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an_ccv wrote:
.......htt...(恕刪)
罷了! 在 TOYOTA 版我不會再發言了
沒有人要你發那麼重的誓,
或者做下那麼果斷的承諾,
如果是正常的討論,
大家都會很歡迎的,
不過,四小時之後,
好像又看到你的文章了,
我覺得這個承諾你是可以收起來^^
TOYOTA 的車子品質怎麼樣我不想去評論,其他廠牌也是,
有人說在國外 HONDA 的車子賣的比 TOYOTA 貴,但唯獨台灣例外,
更有人說以車子的本質 TOYOTA 根本沒這個價值。
如果買一台車只是買車子而以那也就罷了,
不過至少可看到的事實是,TOYOTA 在台灣的據點多出 HONDA 或是 MISTUBISHI 至少一倍以上,
選擇的地點也是比其他廠商更精華。
另外還有很多因素,
我不知道該怎麼說,
我只認為"我所代表的是一個不完全懂車的消費者",
而你也許是個很懂車的人。
我會回覆你,
只是真的認為早上你真的沒必要用那樣的方式酸人。
另外,
有時候真的不要一竿子打翻所有的船,
如果你真的很確定是 TOYOTA 或是和泰汽車教育業務員是用這種方式,你大可以宣傳,
但如果只是你或是你朋友所遇到的業務員這樣講,就沒必要說的那麼肯定。
接下來要進的是K24Z2
代號不同說成同一副引擎~
這副引擎本來韌性就很高
可以同時應付150~2XXHP的對應馬力
若說升壓縮比改機油濾位置是小改款引擎
那加根排氣可變正時應該只能算升級囉?
連新引擎都不配
大家都太仁慈了~
其實dual vvt-i充其量只能算升級款引擎
所以大家別再引擎上做文章了
vvt-i跟dual vvt-i都只是舊引擎
因為本體一樣,用的技術也都還只是『可變正時』

Accord2.4
而且樓上的PO的沒錯
進排氣可變正時加可變揚程的新世代引擎
Lancer2.0上頭的Mivec就是
國產2.0馬力王
一直打安全牌
結果動力卻鮮少打廣告
拜託
我在今年車展直接接觸到兩位S牌業代(SWIFT車旁)
我裝笨問他們進口SWIFT的安全配備問題
他們還直接說側氣簾的功能可以"用貼隔熱紙"取代哩
這種類似的話不是只有T牌或是S牌業代才會說
比引擎技術??
能說H牌一定領先T牌嗎
看看VVTLI跟IVTEC誰先發表的
只能說引擎部分並不是T牌要強調的地方
所以也沒廣泛應用在各種車種
比來比去有意義嗎
買車就是選擇適合自己的嘛
每個人對車的本質與價值都不同
我某個身價"數十億"的親戚
就直言他認為九代ALTIS比他的賓士車(E280)好開(他先買E280再買ALTIS)
這要怎麼說??!!
買錯車才罵車商?? 該罵自己功課沒做好吧
A7R II +愛好開車的人
stan_ccv wrote:
http://feature.u-car.com.tw/feature-detail.asp?fid=270...(恕刪)
感謝指正! 倒真是疏漏了 MIVEC, 正式道歉!
據了解, MIVEC 的凸輪軸調整機構和 BMW / VANOS 和 Honda / VTC 同採油壓控制
Toyota 的 VVT-i 則是電動控制, 只是, 目前找不到 Phase Angle 的數據
但是一般來說, 進氣端的 Phase Angle 會比較大些
以目前只有進氣端可變正時來說, 調整正時可以調整進排氣閥的重疊時間
若是進排氣同時都有可變正時, 達到相同的重疊時間, Phase Angle 就不需要做的太大
Accord7th wrote:
若說升壓縮比改機油濾位置是小改款引擎
那加根排氣可變正時應該只能算升級囉?...(恕刪)
改壓縮比本來就不是難事, 早期 4th Civic 時代
就有不少人更改墊片以調整壓縮比
機油濾芯位置的更改, 應和內部油路更動較有關
引擎本體的燃燒效率影響並不明顯, 稱為小改款並不為過
其實, 引擎科技這幾年的發展都在進排氣控制以增加燃燒效率
更改或開發新的正時系統, 引擎整體特性和輸出就差很多
其實連 Honda 也是更新或開發了新的可變正時揚程技術後就冠以新代號
可惜的是, 之前公佈的 Advanced VTEC 還未普遍到市售車
By the way, 以現今的引擎科技, 2.4L 要調到 200匹馬力以上並不是難事
但是要兼顧廢氣排放; 油耗; 震動; 噪音; 耐用性及保養成本等, 車廠自有其考慮的因素
小弟本人也有台 2004 CRV, 也希望新的 K24 能改善 K20 的抖動問題
更希望 Honda 能將 IMA 普遍應用在各車系, 來和 Toyota 的油電系統一較
互相競爭成長才是消費者的福氣!
maverick14 wrote:
據了解, MIVEC 的凸輪軸調整機構和 BMW / VANOS 和 Honda / VTC 同採油壓控制
Toyota 的 VVT-i 則是電動控制, 只是, 目前找不到 Phase Angle 的數據
我覺得上面講的好像不大對,應該是說BMW的VANOS是電動的,但其他的都是油壓的才對。因為BMW的VANOS取消了原先大家所認知的節氣閥,油門的開度則是從氣門的深度所模擬出來的,這應該要靠步進馬達才有可能辦的到。
至於TOYOTA的VVT-i除了LS460上面用的這顆V8引擎用了所謂的VVT-iE,就是用電動控制進排氣門以外,其他的都是油壓。
maverick14 wrote:
改壓縮比本來就不是難事, 早期 4th Civic 時代
就有不少人更改墊片以調整壓縮比
機油濾芯位置的更改, 應和內部油路更動較有關
引擎本體的燃燒效率影響並不明顯, 稱為小改款並不為過
剛好提到這點,不要說壓縮比了,改引擎衝程都是一件很簡單的事情,像台灣版的ALTIS的1.6L跟1.8L基本上是同一顆引擎,衝程不一樣而已,包含CAMRY的2.0L & 2.4L、IS-F上的5.0L V8也都是這樣搞的,以現在的科技來說,要使用傳統機械的方式來調整引擎,還不如重新寫個電腦程式來得更快,還更便宜。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