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wnAce 車頭內襯結構設計解說

小湯的車頭結構體。
結構相對簡單。
要看鈑料厚度是否達2mm。
TownAce 車頭內襯結構設計解說

小湯如果正中間有補一支大橫樑會更好。
TownAce 車頭內襯結構設計解說
這台車排氣量不大,前保桿的進氣口不要遮蔽到就行。


目前水箱架處紅圈圓圈處鈑片看起來比較薄。
一般常規需採用1.8~2.2mm鈑片作主樑體,強度會比較好。
低於1mm以內,可能會不如2mm的塑膠鈑料。
車頭撞擊,主要會從黃色閃電處斷開扯裂,這邊車體結構通常會採用2+0.8+2mm或2+2mm鈑料作主結構強度。
並建立A型三角緩衝結構體支撐,將力道分流到分散的其他車身架上。
TownAce 車頭內襯結構設計解說
但下方方圈三處的結構是很不錯的。
正中間是2~3片式結合的主樑結構。
通常是2+0.8+2mm三片強度最佳,其次是2+2兩片式結合件。
車體A、B柱,通常是這樣的結構件。
賓士GLK結構體與力量分散示意圖-
TownAce 車頭內襯結構設計解說


TownAce 車頭內襯結構設計解說
黃圈圖示。
這各部位結構,與多皺褶強化折邊,會提供良好的強度。
左右處有小區域偏撞的鈑料,也有設計補強折邊。

鈑料如果薄,這類的皺褶、邊緣採用折邊,能有效提高過薄鈑料的整體強度。
如果能搭配鈑件採用到2mm,就是標準歐系車規格,就硬邦邦了。
歐系鈑件因為厚度規格通常比較厚,能成型的皺褶與折邊成型相對也比較難,因此結構件造型會比較單純的料厚,比較不會有日系車較複雜的皺褶設計。
因為鈑料Mpa值如果過高,越難成型,型狀就只能越簡單,例如美規車規範的前、後內鐵。
例如Volvo這類的款式
TownAce 車頭內襯結構設計解說
例如內鐵件有些Mpa值高達1600~1800Mpa,大概就只能單一斷面"目"字結構,一支直直的截斷。
超過980Mpa就很難成型了、相對320~680Mpa仍然是目前車體為數佔比較多的成型件為主。
TownAce 車頭內襯結構設計解說
但Mpa值採用高強度鋼鈑,例如硼鋼,厚度如又達2mm以上,相對就是比較重、耗點油。

例如福特標榜的麻田散冷焠鋼,這類就是特殊結構件。
通常是要卡車類前保桿才會有的成型件。
通常得採用熱壓或熱固這類SMC、GMT來成型。
膠料需混入不少長、短纖維件。
例如TownAce底盤這咖黑黑的料,應該就是採用SMC開高碳鋼成型製作。
通常卡車保桿、車頭雙輪弧,通通都是這種硬梆梆的強化料。
大多被用來作防爆油底殼、油廂所採用的成型件。
TownAce 車頭內襯結構設計解說
這咖模具幾百萬就噴掉了。
但是是好物。


目前看來前保桿內襯的結構體,還是有一定的保護力,有多皺褶立邊設計,左右兩側也有考量到小區域偏撞,這再小貨卡、廂車來說,是比較沒看到的規格品。
多了左右小區域偏撞這兩片黑色鈑金件,強度會好很多。

改天有看到中華Veryca A180的裸體,再來做對照組。
2022-06-12 11:45 發佈
王課長 wrote:
您好方便加我賴嗎
幫您提供菜單
我是Toyota 王課長

Line: tony_1226

樓主的身份需要業代?你的業績是不是爛到不行了?
阿福的網宅II

穩湯安捏共,哪啥身分,不過就是個搞設計的。 來者是及時雨,或許確實能成交一單。 畢竟新車還未上市,確實有這需要。畢竟車,也是得從經銷商出。[拇指向上]

2022-06-12 22:56
CNC-2 wrote:
看樓主的發文, 應該(恕刪)


這誤會可大了!
我只是以車體開發正常心態,去解析鈑件的組成。

TownAce小湯前保桿下半部該有的防護都還是作蠻齊全的,並沒有說這樣設計不好,左右兩側原車都有補強小區域偏撞,這反而是相對其他小貨卡、小廂車中應該算是很不錯的加強件。

當然鈑材能採用到更高的Mpa值或採用厚度達2mm起跳的厚鈑材,用料成本會上升。
但並不能說鈑料降到1.2mm,透過多皺褶複雜的加工成型與滾壓強化邊,強度就會跟不上,在工程開發上,透過補強件結合+一片鈑料多皺褶與滾壓強化邊,都能以薄勝厚也是有的。
這個就沒辦法用嘴巴論道,只能撞測成績分曉了。

只是這類輕型商貨車,以往車體結構並不會太嚴實,有很多成本考量在。
現在有看到不錯的設計,提出來跟車友們分享下。
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嘛!

希望車友們能平常心態賞車,穩湯歪樓看到品牌就先開酸了!!
CNC-2 wrote:
看樓主的發文, 應該...(恕刪)




看起來,國瑞國產後,有加紅色圈這支內鐵。
等交車,拆來確認。
看了文章,樓主應該是有一定的專業度。

想請問樓主,相對於你講的這些,我更在意的是養車。

為什麼 TOWN ACE 這麼新的車子,是最近才推出,也算是新世代的工藝品。

怎麼會一直有生鏽的問題傳出來?

而且還是一些,根本就無法被接受的地方,才用沒多久,就生鏽!



acer wrote:
看了文章,樓主應該是...(恕刪)


這種問題應該去問車商吧~~
怎麼會想要問一個跟車商無關的人
人有夢想而偉大 換車嘍~~~
阿福的網宅II

大多車友非車界的,聽來的,很正常。 例如中古車界洗腦的新車原漆最好。真的在汽車生產界待過的,都知道這是則笑話,新車產線下了線,怎麼可能沒線下修補,況丟鬼。不懂造車的,不意外。[笑到噴淚]

2023-04-20 11:58
acer wrote:
看了文章,樓主應該是...(恕刪)


圖面太小,沒有該問題車遠+近照比對,難以判定是哪款車型。

如果是之前貨斗車貼網路的問題 :
-木板底部沒噴漆、沒做防水
-要再自己加強做底盤防鏽,不然會生鏽
-主樑超級薄
-TSS作動時有齒論異音
-爬山不夠給力

針對木板底有沒有噴底塗,沒有原車件拆卸,我也無法網路抓藥。
因為底塗也有清漆透明的。
是沒辦法以照片這樣去評判國瑞與和泰車體貨斗木底板下方有無漆料保護。
無法評論。

至於底盤防鏽。
車底主樑連面漆都做到金油層,基底就必然有底漆。
而三角架這些鑄鐵或沖壓件,通常乘用車底盤件噴單色黑處理。
即使是幾百萬進口車,只要在各國家地區港口船運幾個國家跑一跑,有些車,在港口一放就1~2個月保稅儲區。
運來台灣,會銹,都很正常。
都得靠港口整車中心重新處理,再拉車出去各經銷點PDI。

國產車,要完全底盤看不到一點銹斑,以在各品牌車廠的經驗,也真挺不容易的。
通常新車下了線,堆放個幾個月,出銹斑都很正常。
這都只能新車下線後,車輛擺放儲區,出車前,是否再投資點,同港口整車線,跑一道完整的整車。
把車開到底盤清洗+防銹,重新整一下,再將新車拉出去全省各經銷PDI儲區放置+依照客人需求裝配後裝件,再交車。

多一道,就少一點客訴,但也多一份成本支出。

2018後疫情後,一堆車都缺零件、缺交。
新車光交車都有問題。
很多品牌原本會有的線下整車程序,可能也就會停掉,車來了或下了線,經銷商催著要交車,車就先提走了。
自然就可能會有點參差不一。

例如新車趕交車,拚下線。
原本底盤制震膠慢慢做,都噴塗順順,邊角收得漂亮點。
生產線再趕造車,一堆底盤鍍鋅漆漏水孔塞,制震膠可能就隨便上,就沒在管美觀問題。
或盲塞孔是否干涉裝不了。
噴歪了溢膠,再把它割除掉,線下再處理嚕!

這類的症狀,在汽車產業都很常見。

例如90年代,日產Cefiro A32一年熱賣12~14萬輛。
原廠車檢料採購專員,都是大半夜去各個供應商排隊蹲點等著搶物料,誰有鳥時間檢料。
出車都來不及嚕。

現在新車交車輛少,單月也才幾百台或一千多台,但計較的反而多,客訴要求高。
這類的廂貨車,也就50~62萬。
我是覺得不太能用現在一台小CUV動不動就80~100萬去用放大鏡看待。
任何一個車廠,都不會在低價車做過多不必要的投資。
便宜車,也沒啥好挑。
真的看不下去,回經銷PDI投訴,別太扯,經銷通常也會幫車主把底盤撐起來補噴下。
或車主自己補貼點費用,在經銷PDI直接補做防鏽,以豐田車來說,頂多也加收幾千或收1萬。
也都是很便宜的代客後加工。

小湯廂車,經銷商代噴雙色,也才收一萬多。
跟外面做也都差不多價都很便宜了。
我都覺得以原廠來說,有點便宜過頭。
都快噴半台多的車。
這年頭,這計費,我在車界都很難想像。
畢竟現在汽車都是高價時代,一般乘用車稍微撞損,國產中型休旅車隨便都得要噴15~25萬去。
這年頭還有這種幾千元~一萬的代客服務,算佛心啦!

計較下去~搞不好連洗車服務都收掉乾脆不做了。
對車廠來說,保養洗車只是順帶做服務的,都是支出。
但客人視角,就變成應該的、理所當然的,還會反過來跟經銷據點要求要做到小美容服務等級去。
經銷商乾脆就把洗車服務收掉,也不會被客訴,跟客人囉哩八唆。
一切都在商言商,重點都是,費用成本問題。
便宜車,很難要求高標。
TOWN ACE 一點也不便宜!

阿福的網宅II wrote:
便宜車,很難要求高標。
acer wrote:
TOWN ACE 一...(恕刪)



那是台灣車價普遍都較高啦!
但從國際車價看,我們還是比新加坡車價低些。
就要看從哪個視角看。

要看從國際視角看,還是單台灣內各車型相較看。

單以台灣現行市售車,已經沒啥車低於60~50萬內的。
FIT都能破81萬嚕,哪有便宜車。
用走的!!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