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說網路上認真就輸了,但我還是本著科學的精神來認真一下。首先是安裝輔助輪有方向問題 :傳統長條狀的輔助輪必須跟前進方向相同差一點都不行。但這個部分可以用球狀輪胎解決。再來是輔助輪的角度問題 :輔助輪可以增加摩擦力還可以防止轉倒。這麼好用為什麼車廠不用?是因為機車每次過彎時的傾斜角度都不相同,要解決這個問題就需要角度可改變的輔助輪。但角度可變的同時對地面又不能完全沒有下壓力,這就需要一個能判斷車手想要的傾斜角度的電子機構來改變輔助輪角度。這邊是說要把膝蓋上的滑塊換成輔助輪,所以角度問題被解決了一半。也就是人體輔助輪角度控制器,但是側掛時膝蓋是無法提供對路面的下壓力的。所以對於抓地力來說毫無幫助,除非你像MM93一樣可以用強大的核心肌群發力在快轉倒的時候用膝蓋跟手肘全力把車頂起來。可以參考01這篇ABS測試車裝的防倒裝置,這個裝置的角度如果可變,那就可以達成透過輔助輪增加摩擦力又可以防倒。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7&t=5021376結論 :在無法提供對路面下壓力的狀態下,不管是在膝蓋上安裝輔助輪還是滑行塊都無法對機車轉彎增加摩擦力。那使用不限定方向跟角度的滑行塊就可以讓車手完成側掛過彎的動作。滑行塊不會故障、成本還比較低,那當然選擇不會故障的滑行塊。
Kid-O wrote:雖然說網路上認真就輸(恕刪) 竟然有認真回復的人,我感動了。我覺得輔助輪這個機制應該是在技術上能夠解決的,其實也就是一支避震器的事吧,可以有下壓力也有行程調節能力。比較麻煩的是接地處的設計,但應該難不倒人類吧。
刀鋒意志 wrote:我覺得輔助輪這個機制應該是在技術上能夠解決的,其實也就是一支避震器的事吧,可以有下壓力也有行程調節能力。比較麻煩的是接地處的設計,但應該難不倒人類吧。 非也,非也。如果你要用避震器來解決下壓力的問題,那請問角度問題呢??還是你要每次過彎都用車重跟彈簧磅數來決定傾角??那跟用原來的鐵棒支撐有何不同??過一個小彎可能用15~20度傾角,過一個大彎可能要用40~50度傾角。請問避震器如何知道你這個彎需要多少傾角,還是車手就拉個車重用力往側方躺下去?躺多大力就交給命運決定,每個彎可能都是生命的終點??
會問這個問題...代表你不清楚滑塊的功用是什麼。滑塊的唯一功能只有一個,就是測傾角。為什麼要做在膝蓋上?因為騎乘姿勢的關係,膝蓋基本上是最容易變前後輪外接觸地面的第三點。而基本的摩托車騎乘常識之一就是要盡量避免接觸地面的第三點產生。因為當接觸地面的第三點產生時,最差的狀況就是會因為第三點而頂起車身導致前後輪離地,白話的說,就是傾角用完了。所以你看 MotoGP 的車手基本每個彎都會出膝蓋,但不見得一定會去磨地板,畢竟主要目的是了解角度極限,而不是一定要磨到滑塊。更何況如果雨戰,有些車手會改用加厚的滑塊,就是減少傾角過度使用。而且說真的,如果你真的有在跑賽道,只會覺得每個彎都在磨滑塊根本是嫌錢太多...這樣做單圈也不會變快,只是為了磨而磨。但因為現在輪胎技術越來越強大,所以傾角越用越深。而新世代的車手每個人都越掛越外面,所以導致手肘也可能成為第三點。導致現在有滑塊做在手肘上的設計。說到底,讓膝蓋或手肘的滑塊去滑過地面時,根本不該有過大的阻力。畢竟材質上就是刻意選擇磨到時有一定阻力但又不至於影響滑行的材質。當然有些山路上喜歡當人肉打火石的會在滑塊內塞鎂棒又是另一回事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