瑋啊bob wrote:
網路資訊不斷的更新不...(恕刪)
不用特別去理那位
以 台灣用0W除非你是住那會下雪的山裡 冬天用才實用 不然正常台灣用5~15W 都OK
致於W後的數字指的是到逹特定高溫後還能有多少黏性 個人偏好5~10W50
如果夏天室外溫有30度時加上沒什麼風 125CC~150CC 騎長程 我可以跟你講 XW30會熱到失去加速力
個人原先用車行最好的5W30~40實際多少忘了 但都有共通點 騎熱特別是夏天 我又愛拉轉速 熱了加速力=沒了 只能慢慢等轉速上來 騎約8XX~9XX公里 連冷車都沒加速力了 但自從我改用10W50後 這情況整個都消失
我還騎2000才換油 加速力依然在 但缺點是極速少5~8公里左右吧 那家的我就不說了 不打廣告
Rainbow0618 wrote:
其實不是這樣耶!
拿黏度(流動性)不等於『潤滑度』~
拿個冒牌油但是60W 他的潤滑度和一支mobile 1 0W-30相比
你覺得哪個潤滑度好?
潤滑度看的是『認證』
前面沒任何認證,後面有認證!那應該後是後面好~
潤滑度和引擎保護度看『認證』而不是『油的流動性』
共同討論~^^沒惡意!
1. API/ACEA/CCMC 認證多半注重清潔性和環保議題,和潤滑度沒有關係。
2. 黏度和潤滑性有直接關係,因為高轉速引擎容易把油甩開,油膜愈黏愈厚才能留在金屬表面,維持潤滑。
3. 要達成高黏度,需要添加 Viscosity Improver,這東西受高熱破壞會失效,所以機油用久了會像水一樣稀,失去潤滑。
4. 但是因為油膜太厚會影響機件散熱、擴大機件公差、拉轉也慢,所以推出 Group IV 和 Group V 的油,藉由基礎油的物理特性不同 (PAO 或 Ester),讓薄油的油膜也能附著在機件上,達成潤滑。但是四類和五類的價錢比較貴。
所以,潤滑度要看 Viscosity Index 和 Kinetic Viscosity (cSt),這兩個指標都是黏度,上一代人的用油觀念基本上沒錯,但是不能停留在 (2) 只看 W 後面的號數,要看油商提供的其它黏度指標。
我自己寫的舊文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