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對於Wish(或說是目前汽車設計傾向)的批評應該是低速撞擊後的維修成本,
相信應該很多網友會有印象,
十年前左右的汽車設計和廣告都是號稱5~15公里(還是英里)撞擊後無損結構及外觀(不管前後),
在不影響成員安全性為前提下,有效降低車主的維修成本.
但真正重大撞擊時一樣有潰縮設計,
還有什麼引擎後縮導引至底盤下方維持車室完整,
安全帶預縮,多段引爆式安全氣囊...等等之類以前就有.
但近年來車廠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小弟看來已經是超額利潤),
把低速撞擊後的維修成本這點從設計時就拿掉,
當然可以省下可觀的製造成本,
不只是T牌Wish,幾乎目前所有車廠都這樣做.
但小弟對車廠這種做法不以為然,
取消低速撞擊後無損結構設計,
卻不告知消費者無此設計時發生低速撞擊時,
直接就是以車體潰縮結構承受,
只要低速撞擊一次,基本上這台車就要報廢,
因為鈑金後雖然看起來OK,但實際上金屬材質上發生的應變是不可逆,無法回覆的!
下次若發生重大撞擊,這部分可以視為"無車體潰縮結構".
所以在此設計下,
才會有稍微碰一下就OOXX的安全性言論出現.
然後讓消費者在網路上打筆戰,
車廠繼續這種小弟認為不道德的商業行為...
不過這裡要提醒的是,
但這並不代表這台車在高速,
或是控制環境下所發生的撞擊會對成員有"不安全"的疑慮,
因為設計取向不同而已!
只是小弟想說的是,
這種低速撞擊一次就要報廢的設計(以結構來說),
就要事先明白的告知消費者才對!
P.S.
這篇搞不好又會被刪除!?
lin8810 wrote:
Wish 的撞擊測試
http://www.nasva.go.jp/mamoru/car/search/result01/1box_030.html
測試車型有雙前座 Air Bags, 並沒有側氣囊.滿分六顆星(得分100%), 綜合評價的得分率是駕駛座 95.6%, 助手座93.7%
分類測試的得分如下:
フルラップ前面衝突試験: 駕駛座 89.8%, 助手座87.4%
オフセット前面衝突試験: 駕駛座 97.7%, 助手座93.0%
側面衝突試験: 100%
大家很喜歡拿 Wish 來比馬五, 馬五的撞擊測試
http://www.nasva.go.jp/mamoru/car/search/result01/1box_045.html
測試車型有雙前座 Air Bags, 並沒有側氣囊.滿分六顆星(得分100%), 綜合評價的得分率是駕駛座 89.6%, 助手座96.5%
分類測試的得分如下:
フルラップ前面衝突試験: 駕駛座 87.8%, 助手座93.0%
オフセット前面衝突試験: 駕駛座 81.1%, 助手座99.5%
側面衝突試験: 100%恕刪)
沒有測氣囊,但是側面衝突實驗都是滿分100分,
相形之下,美國、歐洲沒有測面氣囊的車慘不忍賭,
真是令人讚佩的日本造車安全工藝。
Larryhaha wrote:
這種不對等的比較資料是沒用的....
要看國外的測試資料...那也得買進口車才算...
確實,日本TOYOTA的車和台灣TOYOTA的車,測試的結果不會是一樣的.
台灣TOYOTA早期的WISH後保桿內沒有內鐵(後來生產的WISH不知道有沒有??)
後來台灣TOYOTA原廠開始販售後保桿內鐵,如果後保桿內鐵沒有作用,台灣TOYOTA應該不會賣吧?
還是台灣TOYOTA只是把後保桿內鐵當配件賣,跟車體安全沒有任何關係...
又或者是別家車廠5+2的車有後保桿內鐵(如Mazda5),所以台灣TOYOTA不得不跟進??
Mazda5的屁股在低速撞擊下也會跟WISH一樣嗎??
有沒有Mazda5的車主可以提供相關資訊??
CGMAN wrote:
現在對於Wish(或說是目前汽車設計傾向)的批評應該是低速撞擊後的維修成本,
相信應該很多網友會有印象,
十年前左右的汽車設計和廣告都是號稱5~15公里(還是英里)撞擊後無損結構及外觀(不管前後),
在不影響成員安全性為前提下,有效降低車主的維修成本.
但真正重大撞擊時一樣有潰縮設計,
還有什麼引擎後縮導引至底盤下方維持車室完整,
安全帶預縮,多段引爆式安全氣囊...等等之類以前就有.
但近年來車廠為了降低成本增加利潤(小弟看來已經是超額利潤),
把低速撞擊後的維修成本這點從設計時就拿掉,
當然可以省下可觀的製造成本,
不只是T牌Wish,幾乎目前所有車廠都這樣做.
但小弟對車廠這種做法不以為然,
取消低速撞擊後無損結構設計,
卻不告知消費者無此設計時發生低速撞擊時,
直接就是以車體潰縮結構承受,
只要低速撞擊一次,基本上這台車就要報廢,
因為鈑金後雖然看起來OK,但實際上金屬材質上發生的應變是不可逆,無法回覆的!
下次若發生重大撞擊,這部分可以視為"無車體潰縮結構".
所以在此設計下,
才會有稍微碰一下就OOXX的安全性言論出現.
然後讓消費者在網路上打筆戰,
車廠繼續這種小弟認為不道德的商業行為...
不過這裡要提醒的是,
但這並不代表這台車在高速,
或是控制環境下所發生的撞擊會對成員有"不安全"的疑慮,
因為設計取向不同而已!
只是小弟想說的是,
這種低速撞擊一次就要報廢的設計(以結構來說),
就要事先明白的告知消費者才對!
P.S.
這篇搞不好又會被刪除!?
幫你保留
rjchardljn wrote:
台灣TOYOTA早期的WISH後保桿內沒有內鐵(後來生產的WISH不知道有沒有??)
後來台灣TOYOTA原廠開始販售後保桿內鐵,如果後保桿內鐵沒有作用,台灣TOYOTA應該不會賣吧?
還是台灣TOYOTA只是把後保桿內鐵當配件賣,跟車體安全沒有任何關係...
...(恕刪)
您可能不清楚,是日本原廠就沒那設計,又台版wih跟日本wish上市差不到1年
所以車體設計上,撇開不是鐵的東西,都維持日本的設計,
台灣也不能改,頂級z版甚至整個後懸吊都是進口....
(我全車內裝拆光光過,外加兩本日本技術手冊+日本網站爬文,有興趣我給你網址)
wish在日本撞起來也很慘(日拍看事故車)
網站上有人提焊點啥的,我不知道,不過我相信九成大眾都不知道
除非您是生產線上員工,又以小弟接觸過的生產線、倉儲人員
車都做不完了,和泰不會那麼閒去研究現成又是授權生產的設計圖怎麼偷(這我猜測)
保桿內鐵,也算是輿論壓力,因為大家都攻擊這點,所以從07年起都加上寶麗龍(沒日本授權也不敢上鐵)
原廠賣的內鐵,請注意是車美仕的,那算配件,就跟LED飾版一樣,生產線出來空車也沒那東西
今天眾所皆知它屁股容易掛,但是,原廠會不知道?
又目前不論HONDA、或是馬5,您仔細研究就會知道
幾乎都是偏向這種設計.....那麼?為反而反是為什麼?
親眼全程看過c8約20-30公里被切側擠撞牆,車頭右前1/2幾乎都毀了
屁股被撞照去honda那邊看就有,也是不美
馬五的塑鋼尾門,也是這樣....那為啥?
說真的我也是不想知道是日本原廠想偷料這種解釋
個人是比較傾向,對日本的龜毛跟講求經濟性來說,修不如換
(日拍車材原車件下來的便宜到想哭)
反正競爭多、選擇多.....只是這種設計到了台灣,似乎就配不上來
隨便啦,反正這裡提到T就是會有人反,只有進口或一些沒聽過的冷門車才是逸品
但現實生活中,一個動輒上萬的保桿或是後視鏡,還得待料弟實在口袋不深
路邊看過顧路的,看倌自己想想哪些居多吧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