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

側氣簾重要嗎?不要再用安全輔助氣囊劃分車型了。


danny750325 wrote:
和泰豐田汽車,麻煩補上側氣簾吧!...(恕刪)

假如補齊了,
那台灣其他車廠還要不要活呢?

tteffuB 特肥吧 wrote:
假如補齊了,那台灣...(恕刪)


別的車廠能不能活下去,那是合泰關心的事嗎?
便宜好開的車, 是我的鄰居買車的標準
雖然不能代表很多人, 但是車只是代步工具. 安全是等到發生意外之後才會考慮的事情
人先信任的是自己的駕駛技術, 三寶不是天天遇到
不過, 我天生膽小. 還是寧可掏錢買九安氣囊的進口車. 錢可以再賺. 命一條.
車商怎麼做, 消費者很難要求. 能做的就是不買.
JJ303 wrote:
1.日本並沒有全面標配6安,這點請查明。


您說的是日本豐田,但其他例如馬自達與速霸陸可是全面標配。為什麼是豐田?

JJ303 wrote:
2.風險是由消費者去承擔嗎?樓主舉地溝油當例子,我就告訴您世界衛生組織WHO對於食品安全的指導原則-即著名的"神殿式結構",簡單的說就是神殿的屋頂是食品安全,撐起這屋頂三個柱子的是政府、業者及消費者,所以消費也要去承擔責任,無庸置疑!!


請您不要亂拿食品安全扭曲!!
您說食品安全屋頂,並沒有提到消費者要承擔風險。
您的食品安全屋頂,消費者部分,由下而上是,active consumer groups一群積極消費者群體,community participation社會參與,safe food practice in the home食品在家中是安全的,informed and discriminating consumer通知消費者食品相關資訊。
請問消費者是要負什麼鬼責任?

政府部分是提供安全的諮詢與嚴格執行立法規定。這點政府是有在做,但真的有夠慢,一直在跟業者使眼色

業者部分,trained managers and food handlers,appropriate processes and technology,QA/QC of processed food,good practices by primary prodcers and distributors,業者要對食品管制,並且嚴格要求品質與技術,而製造商和經銷商要提供好的方式建議。
請問國瑞和和泰有做到嗎?


JJ303 wrote:
3.樓主發文是藉由新款Vios及Yaris(7SRS)的上市來指責和泰,並不公平,同樣暢銷的其他國產車連4SRS都不一定有得選,和泰下放7SRS至入門車款卻被責備....,車商願意進步給予鼓勵吧!


我並不是指責和泰,我是表達建議給豐田,反正mobile01網友都說和泰沒權利主導規格,謾罵它有何用?
而且個人不是針對頂規車型,而是全部車型標配,您這點就刻意扭曲製造紛爭。對嗎?

各試車影片也是開頂規,講得每台都很神。怎麼不開最低規的車去雨天試車看看。

JJ303 wrote:
4.再來就是政府,近年法規從強制標配2安、強制標配胎壓偵測、之後要強制標配ESC,雖然慢,但這優先順序大致還正確,因為強制標配主動安全如胎壓偵測、ESC,是基於減少你出事害到別人的機會(尤其台灣多雨加上很多人不重視輪胎),相對起來6SRS並沒有辦法預防你對別人的傷害,當然在法規的序位上是比較次要;再者,氣囊的生產大國日本都沒有強制標配6安了,現階段國產車標配6安也只是將成本轉嫁消費者,對您要訴求的勞工與經濟有幫助嗎?


如第一點,日系其它品牌可以標配6SRS,豐田就不行嗎?
個人何時把安全輔助氣囊跟經濟做關聯性?個人敘述的是產業轉型,汽車組裝轉生產零組件外銷及供內需,汽車組裝生產對GDP幫助不大,外銷又沒活絡且量少。


JJ303 wrote:
5.最後還是要強調,消費者要為自己風險負擔一部分責任,消費者的選擇決定這個市場,近兩年進口車熱銷與國產車安全配備提升,就是消費者的影響,相對過去20年,近兩年台灣的汽車安全算是很不錯的進步,該鼓勵當然要鼓勵,該要求還是要繼續要求,但責備的對象要搞清楚,進化的優先序位要多考量,依此論點,我個人覺得最該鞭的是裕隆,標配6安消費者還是要多努力。


請問台灣市場市占率誰最高?責備對象搞清楚?!最有實力主導風向的,反而不能要求。台灣教育是這樣嗎?

承如您最後一點,消費者決定市場,請問個人有沒有權利要求豐田全車系標配6SRS?

最後個人沒辦法認同風險要由消費者負擔,這不是任何一個製造業會講給顧客聽的,今日製造一樣產品,製造業與經銷商就該負起產品安全的全部責任,這也是國際ISO與職業安全衛生相關所有組織公布的指南。

我知道汽車安全無法降至零,因為這是製造業一直努力的目標。沒關係!就算製造業者與經銷商無法控制風險,請問經銷商有跟買車的說,開沒側氣簾的車要小心身體哪部分有多少機率會受傷嗎?有做到告知義務嗎?有做到公布車輛所有材料有無任何危害嗎?
都沒有!那憑什麼要消費者去接受,對!我它X的開2SRS載家人,就是有機會危害到家人健康。

安全輔助氣囊就是被動安全配備,被動就是人沒辦法反應情況來保護自己,所以更應該要做到傷害是最小的。而不是跟十年二十年前一樣發生碰撞事故不是死亡就是重傷,那台灣汽車市場的這二十年到底在幹嘛?

個人根本毋須對日產建議,因為市占率最高才有影響力,只要某幾間倚靠安全提升市占率,日產一旦賣不好,自然也要被迫跟上。
光看iTiida去年急忙改款上市,就知道扶不起。個人壓根也不會想買日產車,幹嘛浪費時間與精神去建議。反正他們的車是用來開,不是用來撞的。

豐田如果做不到,那只要藉由要求政府降關稅,讓進口車去刺激改變市場。

小黃狗的春天 wrote:
別的車廠能不能活下去,那是合泰關心的事嗎?...(恕刪)

說的沒錯。
也許和泰關心的只是自己賣得好不好、賺不賺錢而已。
安卓拉貝貝 wrote:
以下資訊提供給大家...(恕刪)


Vios/Yaris是全系列7安全氣囊?不是!
還是以等級劃分,而且是最貴等級才有,請和泰全系列補上!

danny750325 wrote:
請您不要亂拿食品安全扭曲!!
您說食品安全屋頂,並沒有提到消費者要承擔風險。
您的食品安全屋頂,消費者部分,由下而上是,active consumer groups一群積極消費者群體,community participation社會參與,safe food practice in the home食品在家中是安全的,informed and discriminating consumer通知消費者食品相關資訊。
請問消費者是要負什麼鬼責任?

政府部分是提供安全的諮詢與嚴格執行立法規定。這點政府是有在做,但真的有夠慢,一直在跟業者使眼色翻桌

業者部分,trained managers and food handlers,appropriate processes and technology,QA/QC of processed food,good practices by primary prodcers and distributors,業者要對食品管制,並且嚴格要求品質與技術,而製造商和經銷商要提供好的方式建議。
請問國瑞和和泰有做到嗎?

...(恕刪)

既然您說我扭曲,我就不能不把世界衛生組織的圖給搬出來說明一下,借張WHO的圖:

如圖,您既然都能找到資料、能翻譯了,為什麼不再往上看一點呢?
屋簷上的”Shared responsibility”,應該不需要再解釋了吧!
如果這樣您還堅持「消費者不需要承擔責任」,我也沒辦法了



不過剛好今天4/7剛好是世界衛生日,應景來討論一下消費者的責任:
就拿一個國內消費者團體(消基會)與國外車輛安全機構(IIHS)來說,
消基會與IIHS都是非政府、非營利組織,
消基會抽測市售食品安全、IIHS抽測市售車撞擊,
都可以提供消費者作為選購食品與車輛的資訊,
但消基會與IIHS都沒有公權力,無法令不安全產品下架,
所以才需要政府的立法與作為(對廠商規範與處分)。
當然,消費者自身也要能選擇安全產品/抵制不安全產品,
才能引導廠商生產更安全的產品。

所以就以上神殿圖來看,
廠商的QA/QC當然事關車輛的妥善率,安全配備當然也是技術的一部分,
政府提供安全的道路環境與立法,無可卸責;
消費者團體,就像消基會或IIHS,提供消費資訊,
”community participation”就像網友在網路上的呼籲引導消費行為,
”safe food practice in the home”可以類比成安全駕駛行為,
屋簷就是政府、業者及消費者共同承擔起屋頂,也就是全民安全的道路環境。

寫這麼多不是要跟樓主嘴砲,而是要強調消費者應有的角色,
我們現在做的都是社會參與的事,負一個消費者的責任,
若能爭取更多認同者,把這理念傳出去,
用消費者的力量一起提升車輛的安全水準,不也是功德一件嗎?!

lent189 wrote:
樓上5分奉上...(恕刪)

謝謝lent189大大的鼓勵
近兩年台灣市售車安全配備提升
我相信網路上正向討論的力量功不可沒
包括您的鼓勵,感恩
JJ303 wrote:
1.日本並沒有全面標...(恕刪)


說的太好了,消費者本身本來就要負擔一部分責任,我在想啊,如果車商推出拔氣囊退錢的活動的話,肯定一堆人會選擇拔掉,五分奉上
JJ303 wrote:
既然您說我扭曲,我...(恕刪)


我知道您會講這個,您有想過您說的分擔責任是建築在資訊公開透明下嗎?而台灣呢?
那個指導原則是完善的安全結構,而不是台灣這種資訊遮掩的市場。全世界消費者無時無刻都在社會參與啊,只是有人是知曉有人是完全不知,資訊封閉的社會參與是愚民與控制,是有什麼成效?

有哪間車商主動提供所有車型在不同規格配備下,它的安全性在何種程度,使用的零組件材料是何種材質,有嗎?

台灣政府現在才在搞評鑑制度,我們車商只會自吹自擂,消費者是能做出什麼正確選擇去改變市場?
今天要能像美國歐洲那樣對產品所有資訊透明又有評鑑分級,根本就無須爭取看不見的配備。

台灣消費者是最弱勢的,製造商在產品動什麼手腳根本不知道,像塑化劑地溝油那樣,如果不仔細查,請問消費者會知道嗎?在不知道的前提下,消費者是如何負起責任,您告訴我啊?

我前言才一直提,要販售兩安全氣囊沒關係,但您要告訴我,兩安全氣囊或者無車身動態穩定系統等,對於乘員健康安全的保護程度在哪?數據如何?而不是用銷售量這頂帽子扣在消費者身上,是消費者造成停滯進步。如果資訊清楚,消費者會笨到拿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去買一個安全性較低的產品嗎?

講難聽點,有些業代都對車不了解,交車時也不懂怎麼教學,這就是身為經銷商該有的專業與素質嗎?

再舉例,同樣是塑膠用品,一個19元用含微致癌物質製成與一個22元不含致癌製成,外觀都一樣,但如果不告訴您整個生產過程與材料,19元產品永遠銷售量高於22元產品。使用19元產品的消費者有人不幸得癌症,您要跟我說是消費者的問題嗎?因為消費者無法舉證產品,就跟現在的加工食品油品,廣告打得兇,銷售量好,無法證實產品健康安全,就是一直製造販售,而政府也很難管制。
  • 6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