質改善排煙問題!
並不是提高根本達不到的4期排氣檢驗,超出原始設計的管制,用變相式達到禁行消滅!
通常造成二行程烏賊排煙問題在於
1.排氣管堵塞積累在排氣管的機油因熱車後被加熱形成煙霧
2.化油器混合比過濃,燃燒不完全
3.機油幫浦故障滲漏造成供油過濃
再說一次政府沒做好管控,花錢發獎金讓人檢舉,
被檢舉的卻用一個無法檢視排煙是否降低的方式複驗
現在才用一個當時不讓二行程掛牌上市的4期標準加嚴,用一個原始設計達不到的標準,
就是要滅你二行程不是?
部分不保養政府又不管控直接要所有的二行程一同陪葬,根本完全不合理!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