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W50 的機油黏度夏季時使用剛好啊不過這種黏度的機油通常是會吃機油的車子在用的可建議你換完此油後改換 5W40,5W50,10W40,10W50,10W60等黏度的機油至於 SYM 9000 那罐機油,約 500-700 公里就劣化了用這罐機油感覺像是在燒錢一樣
換機油工具:17號T桿一支(約60-70元)盛廢油的容器(我自己是拿牛奶罐家庭號..喝完晾乾旁邊割開)塑膠漏斗+塑膠管(或油漏斗)-->添加機油時用我自己是騎SV...不過家裡還有台Easy4U跟RS100都要我保養...注意一下添加的油量吧...Kymco好像是850cc..齒油180cc(要在check過)...幫我女友的G4跟GP都保養過...不過有點忘記SV+Easy4U+RS100+G4+GP都DIY過...好像玩遊戲在衝經驗值喔...XD
Rock wrote: 反正最近天氣也慢慢準備轉換夏季了 這四瓶就努力在今年夏天把他用完吧 不然冬天可能會不好發動.......(恕刪) 車車不好發動, 別動不動就"牽拖"到機油係數差異.... 敝人sv max125車車全年都用 castrol GTX 20w-50, 沒有發生過冷車不易發動情況!!sv max125餵吃的.. Castrol GTX 20w-50 (每 500KM/更換一次)此款強調的~~ 獨家抗油泥配方咧 (Unique Anti-Sludge Formula).. 天曉得!!這罐 Castrol GTX 20w-50, 很有趣~~ 大賣場販售約 79元/瓶。 與其他廠牌/規格較高檔的價差起碼有2倍, 或更多, 但卻有 美國石油協會 API的 SM等級。 不少高檔機油, 都沒有取得這顆甜甜圈標誌吔.. 反而~~ 82元/瓶的機油卻有取得 API SM認證。 該不會作假?!有API甜圈標示,表示有經過API認證。 而且, 有API人員在不定時、不定點抽檢市售成品機油的品質,一旦有一罐不過關,API就會立刻收回認證,因此有「API甜甜圈」標示的機油,才有真正的品質保障,沒有「API甜甜圈」的,就只能相信生產廠商的品牌和信譽囉!目前全球有500家以上的知名公司自願參與 API在市場中不定期抽樣檢測的活動,以確保API標誌的可信度。非常多的機油大都沒有標示「API甜甜圈」標示,是不是這也是他們可以賣得比較便宜的原因? 其實這是很有可能的,因為要取得API認證、在外包裝上標示「API甜甜圈」也是要付費的!除了認證手續費之外,為了取得認證所必須做的多項引擎測試那才是更花錢的事兒,因此,有些機油公司可能就~~ 把這手續給省略!而目前市面出現許多號稱符合API SX等級或超越API SX等級的油品事實上都沒有API認證, 只不過是廠商玩文字遊戲, 請大家多多注意!至於有 API的等級有 SJ/SL/SM.., 並非最後一個字母排序越尾端就潤滑保護性有相對提昇或較佳。 SM級規範的偏向於~~ 環保概念訴求 (非競速/激烈操駕)。 主要有3項:1. 機油抗氧化能力2. 清淨引擎, 不易產生油泥積垢。3. 降低對環境的汙染影響 (機油或多或少會隨排氣管泄放空氣環境)說這麼多, Castrol GTX 20w-50 才99元/瓶, 就是求個心安而已; 至少家中車車群用這罐機油已達3年之久, 也未見車車有引擎問題。 當然, 因為便宜~~ 針對這台sv max125情況~~ 就每次500公里更換機油, 跟著更換全新 Castrol GTX 20w-50機油。rs100 餵吃的.. 中油 15w-40或 BEL-RAY 15w-40 (每 800KM/更換一次)(1) 機車無改裝, 就可忽略其他磨耗因素, 值得忽略??。(2) 試問, 其他都不考慮(忽略)情況下, 特定款機油劣化感受差異, 會跟不同款機油差異很大?? 有多大?? 這麼大??(3) 上一次機油剛更換, 感受差異... 跟下一次更換機油的"感受差異", 差異變化有多大?? 很大.. 這麼大, 大不用錢?!(備註, 科學假說要以"其他因素皆固定"為前提... 唯有如此, 科學/實驗室數據端出去發表, 才不會讓大伙譏笑...)機油數值解釋:15W-40 (舉例)15W: 工作溫度為所能承受最低溫的, 『正常流動性』。 0W代表 -30度C; 10W代表 -20度C; 20W代表 -10度C。 --W以此類推。40: 工作溫度為所能承受最高溫時的『正常潤滑黏度』。 因溫度昇高時, 機油流動性較佳, 相對地~ 機油潤滑黏度變稀薄導致原有的潤滑保護效果不足; 故需配合溫度昇高變化提昇黏度指數。迷思1.~~在台灣一般平面道路, 為何要用到 0W-50機油 (0W吔), 您車車會處於 -30度C的運作環境??迷思2.~~20W-50機油等級, 太黏 (50), 相較於10W-30機油等級較稀; 故引擎拉轉不受束縛~ 尾速較容易拉動而且熱車快... 回頭想想, 黏度指數是指數表示, 不代表~ 夠黏或夠稀 (機油不是3秒膠或強力膠).., 另外熱車快是某種程度的"事實", 但有可能潤滑油膜因超過工作溫度致潤滑度不足!!迷思3.~~至於車車磨耗部份並非只有機油, 前後輪軸承, 輪胎胎壓差異, 前後輪避震器, 傳動普利珠, 傳動皮帶, 傳動開閉盤的大彈簧, 傳動離合器蹄片, 鼓式剎車皮/碟剎來令片, 油門把手, 油門鋼索, 空氣濾芯, 化油器因油質影響... 在在都會影響車車振動或車體某種程度的振動... 為何只用個"車車振動程度/車車加速差異的明顯感受"就直接地代表"機油劣化"?? 還是其他因素都可被"忽略"...另外, "感受"程度的量化, 該如何表達呢?? 有些人認為前後避震彈跳是感受車車壓車殺彎的路面感, 有些車主希望市售125速克達的座墊在騎乘時, 能夠Q軟到跟家中沙發相同... 如人飲水, 冷暖自知... 這之間的落差有多大?? 該如何量化??
這油其實沒差...表110應該也很緊繃了...10W50 只是拉轉快一些.你三年車用這沒問題的.老車用黏的沒差啦.這支油算老車或長途騎乘在使用的.不會傷車.GP125假如是比較早的版本就要注意啦....GP的引擎跟G4是同一顆..但前幾年聽說有改過比較不會吃機油了.如果像G4之前那樣我看換什神油都沒用...原廠設計不良狂吃機油.我同學的G4 4年車吧...之前用 SHELL ULTRA4 10W 40 用800~900公里漏出來剩不到300ml.
splendors wrote:車車不好發動, 別...(恕刪) 我也聽過另一派的說法,就是說~~~由於製油技術精進,現在的礦物油相較於以前的油品有比較好。所以,日常行駛的環境,礦物油是相對於合成/全合成機油一個較經濟實惠的選擇。小弟的車300km後自己換油,是換上中油Mirage的15W-40(礦物油)。換這支是考慮能讓引擎有更好的磨合。太稀的油反而不利新引擎磨合。油是黏了點,不過熱油之後,照常雙載能拉破百,引擎也不會像殺豬一樣叫~~~等約莫3000km之後,再換上全合成機油。小弟右手比較按耐不住,常常忍不住多拉了一點,全合成熱油快比較能~~~至於開版大的同學所說的,用20W-50會因為太黏而縮缸?那應該請Mclaren、Ferrari、BMW這些車隊,來向你同學請教一下,他們上千萬美金打造的F-1應該用什麼油下場跑才好噢,還有那些Moto GP車隊的工程師,也一併進來領教吧!酸完了。再說點正經點,事實上,有API認證的油品,品質是相對有保障的,就像splendors所說的,要付給API那麼多錢,還要被抽查,誰會幹這種吃力不討好的事?無非是要告訴大家我們家的油是品質有保障,用了保證機件永保安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