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wer達人 wrote:
3D D...(恕刪)
恕我直言,你的觀念真的是錯誤,我再解釋一遍給你聽。一般錄影解析度有分 D1、half D1、CIF,CIF 先不討論,以 NTSC 來說 D1 就是 720*480,half D1 是 720*240,兩者就是差在 half D1 少一個圖場,當然 D1 的效果會比較好,但是以 CCTV 來講,他信號是 interlace,你要知道一張畫面是 1/30秒,如果你要錄 D1 的話在1/30秒中的 1/60秒他先掃進一個圖場,另外 1/60秒他再掃另外一個圖場 以便組成一個圖框,這樣在靜止下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在高速的移動物,原本應該是同一個時間點的奇偶兩圖場,會因為時間差造成鋸齒狀。這是因為同一個 frame 的兩個 field 你因為掃描進來的時間有差異 ( 差 1/60 ),看一下我之前貼給你的網頁,你應該就會知道,這跟畫質好不好沒有關係。這根本就不算是優化,他是要解決 Deinterlace 所帶來的問題。
你懂不懂 CBR 和 VBR 的意義? 監控廠商幾乎都用 CBR 主要是要給使用者比較精準的錄影時間表,藉由固定 bitrate 讓使用者可以明確的知道你使用多少容量的硬碟,設定怎樣的錄影參數,可以錄多少天,是很重要的。VBR 效果雖然比較好,但是你無法讓客戶很明確知道他現在的錄影參數可以錄多久,因為資料量就是會隨畫面的複雜度而變化。兩者都有其優點,所以現在廠商大多都用 VBR ,但是會視壓縮資料的大小來動態調整Q值。現在的 SOC 都有提供這類的演算法,一顆也 under 10塊美金,哪有分什麼高階機種才會有 VBR,杭特這台就是用 VBR 的。
sanper wrote:
右側後視鏡如果安裝反向攝影.應該就完美了...(恕刪)
開車輔助,是我裝DVR的另一重點,所以我希望能夠跟看照後鏡是一樣的視覺,所以做鏡像安裝....

基本上,是可以變動的...

Jackson661128 wrote:
恕我直言,你的觀念真...(恕刪)
你的批評很令人生氣,在批評別人之前,我想你最好先去了解一下3d deinterlace的原理,你就會知道它的應用,很明顯是你是把480i/720i/1080i的deinterlace和傳統類比影像的deinterlace混而一談了。Deinterlace有兩種,一種就是你說的480i/720i/1080i影像所用的deinterlace。另一種則是傳統針對畫質較差的baseband的影視訊號來進行處理的deinterlace (比較新的技術是3D deinterlace)。 在這之前,建議您先去了解一下甚麼叫做baseband的影視訊號,以及這種信號的缺點及限制。
不過看到你的所有回應後,我不禁思考你一開始為何會針對我的發言特意去強調deinterlace這個技術? 因為這個技術不管是傳統DVR或是Mobile DVR都會用到,因為這些設備都是要外接類比攝影機,所以都需要這個技術(當然還需要其他的技術,例如denoise, resize)來針對數位化後的畫面信號來做優化,讓他更合適壓縮。
至於CBR & VBR,我想你誤會我的意思了。壓縮引擎本來就有兩種品質調整模式,一種是固定bitrate,而另一種則是設定固定的Q值。前者壓縮出來的影像會是固定大小,但是畫質會隨內容變化很大。而後者則是維持影像品質,但是bitrate會隨著畫面變動,這會導致無法正確評估錄影時間。我想你指的VBR就是後者。
而我指的高階壓縮系統會使用的VBR則沒有這麼單純,他會兼顧bitrate以及品質來處理,最基礎的就是除了I和P frame之外,還會利用B frame(一般平價的機器只有I, P)來達到bitrate的穩定,更甚者還會根據slidewindow中的影片內容來重新調整或製作前面的P frame。但是越要能精準控制bitrate,則時間的延遲就會更長。
在這種壓縮模式中,每個slidewindow的bitrate是隨著畫面內容變動的(但是會盡量調整讓他一樣),之後壓縮引擎會讓還會整個video segment的bitrate盡量相同。因此,整個影片的大小也會是固定的。 我不認為你的10美元的SOC會有slide window和segment的設計,因為需要的RAM和computation power都很大。
不過我要說的是,對於mobile DVR來說,CBR, DVR, Deinterlace都不是設計重點。我一直強調的是,Mobile DVR的設計重點在於壓縮引擎有針對行車的畫面內容(大部分背景畫面快速改變)去做較調,另一個重點則是電源系統和強健性方面,這都是和一般家用或公司用的DVR所著重的不同。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