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z149r wrote:
差在後搖臂的轉點位置...(恕刪)
這位大大的言論我贊同,所以就多補充一些,目前二陽的車系,傳統的速客達,都是從 GY 6 演變過來的,也就是說,
車架實在沒有差多少,而 GY 6 的那個年代,所謂的速客達,也只是代步或商業車,跟運動性完全沒有關係,直到
1992 年,APRILIA 發表了SR 50,這一切,全部改觀,APRILIA 陸續的發表了不同的版本,也為``運動性速客達``
這個領域殺出一條血路,直到現在,各家製造速客達的車廠,都有專門滿足性能迷的``惡羊``
就連 YAMAHA 也不例外,相信大家一定還有印象,迅光與SV 就是兩個世代的交界點,SV 之後的 SV-MAX ,到現在
的勁戰,GTR,就連馬車,在更換避震器還有前岔,中肚的適度改良,整體殺彎能力就提昇很多,反觀,二陽之內,我只覺得
G3是有殺彎的能力,其它的,只能說小弟的技術不佳,實在是不敢恭維,FT 雖佔有 12吋大腳之便,但與勁戰相比,那
個重心的感覺就是差了一些,更別提TECHNO,頂客等,只能說設計的火候還是不夠,
但是....以台灣這種轉型中的產業,跟做機車不知道幾年的 YAMAHA 相比,是不太公平,但近幾年來,台灣的機車產業
已經慢慢從``代工``,轉變為``研發``慢慢跳脫仰賴大車廠的窘境,只希望,這些本土的公司能越來越厲害,我們
也就可以買到除了``耐操``,``有擋頭``以外,又能殺彎的便宜國產``惡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