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

甩尾車禍...

ares59 wrote:
從第一頁看到29頁....(恕刪)


加上前一陣子開到同學的Civic 8,我跟同學一致認為ALTIS的方向盤重手重過於Civic 8,在換檔跟加速性,
我跟我同學一致認為我的ALTIS比較好(但是有10多條接地線加持),這時候是希望我同學能在8代多裝一些接地線。


這點我想會有很多人無法苟同…

一個4速、一個5速,就算讓你 2.0 Altis 141 P 對上 1.8 Civic 8 140 P 更別提2.0的155P

如果你說的是真的,那5速、6速、7速變速箱我看都可以丟了…

馬力也不用愈大愈好了,花個幾千塊接個23十條接地線,就能多10p以上了。
謝謝分享自己的改善經驗, 舒適和操控本來就不容易兼固,
比起眾多嘴砲操控性,這樣的分享文實在好太多了


ares59 wrote:

從第一頁看到29頁...(恕刪)



alankith wrote:
1.底盤軟,指的是懸吊系統過軟。而系統是由阻尼跟彈簧撘配起來的,彈簧軟,阻尼就要跟著軟。
跟鋼材是無關的(品質差到變形、斷裂的除外)

通常網路上很多人都是用車種來判斷的 有的甚至是用品牌

alankith wrote:
2.底盤軟與甩尾的關系(以相同機構設計而論):當轉向時產生離心力,由輪胎的磨擦力抵消。但底盤(懸吊)偏軟時
就會產生側頃,而側頃會使的車輛的重心偏移、變高,偏移後會使原本加諸於外側的車重變大,而內側變小,在。也就是說沒側傾時的四胎磨擦力總合大於有側傾時的磨
擦力。而重心變高時就會產生更大的力矩(相對於輪胎),當離心力大於磨擦力就是甩尾囉!

這就是最大的盲點了,轉彎時內側正向力變小外側增大只要有離心力就會發生,和懸吊軟不軟無關。
你去推一台家樂福推車試試看,懸吊應該夠硬了吧,急轉彎一樣舉腳翻車。
一般大學生修過靜力學會畫free body diagram應該都能了解,可惜這個版上很多嘴砲連這都不會。
懸吊設定和車身動態的關係很複雜人人都會講,事實上目前很多分析也只能用近似的方法來做。

汽車在設計階段時 輪胎的側向抓地力和車身重高度心都會考慮進去
前者的極限要比後者低 甩比翻先發生
開板的甩尾車禍就算雙B一樣會甩


alankith wrote:
3.阻尼簡單的說就是能產生阻力的東西,由阻尼油(材質多種不探討),閥門、筒身等等構成,用於吸收衝擊力。

那你應該知道阻尼是速度的函數而不是行程的函數,去找一扇有減震氣壓筒的紗門玩一玩就知道了
阻力的大小是看你壓縮的速度
所以汽車只要轉彎一定會側傾 因為要到一定的壓縮速度阻尼才開始生效 在這之前都是彈簧的stiffness在撐
而彈簧的彈力不可能無限大 阻尼也不可能無限大
如果組尼要大到連車身一點微小的側傾都要抑制住 那遇到顛頗路面一定沒什麼舒適性
車是要拿來賣的 有的人喜歡舒適的車有人喜歡運動取向 一款車上市前都會評估它的客層
原廠的工程師設計時都有他們的取捨 而這些取捨最終還是要符合規範

我很奇怪網路上一堆人在砲操控 砲懸吊軟 懸吊軟的罪過真有那麼大嗎???
頂多說這樣個乘坐感不符合你的喜好也就夠了


alankith wrote:
4.雙A臂跟麥花臣對過彎會不會"晃"沒影響,但對過彎時輪胎的最大接地面積及輪胎角度變化有影響。

很可惜版上大多數的人沒有這樣的觀念
可以幫忙教育一下他們嗎??

alankith wrote:
5.這題會算就代表我會開車? 你沒給汽車質量,請問怎算?

高中生就會了
算這個不需要質量 而且我相信就算給你質量 你也不會算

會不會開車固然和算這個沒有關聯
但至少這個題目代表的是一些基本的物理概念
我們分析問題不能只用直覺或感覺
現在的問題是一堆人寧願相信感覺而不相信牛頓定律
happyharry wrote:
通常網路上很多人都是...(恕刪)



Fc=m*ω^2*r
ω=角速度 單位rad/s
m=質量 單位kg
r=轉動半徑

以上是向心力公式,離心力等於向心力只是方向相反

我想看看你的算法,請賜教囉!

anna7698 wrote:
ALTIS失控+1
正義摩人勿擾~純看失控
各位看官自行參閱吧
請注意9分8秒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ZpJCA0F_hY&feature=fvsr

相信開板的應該也是這情形...(恕刪)


前面一台civic 過彎像切豆腐 , 攝影車ALTIS想跟上去就撞了....


底盤設計優良與否,絕對不是上上拉桿,換換避震器這麼簡單而已..

避震器換硬了,側傾減少,但輪胎已經超出極限,駕駛人誤判的情形下更危險!

不信者恆不信,T車要這樣玩,有一天絕對是要還的....
happyharry wrote:
通常網路上很多人都是...(恕刪)


T車懸吊底盤爛就是爛
現在怎樣?
開始講學術了?
理論算出來的是像T車這種東西這樣?
那些工程師還真沒良心...

懸吊軟的罪過真有那麼大嗎???
罪過大了
T車殺人阿!
mastyx wrote:
前面一台civic 過彎像切豆腐 , 攝影車ALTIS想跟上去就撞了....


底盤設計優良與否,絕對不是上上拉桿,換換避震器這麼簡單而已..

避震器換硬了,側傾減少,但輪胎已經超出極限,駕駛人誤判的情形下更危險!

不信者恆不信,T車要這樣玩,有一天絕對是要還的....
拿這種素質低落的改車飆車族跑不熟悉的山路來說嘴實在很好笑(過彎還猛催油),那GT-R跟不上Evo而失控撞車是車的問題?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3&t=978100
http://www.youtube.com/watch?v=OHZKiWIBXIY

有些操駕的觀念是很基本的,犯了這些基本的錯誤就會讓車子失控。實在不懂為何有人會死命地替在溼地上高速同時踩煞車和轉向而失控的人護航,是為了反T而反T還是真的不會開車還是兩者皆是?
抱歉,沒看清楚大大問的是向心加速度~
公式:
ac=ω^2R

就不用再算出來了吧~

這就是最大的盲點了,轉彎時內側正向力變小外側增大只要有離心力就會發生,和懸吊軟不軟無關。
你去推一台家樂福推車試試看,懸吊應該夠硬了吧,急轉彎一樣舉腳翻車。


我想您沒看清楚我說的部分,就是因為懸吊軟,阻尼阻力不足,無法阻止側頃,所以在轉向的舜間車身側頃
,重心移動的加速度過大,而導致正向作用力,大於胎輪磨擦力,所以當然跟懸吊軟不軟有關。
最簡單的驗証,用一台改過TRD避震的Altis,跟一台未改的,用同樣原廠胎去試過彎極限,你覺的那台的過彎極
限可以高一點?如果以大大的理論,極限應該都一樣,那Toyota Raceing Design Team 是出來騙錢的?

拿推車來舉列也太…,輪子的抓地力、重心高度也跟車子差太多了吧,那已經不是側不側頃的問題了。


汽車在設計階段時 輪胎的側向抓地力和車身重高度心都會考慮進去
前者的極限要比後者低 甩比翻先發生
開板的甩尾車禍就算雙B一樣會甩


這點,我就難以認同了~~

請問大大是用自已的BMW實驗過?還是以您的經驗來談?有沒有DSC、ESP、TCS沒差?

言下之意是,Toyota處理不了的緊急狀況,就沒有車處理的了?

Toyota之所被謔稱為"神車",我想類似大大這樣的言論,是多少該負起一些責任的。

那你應該知道阻尼是速度的函數而不是行程的函數,去找一扇有減震氣壓筒的紗門玩一玩就知道了
阻力的大小是看你壓縮的速度


阻力的大小是看速度沒錯,但前提Damper的設計,一樣的速度去壓Damper,不同的阻尼油系數,不同的
閥門大小會有一樣阻力?

話說回來,舒適與操控一直是無法相容的,除非你買的起4隻避震就比Altis貴的車,就算是那樣的車,乘坐的
舒適感,也未必跟的上Altis。
所以,我想大家在談的是,Toyota是否為了舒適而犧牲了太多的操控,或是主動的安全性。

版大的情況,如果是發生在晴天,或許就沒今天這篇文章了,我想說的是大家都忽略了濕地讓磨擦力下降的事實
,輪胎好壞、胎紋深淺,對雨天的抓地力,真的有天壤之別的。所以,在動避震前,也別忘了多關心你的胎,
車再好再快,避震再棒,沒一組品質良好的胎,還是動彈不得的。



alankith wrote:
這點我想會有很多人無法苟同…

一個4速、一個5速,就算讓你 2.0 Altis 141 P 對上 1.8 Civic 8 140 P 更別提2.0的155P

如果你說的是真的,那5速、6速、7速變速箱我看都可以丟了…

馬力也不用愈大愈好了,花個幾千塊接個23十條接地線,就能多10p以上了。


接地線的功能是讓自動換檔變更順暢.....

跟幾速變速箱....有什麼關係....

接地線在車子改手排後就可以全部下車了,只對自排車有用。

在換檔順不順跟原廠設計變速箱時就有先天的因素在了,就像Foucs在從時速20到靜止會有一下很大的變檔抖動。

質疑別人時,先把自己搞清楚才對吧
ares59 wrote:
Foucs車體板金與板金接縫只有1.5mm,那時候跟朋友去看車,對照我的車時,真
覺得FORD這一台真不錯,但是過了兩年後,他的車板金接縫竟然比我的車還大多了,從後行李箱的板金縫可以隱約
看到行李箱的東西....(恕刪)


這點0.0...

有點疑慮板金縫可以隱約看到行李箱的東西...

要嘛...就是有拆過或撞過了...

家裡的老嘉年板金縫也還好.....

還是感謝你的分享了...
  • 4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