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憐,以為買到5個G的車,結果發現右側沒做加強,只能安慰自己年份不同;然後被打臉:applies to 2015-2016 model built after Nov 2014。現在被發現台灣連駕駛座側的加強都沒有。所以連駕駛座的G都被拿掉了
阿 丹 wrote:這塊鐵片就算不用開模生產 幾百塊打發 了不起千把塊如果對撞擊測試這麼好用 根本不用偷 是呀..這麼便宜還偷..所以就表示也沒那麼便宜..另外, 因為不是單純加鐵片吧, 既然是要考試, 一定有算過加多大, 多重, 跟其他結構連動之下會對吸收撞擊力道有幫助..所以才叫bumper..也就是算過可以考試拿100分才加的吧...千萬不要小看車廠工程師呀
樓主的質疑點出了一個非常嚴重,但大家似乎習以為常的問題,我們買的那台"進口車",從來不是我們想像的那台"進口車"如果吃進肚子裡的,政府都明令要標示產地,成份等諸多訊息,為什麼開在路上的,涉及安全重大相關,可以不需要詳細揭露?而一些自栩專業的汽車媒體,在大幅報導撞擊測試榮獲國際認證時,致消費者誤以為同型車款,車商若明知與台款車型無關,確毫不表態?耐用安全好開,當是多數車主最常跟親友說嘴的地方,進口車賣國產價,五星的國際安全認證,更是津津樂道,但從Lexus的lss+給半套,現在連rav4,也來個特規?若安全來自車主的想像,只剩妥善耐用的強項,車商真能在日益著重安全的國人面前,繼續大行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