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AV4車頂架漏水事件說明 :
主因在底部塑膠扣原本是黑色橡膠墊原廠在漏水事件後,官方稱2020年式改為紅色橡膠止水墊便不會漏,
而車友們問我最多的,便是塑膠扣與橡膠止水墊到底行不行?





首先,我們先就汽車車體朝頂TOP端破孔的主要兩種封體工法,下面有回文探討。
1. 前、後擋風玻璃與車體搭接。
採結構膠施打作徹底密封。
2.活動天窗密封條+排水設計。
採活動、易拆卸式,採隔水橡膠條作表面隔水阻絕,底部搭配導水槽,將水沿著A、C柱兩端朝葉子鈑內側導水管由車底排出。
這在汽車百年產業,已經是歷經長年累積經驗設計開發經驗迄今。
我回覆逐一如下 :
A :
只要是從事塑膠業生產都會知道,橡膠墊日後老化或溫度冷熱長時間後塑膠收縮,便會產生間隙,這很正常。
自己在汽車產業從事車身件設計開發,如要作比較徹底封體,是會用PU結構膠先沿著裝配孔位打一圈膠,再把車頂架組立回去作徹底防水。
畢竟車子開到報廢,車頂架沒事不會再去拆它。
打膠示意圖-

*********************************************************************************************
Q :
五金行買的速立康可以嗎?
A :
速利康衰退快,大約半年就有縮水率問題。
建議您跑氣動工具販賣店買日本,或福士的PU結構膠。
將車頂架移除,即可看到整排破孔。
於每個圓孔週圍打一圈結構膠,將車頂架組立回去。
車頂架原廠白色塑膠扣下方橡膠墊,會透過結構膠填補間隙,即完成封體,施打確實便不易滲漏。
歐洲車頂架生產線組裝,很多都會施打結構膠確保密封,例如上一代Volvo V60。
*********************************************************************************************
Q :
塑膠扣與橡膠墊到底行不行?
A :
塑膠成型本身就會有正負一定範圍的縮水率。
即使是台扣生產的塑膠扣/橡膠,縮水都會有一定的不一值,這要控制在µm微毫米範圍內以成型來說真的很難管制產品。
歐洲車生產會選擇整排打膠是比較一勞永逸的造法。
如以產線的整改角度,可能會要求車頂架供應商,將底部整排破孔,改為前/後兩端各1-2個鎖孔來對鎖車頂架架橋片,將其餘破孔封閉,減少過多孔位產生漏水機率。
車頂架外蓋再對接鎖附於架橋片上即可,這樣會比較單純。
但這是日本原廠進口,除非日本願意整改,以國內車廠來說,目前都只能發技術通報要求各都經銷商協助處理。
*********************************************************************************************
Q :
只能換改良件的車頂架採對鎖方式,但全球賣的車口數太多了,要擦屁股難難難。
如果是像歐系車的鋁合金車頂架都用螺絲對鎖設計就不會有這些問題
剛看到另一篇召回似乎是把原本薄到不行的墊片換成加厚的橡皮墊片,但扣子本身還是塑膠的,看來是只為撐過保固期的設計。
A :
漏水的問題,有可能如下 :
* 車體鈑件破孔孔徑不一致,差幾微毫米。
* 塗裝膜厚產生的公差。
* 白色塑膠扣縮水率產生的微毫米公差。
* 塑膠扣底部套用的黑色or紅色橡膠墊縮水率產生的公差。
漏水是因為上述這些關聯部件都有可能造成的影響。
而車廠管制,通常是車體最大,所以前端車體孔徑、塗裝,都是不可逆鱗的。
它有大小不均,都不會是原廠的問題,都會是製造車頂架供應商得概括承受去協助車廠解決問題。
而塑膠扣、車頂架設計生產,通常是代工廠依照車廠正向CAD依原廠規範生產條件與檢驗辦法製造,所以就是大家都來吵。
但問題是解決的辦法,而不是吵誰對誰錯,那沒有意義與價值。
而讓經銷商不斷出保固、替換整組車頂架或零物料讓供應商概括承受是最常見的,在產品未改正前會是大家白忙活,也不建議讓經銷就是消極以未整改料換料,讓供應商慘綠,無良經銷商最會這樣玩供應商了。
需思考能解決在現有條件下,用最小幅度不設變又有效率應變之道,不要讓經銷商保養廠去白忙,車頂架供應商這邊再同步設變塑膠扣與檔水墊片整改材質彈性更大,更能靠橡膠膨脹利用來止水與填補公差,隨後再遞補上來。
打膠可能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而產業供應鏈是這樣的,基本上,它只是代工,所以這類瑕疵問題,肯定也是要原廠設計開發端提出怎麼改、怎麼檢,供應商不可能自己舉手說他要怎麼整改,除非產品是供應商自己的設計,才會反過來。
因為代工的,沒有傻到自己去幫委案方填坑,不作沒事,多事還給自己找事,肯定都是這樣的邏輯。
只能說,以汽車開發經驗,日本的開發正向CAD設計,是否需考量減少接觸大量水滯與水壓的承壓面,設計這麼多車體破孔。
開個天窗,都有微妙機率因為天窗邊緣整圈防水膠條縮水率不一導致車頂漏水,破孔一多,增加的比例相對難以管制。
在汽車產業作開發的,都是很好的學習經驗。
另-
歐系螺絲對鎖車頂架,通常也是前/後兩端,大部份不會整排破孔。
日本的工程設計師,應該是把車頂架當車身飾條在思考,為了讓車頂架與車頂抓更牢固,所以分段的扣點更多更密集,用塑膠扣扣住,加止滑檔水墊片。
就安裝更嚴實的視角,是正確的,只是可能沒預期到破更多孔排水與滲漏的問題。
一般的歐洲車採對鎖,鎖具上也會增加檔水膠墊。
單純的金屬螺絲對鎖,可能會刮傷車身鈑金孔週圍漆面膜厚,產生間隙與鏽蝕風險。
作汽車開發的,這類會漏水的車頂件,例如尾翼鑽孔固定在後行李箱,都是車廠標準的組立作法,不會去承擔單純只貼泡棉膠哪天尾翼飛掉的風險。
破孔對鎖,都會上檔水墊,避免孔徑處銹蝕。
偷料而產生的銹銹問題就不在此限。
以車頂架開發組立件,個人是比較支持VOLVO原廠車頂架打膠徹底防水的組立辦法。
目前RAV4車頂架孔位打膠,也不需要整道車頂蒙皮焊接排水槽打滿打爆,用膠打死了,日後便很難拆,僅將目前車頂破孔處週遭打一圈,一點點膠封閉,不影響塑膠扣日後拆換。
*********************************************************************************************
Q :
鈑金破孔打凸應能改善阻絕漏水?
開孔部份在凸點上方 , 水不會順墊片往下漏, 也許車廠省時省錢方式, 小弟之前看某YouTube 拆解 RAV4 漏水頂棚看到能改良淺見, 若依據目前設計方式, 應該很難做到100%止漏, 隨時間 車子震動 / 墊片老化 / 車頂太陽曝曬。
A :
打凸就是壓縮塑膠扣橡膠墊片的間隙,意思與打膠填補墊片間隙相同。
如舊式車頂架處破孔打凸,作一道立面照片。

時間是一把殺豬刀!
塑膠件,多少隨著車輛在外風吹雨打日曬老化、劣化。
單純用塑膠扣搭配橡膠墊,多少會在時間長之後縮水。
沖孔處如您說作一道凸面,確實有助於搭配墊片止水、擋水。
*********************************************************************************************
Q :
請問一下,那麼pu膠最後應該如同和泰上蛇膠的方式,與塑膠壓扣的海棉墊片相疊一起,還是在膠扣位置的外圍補滿較為合適,
另pu膠和GS30那一種會比較合適目前發生的這件事的環境,還請不吝告之,以便作為參考,謝謝。
A :
GS30我沒用過,無法提供使用經驗。
GS30膠。
這個就我所知,是偏向建物或木工使用的黏著劑。
使用這種膠料,其抗氧化耐候如何不得而知。
要看這支膠的膠廠能提供哪些已經有作過耐候與防水測試。
PU結構膠則是鈑金膠的一種,乾固後跟引擎蓋外蒙皮與內板膠合鈑金膠一樣,會呈現彈性膠狀,另外,表面用於塗裝烤漆也OK、耐熱,特性如此。
於孔位打一圈後,將塑膠扣與橡墊片組立回去,膠體可以黏著車體與塑膠扣具兩端,用於填補漏隙。
多打些補滿,對防水是好的,但也不適合過度施打,組立擠壓溢膠滿出到處是,也沒必要如此。
足夠擠壓能黏著扣具填補縫隙即可。
PU結構膠這類鈑金膠耐候性與延展性都很優,表面都能用於塗裝烤漆,耐候是OK。
車上朝頂有開洞的兩種工法,不外乎前後擋風玻璃的打膠巴死的黏法,和活動式的天窗導水與隔水膠條的密封方式。
檔風玻璃拆裝,只有打膠漏隙才會有滲漏問題,打滿就巴死了。
天窗則是靠隔水膠條阻絕,它就是有時效效力衰退老化的問題,跟車窗水切橡膠條一樣,新車在EPDM這類橡膠材料成型,會有微毫米的公差縮水率,車廠檢定,是正負一個值之間,不可能是均一數值,也不會有塑膠生產廠會挖坑坑殺自己,敢標檢定不會有正負值的誤差,只要是塑膠與金屬等成型物件,都會有一定的公差,只是是以mm介定,還是µm更細膩介定。
只要是塑膠,就會有縮水率,橡膠類,開個5年,車窗水切膠條縮短3~5mm都很正常,天窗膠條伴隨曝曬冷熱收縮也會型變,這也很正常,所以塑膠扣年久了乎企,橡膠墊收縮,都是很平凡的塑膠生成日常,能撐過保固,2-3年是汽車產業檢定的基礎認證值,所以,我個人是會打膠處理,省得日後麻煩。
這只要回原廠找鈑金師傅處理下就可以了!
*********************************************************************************************
Q :
若是填上pu膠,
是以現行塑膠壓扣與孔洞中填補pu膠再將原有膠扣裝回即可
或是如同網上有人用單一膠塞塞上再上pu膠會合適一些。
另鯊魚鰭需拆天棚才能缷下,若不缷下天棚,直接在鯊魚鰭外緣繞圈補上一層pu膠,當成貼玻璃外緣上一層膠一樣,不知如此是否可行,若效果不佳就只能用拆天棚一途解決了,還煩請不吝告之一下,謝謝。
A :
塞上膠塞再塗pu結構膠就只是重工,意義不大,這會好比前檔玻璃套上膠墊,底部車窗鈑金前緣也套膠墊,再塗結構膠來黏著,這有點過度了!
單純直接把結構膠打在底部鈑金孔位邊緣,再將車頂架附塑膠扣含墊片組立裝配好即可。
主要是讓結構膠填補間隙+黏著抓勞塑膠扣與墊片。
網路上塞入膠塞,其實就是利用橡膠,擠壓密合於原本塑膠扣與墊片裝配於鈑金的間隙,但這選錯料,反而會把塑膠扣撐起來,車頂架或有裝不密合的狀況產生,所以不這麼建議,施打一條280福仕PU結構膠即可,不需這麼麻煩。
鯊魚鰭會搖,是因為近幾年日系車蠻多車頂鈑金蒙皮生成很薄,以往日系車標準蒙皮最少要作0.8-1.0mm厚,現在大約0.5-0.6mm。
正常標準,是要像suzuki new Jimny車頂與引擎蓋鈑,車門鈑金蒙皮的標準厚度0.8-1.0mm是基本的,日久也比較不易因為熱脹冷縮產生變異,導致酒渦或海折皮鈑金面烤漆波浪紋產生。
太薄的鈑金蒙皮,連洗個車手都撐不得,時時就得微鈑金處理,不勝其煩。
鯊魚鰭車頂破孔安裝處底部缺少支撐,鈑金皮手指壓按都會卯,便會晃動。
這個即使打了膠,時不時去扳鯊魚鰭,拉撐底部,它間隙就撐開了,比較好的結構件,是知道鈑件薄軟會型變,需在鯊魚鰭底部作一樣寬或更大點的支撐底板,將鯊魚鰭用上下夾住固定鈑金蒙皮的方式,將其定型定位,上下都夾橡膠止水,它這位置便型成一個固定硬件。
原理與國瑞生產Altis MK12的B柱咬絞鍊的結構局部強化類似。
如附圖紅圈處,原廠有進行強化結構。

該車B柱在咬合六角鎖的扣具底面,有埋入強化結構,這樣也才不會有異音、能抗型變。
鯊魚鰭處,主因也在於缺乏強化底部基材結構體。
單純從車體外補膠,這會有點醜。XD
如果是我,我會請鈑金幫我切割一片比鯊魚鰭底寬1.5倍,厚度1.5-2mm鋼鈑,噴塗完底塗+中塗漆,作為底部固定架橋片搭配橡膠墊,與鯊魚鰭對鎖將原車較薄的鈑金作強化固定。
例如日本當地作的FRP玻璃纖維保桿皮比較脆化,它會在內側再去作真空熱吸塑件或另外用金屬片來強化內襯結構,對鎖車燈或氣霸,固定才會牢。

比較好的結構體,像保桿內襯結構架,都會採用SMC or GMT熱塑或熱固塑膠碳纖維成型件。
例如路上跑的大頓數大卡或拖車頭的保桿或登車踏與輪弧,很多都硬邦邦跟水泥一樣。
都是熱成型塑膠件,強度都很驚人,乘用車蒙皮作太薄,如果連主樑骨架成型都不是熱成型或滾壓鍛出,只是沖個680Mpa採料厚不足2.5-3mm,是用1.2-1.5mm對夾的內鐵件或主結構體,強度差異會很大。
目前整理如上。
總結 :
說真格,這不是什麼大事件,就很常見的車輛漏水與漏水處理。
只要是作鈑金的,朦著眼他都知道打膠就能幫車主處理好,不會讓客人回來囉嗦!
只是有時在車界看這些客訴處理,有時挺無奈!
大家被客人客訴到怕,技師不想當出頭鳥,經銷商通常態度也跟供應商一樣都是偏向被動消極,通常措施,就是拖住客訴車主,等原廠發通報,上頭交辦怎麼作,我們再怎麼作。
是所有品牌都這樣的生活圈。

只能說,車友們如在經銷保養廠遇到勇士,發自內心主動幫處理的,請多珍惜。
就算修錯,失誤,也盡量克制下不要用鼻孔和大爺的姿態秒殺對方的熱情,保養廠都快聘不到技師嚕,以後都用AI修車。XD
個人覺得這是小缺失啦!
坊間任意找一家鈑金廠師傅都能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