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ic7761 wrote:
說貴五萬不值的人我想...(恕刪)
我想 我是就事論事,
幾年前, 我們只要花~70萬, 可以買到完整安全配備的TOYOTA進口車,
而且維修保養費用亦屬合理, 所以我們全家買車一律找TOYOTA買
而且, 當時TOYOTA的規格與配備 亦都是一時之選
所以, 當時就算 TOYOTA的"不二價"政策, 我們還是買的很高興!
就跟我說的 十年前 Corolla 1.8, Premio 2.0 就有全車系 標準雙安(Premio 1.6 一顆) + ABS,
(當年 安全氣囊 與 ABS 都屬於高價品)
COROLLA 用的引擎也是當年 北美最新搭載的 "1ZZ-FE"~~無VVTi(很熟悉的編號唄)
並在2000年車款(99年底上市) 與北美同步改採 1ZZ-FE VVTi (此時並未加價, 甚至反映匯率還降價),
(Altis就是用這顆微調後一直用到現在)
TOYOTA 的口碑就是那時建立起來的, 也是靠這些老車主口耳相傳才有今天
結果咧, 近幾年來, 車子規格越做越差不說, 價錢不斷攀升(相對其他家車廠)
保養也越來越貴, 搞的我們實在是越來越心寒, 也不再推荐別人買了~~
今天 Altis 就是做到真的太離譜了, 我才會不斷討論它,
如果和泰今天沒有比當年賺的多, 那也罷了,
結果, 車市不景氣下還能大賺, 你能說他定價合理嗎?
若你覺得我的發言讓你覺得不舒服, 去檢舉好了
若只是陳述事實, 就得到打壓, 這個論壇也沒有再來的價值!
多說無益, 你就繼續每部車 多花 5萬元去買舊東西吧!
反正, 我有家累要養, 無法像你這麼瀟灑, 我們必須把錢花在刀口上~
最後, 感謝 Altis的最新規格, 讓我的老Corolla 在現在還是不致於落伍!
偶是"雜碎"工程師
stan_ccv wrote:
我想 我是就事論事,
幾年前, 我們只要花~70萬, 可以買到完整安全配備的TOYOTA進口車,
而且維修保養費用亦屬合理, 所以我們全家買車一律找TOYOTA買
而且, 當時TOYOTA的規格與配備 亦都是一時之選
所以, 當時就算 TOYOTA的"不二價"政策, 我們還是買的很高興!
你上面所打的內容,我"個人"覺得換成目前台灣的任何一間國產品牌,應該都會成立才對!
以前TOYOTA進口的都是美製車,當時美國車本來就是全車系標準氣囊,想拿都拿不掉,所以TOYOTA無法得到當時主流市場的認同,因而市佔率無法跟NISSAN、MITSUBISHI甚至是FORD競爭,等到了ALTIS推出符合台灣主流市場之後,才爬到現在的地位,所以你要怪TOYOTA還是怪市場?
stan_ccv wrote:
今天 Altis 就是做到真的太離譜了, 我才會不斷討論它,
如果和泰今天沒有比當年賺的多, 那也罷了,
結果, 車市不景氣下還能大賺, 你能說他定價合理嗎?
我是覺得反T就反T,不要拿著道德的旗子揮舞,和泰是一間營利機構,不是慈善事業,今天如果TOYOTA的產品差,就讓市場去決定,讓和泰去反省,拿一家公司的獲利去評斷,是一間很可笑的事情,難道GM這麼不賺錢,是因為他的定價特別便宜,然後車子又超好嗎?
minhuasmh wrote:
其次,我所要表達的是
當他牌使用舊系統,所得到的是毫不留情的攻擊
但當T牌使用舊系統
當然也會招至攻擊,這是必然的
但此時就會有諸多人士跳出來反駁
有空的話,去三菱板看看,有多少人幫COLT+的引擎辯護,我這邊就不便把辯護的內容說出來,畢竟我個人也是認為引擎是新的跟舊的,沒有所謂的好壞,在於市場的接受度,今天ALTIS的舊引擎爛,那大家就不應該去買,但如果你覺得舊引擎沒差,那就去花這個錢。
ThomasLin wrote:
你上面所打的內容,我...(恕刪)
版主對不起, 我有一點必須要說
若我違反版規, 就把我停權~
今天所謂的"主流價值", 安全氣囊, ABS,....
有多少人的觀念是正確的? 我現在還在修正中...
有多少人是在 TOYOTA展示間被教育成這樣?
(不要再跟我說其他廠牌都是這樣, 他們的銷售量已經被懲罰了)
各位TOYOTA 車主, 若您在 和泰展示間裡聽到這些描述時, 請複議一下
大約十年前, 當其他車廠開始將ABS列為標準配備時, TOYOTA Sales怎麼說
"我們的煞車很利啦, 不用ABS啦!"
當別人都是 4輪碟煞時, TOYOTA 大部份車款還是前碟後鼓時:
"碟煞容易變形, 鼓式煞車比較可靠!"
當別家車廠 氣囊 比 TOYOTA多時:
"大部分的人都不喜歡氣囊, 因為氣囊容易把人打傷"(這個 到去年 還是有人在講)
當別人還是堅持懸吊很重要:
"非獨立懸吊比較不容易壞, 而且比較穩定"
當別人的引擎開始使用 Dual 可變汽門
"用新引擎, 等於當白老鼠, 舊引擎比較可靠"
你知道有多少車廠, 正致力於節能 及 二氧化碳減量嗎?
包括 TOYOTA原廠都不例外, 不然幹麻開發 Dual VVTi
每一次去保養車子的時候, 順便逛逛展示間, 就會聽到類似這種的制式回答.
你說 我還支不支持TOYOTA 的下企呀!
這是Sales為了業績說的話, 我都當成笑話聽
但是多少歐哩桑, 歐媽桑 不懂這些的, 你也這樣說,
有時請你摸著良心說, 若這些人有時因缺了某樣主被動式防護
因而造成更大傷害時, 晚上睡的著覺嗎?
Thomas兄, 你就更不應該了, 身為 TOYOTA產品開發人員
說了 "兩顆氣囊是美國法規規定, 想拿都拿不掉" 這種話,
摸摸自己良心吧!
TOYOTA是營利事業, 不是慈善事業?
TOYOTA是標竿企業, 在跟人家比爛!
台灣有多少公司正在向你們學習 LEAN, 你知道嗎?
罷了! 在 TOYOTA 版我不會再發言了
最後, 版主對不起~~
偶是"雜碎"工程師
stan_ccv wrote:
版主對不起, 我有一...(恕刪)
您的想法是很多人的心聲
不過有兩點分享給您一些比較適當的設計觀念
當一輛車決定採用後鼓時成本自然是第一考量,不過一般它還同時附帶某些之所以"可以"採用的原因
例如較小動力輸出的平價車通常配的是較小型的胎框,由於胎框限制了可用的碟/鼓煞尺寸,其配用的小型碟煞跟鼓煞沒有明顯的性能差異,通常車廠會採用較便宜的鼓煞
而車體較輕的車種則是採用小型碟/鼓都可以通過煞車測試的必要煞車效能要求(總煞車力需逾車重60%以上),車廠也會將鼓煞列入優先考慮
也就是說在輕型車種中不論採用那個方案效率都相似
而非獨立後懸吊之所以是中小型車常見的設計選擇自然是著眼於成本與空間的大利多,用料紮實的話對車體強度有一定程度的助益,雖然操控比不上多連桿,但仍能保持一定水準
所謂的汽車設計就是在許多設計衝突中視銷售客群選其方案
要性能操控取向就難免犧牲些空間,要舒適大空間就都多少少了些操控樂趣
平價車種上由於成本考量這些設計上的折衷表現更明顯
但即使是如此,相同的設計方案下依各廠的設計功力跟用料還是能呈現不同評價,
我覺得設計上同樣成本取向,同樣採用後拖曳桿設計的Tiida跟Altis9代是不錯的比較級,
安全.成本.空間.操控其實都能兼顧,就看車廠的設計實力跟良心罷了
stan_ccv wrote:
你知道有多少車廠, 正致力於節能 及 二氧化碳減量嗎?
包括 TOYOTA原廠都不例外, 不然幹麻開發 Dual VVTi...(恕刪)
綜觀目前的國產車系, 包括以可變正時聞名的 Honda
還沒有任何一顆引擎是"進排氣"都有可變正時的
包括 R18A/K20A/K24A 都只有進氣端有可變正時
當然以理論面來講, Honda 引擎除了可變正時之外, 揚程尚能二段切換
不過, 只以主題的進氣+排氣可變正時來講的話
Altis 的 1ZZ-FE 並沒有比其它競爭對手講的那麼的差
更何況, 在使用電子節氣門+因應四期環保的調整
國產十代 Altis 的 1ZZ-FE 還是和九代有些差異的, 只是沒有強調
再說, 進氣正時對燃燒的控制效益較明顯
(例如 R18A 故意延遲進氣閥關閉, 倒推1/5的油氣回去進氣歧管)
排氣端的正時對燃燒效率幾乎沒什麼幫助
其對廢氣排放的控制, 其實也可以用特殊加強的觸媒轉換器來加強
之前還有人提到, 8代 Accord 的 2.4L 有些更新, 代號從 K24A 換為 K24Z
但其實本體還是和 K24A 一樣, 主要的可變正時裝置也是一樣
可是換個 K24Z 代號就有人稱之為"新引擎"... 應該只能說是小改款比較適當
再說, Altis 對手的八代 Civic, 使用的 R18A 只有二段式正時和揚程的變化
Eco Mode (Miller Cycle) 只能在定速, 固定轉速等情況下才進入
Normal Mode 之下, 連類似 Toyota 的 VVT-i (Honda 稱之為 VTC) 也沒有
也就是說, Normal Mode 之下就是一具普普通通的 1.8L 引擎
可是又有多少人知道這一點? 講到 Honda 就是動力/操控好
講到 Toyota 就是軟腳! 偏很奇怪, 之前有人貼過
國外雜誌測試, Camry 3.5 和八代 Accord 3.5 評比
Camry 加速從頭贏到尾, 煞停距離也是 Camry 較短, 側向G值一樣
(但是舊款 Camry / Accord 的側向 G值卻是 Camry 要高些)
當然, Toyota 身為國內第一大車廠, 公議時就有比較嚴格的標準
個人也很贊成車廠之間不能比爛! 但是善意的批評才是車廠進步的動力
在沒有了解各家車廠引擎的細節, 過度激動的批評是不必要的.
此外, 每家車廠都有誇張言詞的 Sales, 但是也有好的 Sales
建議與其講某車廠的 Sales 說什麼, 還不如舉出車廠正式聲明比較好
另一方面, 也請不要說買某車廠的人就是不懂車, 深藏不露的高手很多
車廠不注意安全性配備是不對的沒錯! 但是真正該檢討的是政府的制度
應效法國外公佈碰撞測試; 法規強制配備氣囊/ABS/ESP等安全配備
並盡速淘汰相對較不安全的舊車, 這樣對人民的安全才有保障
當然最主要的是駕駛人本身, 危險駕駛 (酒駕/飆車/自侍車輛操控好而危險駕駛)
這樣再多的安全配備也無法保障危險駕駛人的生命!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