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沒有錢買進口的全罩安全帽,那些Shoei 要萬多二萬元一個安全罩對我來說真太貴!
如果我只是買SOL,KYT,Zeus本地全罩安全帽,安全性足夠嗎?和進口的有什麼分別?
我是每天上班下班用的
謝謝!
而帽子要拿出來賣,一定會通過CNS普通型。
雖然進口帽較貴,但戴過國產與進口,會感受到明顯的差異。
就個人經驗來說,若頭型合,國產帽選SOL會較舒適。
當然,不論是國產或進口,重點是,要正確配戴。
免得遭受撞擊,第一個飛走的是安全帽。
像得安最近引進的 Airoh Spark 、Lazer Rafale SR 都是這價位內有過 CNS 加強型的。
至於為什麼進口帽跟國產帽價格差那麼多?
其實講進口跟國產不太準確,不如說入門及進階款式。
所謂的入門款以及較進階的款式差別在於細節。
那細節差別在哪? 我大略列一下。
1. 烤漆品質、彩繪設計
近期比較明顯的例子。
可以去看看 KYT 與 HJC 針對曼威連名的彩繪與其設計。
不過這看實體會比較明顯一點。
2. 內襯材質
內襯材質可以說是各家帽廠的底蘊。
基本上大廠的內襯材質都各自有相關合作技術或專利。
國產或是一些新興帽廠最難追上且忽略的,個人一直認為都是這部分。
3. 內襯尺寸
內襯尺寸,這裡不是指大方向的 XS~2XL 這種。
而是個別的頰襯厚薄度,基本上好一點的帽款,厚薄度都是好幾種的尺寸。
以我自己的 BELL STAR 系列,
光頰襯就有 25、30、35、40、45、50、55、60(mm) 這幾種厚度。
而 SHOEI X14 所有內襯的種類排列下則有上百種組合。
4. 緩衝技術
最常見的 MIPS,還有 BELL 的 FLEX 或是 M2R 的 X-HALO 都是。
這類緩衝技術對於安全性有所提升。
當然多密度的 EPS 設計也屬於其中之一。
5. 帽體材質
常見的材質就幾種
塑膠、玻璃纖維、碳纖維,當然也會有其他材質混合使用。
帽體材質的影響最能體現的是最後成品的重量。
以歐系來講,很多帽子為了減輕都是採用碳纖維。
近期顛峰之作為 ROOF 的 RO200
6. 帽體尺寸 & EPS 尺寸
這個就不得不提就是 BELL PRO STAR 系列
六種帽體尺寸以及六種 EPS 尺寸直接對應 XS~XXL。
每開一個尺寸都是錢啊...
7. 扣具、機構細節
扣具常見的排齒扣、雙 D 扣以及很少見的 Fidlock。
雙 D 就是便宜好用的扣具,賽道帽一定用他這無庸置疑。
但排齒扣以及 Fidlock 其實在一般街道使用也綽綽有餘。
而成本上來講也遠比雙 D 還高。
不過台灣常見雙 D 的原因主要是 CNS 上扣具耦合點必須為金屬。
所以只有金屬的扣具才能通過,
因此... 很多國外塑鋼扣具直接被改為雙 D 進口。
機構細節則可以看看像 SHARK 的隱藏式下巴罩,裡面機構基本上就是小鏡座。
8. 鏡片光學、彈性、保護力
這個直接拿一片 SHOEI、ARAI 原廠鏡片對比國產鏡片很有感
前兩者的鏡片厚度遠大於後者,但彈性卻完全不輸甚至贏過後者。
而光學更是明顯,鏡片看出去對眼睛感覺就是不一樣。
其他還有空力設計、安規認證...等。
還有很多能寫的,但我不想寫了,不知不覺寫一堆。
總之這些細節做好,價格就往上飆升。
但你說台灣國產帽廠能不能做到這種等級的帽子。
我是認為絕對可以,畢竟不少品牌代工廠其實就是他們。
代工做久了當然會知道一些眉角,
只是能做到跟可以做是兩回事就是。
要閃專利、不得罪客戶還要弄出品牌價值,種種因素,導致很難推出這種等級的產品。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