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池的7年~10年的壽命和回收不用算入社會和環境成本?
電車最大的瓶頸只有在電池?
才不是的咧,最大問題充電時間和國家電網的支援。
一台車快充沒啥感覺,要是一個區塊同時跑入1000台的車來快充,
在台灣這種弱不經風的電網情況下就等著看好戲吧。
大陸玩的起來主要還是他們近二十來年的基礎建設的進步,再加上電網的本夠厚。
電車是真的不錯、但是並沒有這麼美好,因為環境、時間&基礎成本太高
氫車的未來還有段距離…至於差多遠,那就只能那些科學家的努力了
現階段要我選,我還是選油車稱10年吧,除非我把用車的目的只放在中短距離的使用
Iamghost1113 wrote:
物質 -> 現有發電廠發電 -> 現有電網 -> "蓋新"終端插座 -> 電池儲存 -> 轉換成動能
物質 -> 現有發電廠發電 -> "蓋新"工廠製造氫 -> "蓋新"運輸方式 -> "蓋新"終端加氣站 -> 容器儲存 -> 轉換成電能/熱能 -> 轉換成動能
每個新節點
氫氣都要額外持續耗能(持續造氫、持續運輸、加氣站維運)
全程都要綠色的話
成本恐怕只有G7負擔得起
反觀電池車只有電池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