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dwarf wrote:
電池不需要生產?
電池的7年~10年的壽命和回收不用算入社會和環境成本?
電動車一個電池效期是7-10年才有所謂你的生產、回收的額外社會和環境成本
氫氣車是每次加氣,就會多那一串"生產、運輸、儲放"的額外社會和環境成本
今天一個油車區域要開始導入氫汽車
要先蓋產氣站 再蓋加氣站
然後規劃產氣站到加氣站之間的定期運輸
以上全都是全新
就問台北市 加氣站 能放哪邊?
能如電車直接放停車場?
redwarf wrote
電車最大的瓶頸只有在電池?
才不是的咧,最大問題充電時間和國家電網的支援。
一台車快充沒啥感覺,要是一個區塊同時跑入1000台的車來快充,
在台灣這種弱不經風的電網情況下就等著看好戲吧。
大陸玩的起來主要還是他們近二十來年的基礎建設的進步,再加上電網的本夠厚。
呵呵
原來台電在某區增設了1000台電動車充電設備
同時1000台開始充電該區就會可以看好戲?
真有趣
充電自行接的超過負荷自己家跳
充電透過台電申請的早就算好電網負載了
難不成大陸也是一口氣某一區域直接蓋個成千上萬的充電樁?
你自己都說大陸也蓋了20年,到台灣就要瞬間更新?
這不是自打嘴巴?
民主外送:接受假民主、特色管理、利益輾人民。
Iamghost1113 wrote:
呵呵
原來台電在某區增設了1000台電動車充電設備
同時1000台開始充電該區就會可以看好戲?
真有趣
充電自行接的超過負荷自己家跳
充電透過台電申請的早就算好電網負載了
難不成大陸也是一口氣某一區域直接蓋個成千上萬的充電樁?
你自己都說大陸也蓋了20年,到台灣就要瞬間更新?
這不是自打嘴巴?
你把台灣的用電規劃想像的太美好了
真的
台灣的規劃存在很大的問題
電池的社會成 & 環境本並不你想像的7~ 10年才會發生一次。
而是會不停的產生,因為不是只有一台電車在路上跑,是每天每年都會有新電池的需求。
氫燃料的生產建構反而是比較長久性 (前提是他要被發明出來

另外談到運輸的問題,電能的運輸是更麻煩的。
氫燃料是物質、可保存可借由交通工具或是運輸手段來處理物質從工廠到供應點
但,電能就不是這樣了,他是能量!!
要保存就要轉換成化能或是有科學已經透析了E=MC^2把能量轉成物質
現階段看來除了電纜繩傳送外,並沒有其他方式做遠距離輸送電能
第二段的部份:
要佈充電站之前要考慮的東西可多了、絕對不是你說的充電超過就自家跳電而已。
活生生的例子不就發生在幾年前的台灣南部大跳電,把全台灣的電網拖下來?!
在一個區塊加幾支快充,可能做一下初步評估就ok。
你申請加個100隻150kW的看看,那個區塊的電力設備、電纜都要全部大更新了
這些不是成本? 忘了說當Watt數高到一個程度的設備的費用可不是等差加上去的,是直接用跳的!
想省錢? 那就多規劃一些空間來設置設備吧。
更別說台灣現在連電都缺,
慘一些的話還要再多蓋幾間"乾淨煤"的來燒或是多燒一些天然氣來增加空氣中的CO2
大陸就是有地、有空間。
多蓋幾間核電廠也不會有人在那邊囉嗦。(叫的人應該都被消失了吧

電車在台灣不是不可行,至少比氫燃車更有機會。
只是比照對岸的現況,我們至少輸他們超過10年以上的基礎建設。
Iamghost1113 wrote:
電動車一個電池效期是7-10年才有所謂你的生產、回收的額外社會和環境成本
氫氣車是每次加氣,就會多那一串"生產、運輸、儲放"的額外社會和環境成本
今天一個油車區域要開始導入氫汽車
要先蓋產氣站 再蓋加氣站
然後規劃產氣站到加氣站之間的定期運輸
以上全都是全新
就問台北市 加氣站 能放哪邊?
能如電車直接放停車場?
呵呵
原來台電在某區增設了1000台電動車充電設備
同時1000台開始充電該區就會可以看好戲?
真有趣
充電自行接的超過負荷自己家跳
充電透過台電申請的早就算好電網負載了
難不成大陸也是一口氣某一區域直接蓋個成千上萬的充電樁?
你自己都說大陸也蓋了20年,到台灣就要瞬間更新?
這不是自打嘴巴?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