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台灣人心中一直是種神秘的東西
不論是機車版還是汽車版
每年總是有人拿大把的鈔票,去買沒有任何認証但是一瓶一公升可以買到7、8百塊的神油,聽說加了車子可以飛~
每個月都有人問要用什麼番號的機油,車才不會壞
有很多前輩拿出了一堆的數據來告訴拿螢幕當前擋拿鍵盤當方向盤的車友們,只要買大牌子有認証的機油,都可以有良好的保護
有更專業的車友也花錢拿了黏度比較低的機油去實驗室測試,告訴大家機油的濃度和油膜的強度抗剪力沒有絕對的關係,但是大家仍然相信鄉野傳奇的某個車友加了某款10W-60的神油後,車子馬力用感覺的就知道多了3匹,保護性也變好了連考試都100分

面對這麼天賦異稟可以當人肉dynapack的車友,小弟心中真的誠慌誠恐~
究竟是什麼樣的過去會讓台灣人如此迷信?什麼樣的黑歷史造就了台灣人寧願跟著感覺走也不願讓數據牽著走?
就讓我們看下去…
呃…其實再看下去就沒了,剩嘴炮和數據XD
先提提我自己好了,我上一台舊車是nissan的,多半的時間都是用好市多的Mobil 1 0W-40 全合成機油(有一小段時間好奇,使用過原廠GPX 5W-30,以及infiniti的SN 5W-30,不得不說infiniti的機油非常好用,只是貴了點),18萬5千公里時售出時依舊頭好壯壯。現在換了toyota,還沒來得及研究原廠機油有哪些選擇,本來打算繼續用Mobil 1 0W-40的(家裡還有庫存,汽車和機車共用),但是前幾天在閱讀車主手冊時,發現一個原廠建議、能符合大多數的使用環境,但我覺得大部分台灣車主都不敢換的油:0W-20 (對你沒看錯是0W-20)
台灣基本上冬天不冷,用10W起跳也不會怎麼樣
但是夏天用到20,這個大家就會緊張了

關於番號的意義、1/2/3/4(PAO)/5(Ester)類基礎油的差異、引擎的潤滑方式和原理,這邊就不提了,google和youtube就有非常多介紹,如果後面的討論走偏了或是又被有心人士帶風向,我們再來詳談^^
這是我的原廠手冊:(sienta 1.8)

這是日本toyota所有車型建議使用的機油番號:
http://toyota.jp/pages/contents/after_service/car_care/yohin/engine_room/engine_oil/image/engine_oil_list_201611.pdf
你沒看錯,裡面還有0W-16的機油

日本原廠並沒有限制這些油是在冬天的北海道用或是在夏天的高知縣用
台灣的氣溫冬天冷不過日本,夏天日本的最高溫也不會比台灣低
要比山路,人家頭文字D在全日本到處找人PK山路也不會比台灣少XD
要比塞車,過去幾年都會區可能差不多,現在日本已經朝AI和大數據發展來解決塞車問題
真要比環境嚴苛的話,頂多是灰塵和油煙多

那為什麼日本全面建議使用這樣的機油(雖然不知道是不是大家都會買單)
而台灣只要用個0W開頭的或是30結尾的,就會讓網友大喊:不要這樣對待你的車,油愈稀油膜愈薄抗剪力愈低啊啊啊~~~
究竟是日本人傻了
還是台灣人不止配備跟不上日本,連對機油的知識和環保的觀念也遠遠落後呢?
以下開放討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