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oss888 wrote:
我想很多人都想知道到...(恕刪)
這些資訊你去ford、三菱、馬自達的銷售點,
應該都有雜誌可以看…
好像有一本雜誌是專門“打頭又大”的,我猜是其他三家合資贊助的,
姑且不論背後資金來源,
它提到了一些頭又大altis跟蓋沒力的一些問題…
altis真的是開山路只一個字~搖~
同樣國產車tierra原廠底盤就很好開,
開altis或是vios一般的彎就已經夠晃了,
遇到s彎沒有事先減速的話,第二個彎感覺超恐怖…因為開到第二個彎第一個彎的側傾還沒有回正

上次光是跟朋友開,我從後視鏡看他開vios險象環生,
為了不要少了一個朋友,我只好慢下來~怕他發生意外…
-------
個人是覺得電子產品只是輔助,
底盤不好真的是沒救了…
頂多減少發生意外,怎麼樣都好不起來…
找到了一個大陸網站,有蠻詳盡的懸吊解說:
http://www.273.cn/AutoEpisteme/AutoEpisteme_text.asp?id=1492
---------------------以下是該網站的簡體我轉成繁體-------------------------
目前房車上常見的懸吊系統有麥花臣懸吊、拖曳臂懸吊、雙A臂懸吊,當然這些都只是基本設計而已,各式各樣的衍生設計可是一大堆,不過通常最簡單的是麥花臣設計,其基本構造為一支下A臂,再加上避震器彈簧,而避震器就是麥花臣的上臂,所以麥花臣式的避震器要特別堅固才行,而下臂除了常見的A臂外,用兩到三根連桿代替也是常見的設計。
拖曳臂是目前房車唯一有獨立和非獨立的懸吊臂設計,所謂的獨不獨立就是看左右有沒有被剛性連接物連接起來而已,而非獨立拖曳臂有分滾動型和非滾動型,這兩型的設計是兩個極端,滾動型的設計滾動剛性最低,穩定性最好,非滾動型滾動剛性最高,靈活度最好。而滾動型因自由度太大,需要 3~5根的連桿連接,非滾動型的直接裝在車上就好,簡簡單單。不過其實滾動型的拖曳臂被歸類為拖曳臂是十分不恰當的,應該歸類為多連桿車軸才對,不過全世界車廠都還是說這是非獨立拖曳臂。
獨立式拖曳臂的變化更是驚人,有些都快跟雙A臂的演化設計分不清了,最簡單的拖曳臂就是一支又粗又短的拖曳臂,連接於超高剛性的車軸型副車架上,後來也出現結構強度上較強的A臂造型,不過用A臂造型本來就是不想用太好材料並達成高剛性的目的,所以有的拖曳A臂承受不了太高的扭距,結果避震器變成上臂,不過這通常不歸類於麥花臣,最後這種A臂式的獨立拖曳臂變成以45°連接於車身上,稱作半拖曳臂,個性更像是麥花臣了。
現在最流行的獨立式拖曳臂,是擁有上下橫拉桿的拖曳臂,為什麼明明有上下控置臂還叫拖曳臂,因為後輪是固定於拖曳臂上,避震器也是,而那兩或三根的橫拉桿只負責承受車身橫向力而已。不過,很多車廠都說這是後雙A臂,嗯~隨它去吧,反正功效跟正牌的雙A臂差不多。
雙A臂懸吊就結構學而言是最堅固的懸吊,缺點就是佔空間,而且越有用的A臂越佔空間,所以一堆折衷設計就出現了,最常見的就是短上I臂設計,不過這種設計最大的缺點就是沖程短,角度變化量驚人,實際表現可能比麥花程還要差。
另外有一種設計就是多連桿設計,通常兩根連桿可以代替一支A臂,所以當超過四根時你就知道是用來控制角度用的,除了常見的前束角控制之外,只要廠商高興任何角度都可以控制,甚至有上下A臂加三連桿的超瘋狂設計,全車懸吊的材料成本足足高出別人2~4倍,所以有的車貴不是沒有道理的。
相信對大多數的人來說,上面那些簡單的理論說明可能會不太能理解清楚,所以舉一些跟大家比較切身關係的車來說明好了,就舉國產中小型房車來說明好了,畢竟開這些車的人之中才有比較重視底盤的。
就依照剛才理論篇的順序來介紹,首先是介紹前後皆為麥花臣的FORD Tierra,它是前下A臂麥花臣、後雙橫拉桿加直拉桿麥花臣懸吊,基本上就是教科書裡最基本麥花臣懸吊,這種設計最大的優點就是節省空間,而且後橫拉桿夠長,使得後輪角度變化量少,再加上懸吊都是固定於副車架上,所以非常安定。
但是這種懸吊設計有兩大弱點要克服,第一是車身、尤其是避震器塔附近的剛性,第二是懸吊組件的剛性。在高剛性車身方面,除了為了車身撞擊測試的3H高剛性車身之外,在車頭下方有一以68mm鋼管為主體的U字型副車架,剛性非常之高,而2.0L的車款更配備了車重較重的Premacy 才有的下結構加強鋼樑,操控性較之前1.6L、1.8L更高一層樓。車尾除了下方的大型副車架之外,C柱下方的後障板也有特別加強處理,用以強化後避震器塔的剛性,所以Tierra底盤之紮實,國產日系房車中無出其右者。
在懸吊系統方面,前方的下A臂採用高張力鋼製成,後方四根橫向連桿長590mm,兩根直向連桿長615mm,是故後懸吊無論如何激烈操駕,各種輪胎角度變化均極小,再加上較硬的避震彈簧與防傾桿設定,使得車身在遭遇 0.5G的橫向加速力時,車身僅側傾2°,所以無論如何激烈操駕,輪胎均能充分接地,進而擁有穩定線性的操空感。
在這樣的設定之下,整部車變成很穩定的轉向不足﹙雖然前軸重心降低後軸重心提高﹚,不要聽到轉向不足就倒胃口,實際上台灣有多少人會慣性甩尾的?而且Tierra的穩定是從失控前到失控後都一致,抓地力強大的後輪,讓駕駛只要專注的處理前輪的動作就好了,對一般的駕駛來說,這樣的車反而開得快。
其實,這種設計在90年的歐洲車也很常見,簡單、省空間、省成本,只要不偷工減料,該補強的補強,就是一部跑房車的底盤了,是「簡單就是最好」的代名詞。
再來介紹多連桿車軸,喔!不對是「滾動型非獨立式拖曳臂」﹙好長又不貼切的名詞啊﹚,在台代表車種為NISSAN Sentra。多連桿車軸的第一定義,就是左右車輪連結於橫跨車身且並不連結於車身的車軸上。第二定義就是,透過其它連桿或A臂連接於車身上,通常有左右兩根的直拉桿加上一根的橫拉桿,不過,橫拉桿在車軸做上下運動時,會拉動車軸做輕微的左右運動。像是在NISSAN March及TOYOTA Tercel上就會發生。
這種車軸左右移動的問題在QT上獲得了完美解決,QT的橫拉桿並不直接連死於車軸,而是在透過一根相反角度的橫拉桿固定車軸,經過這一正一反的角度變化,車軸無論是上還是下,都不會再左右亂跑了。不過QT也因此誕生了新問題,下橫拉桿太短,導致懸吊沖程太短,結果造成低速穩定舒適,激烈操駕時就會舉腳彈跳,變得極不穩定,也就是說,QT懸吊的優點只存在於低速域中。
非獨立拖曳臂在歐洲是非常多人使用的後懸吊設定,很多人都說是因為便宜,但實際上應該是生產線好安裝,不管如何,這種設計一直被公認為是靈活前驅小車的好設定,因為滾動剛性超大,這樣講沒人聽得懂,就是在側傾時彈性係數超大的意思,這樣在過彎時後輪抓地力會降低(當然舉腳是主因),但一失控側傾減小時,又立刻恢復抓地力,是一種很靈敏又能聽話的懸吊。
不過,以上的種種優點有一個絕對性的前提,就是拖曳臂剛性要夠。剛性要夠的第一要素就是材料夠好夠厚,像VW的拖曳臂鋼材常常厚達 5mm以上。另外,要達到高剛性,拖曳臂要短,所以沖程就會短,沖程短避震彈簧就要硬,不過避震器調得好的話,還是有一定程度的舒適性。不過這一切在 TOYOTA Altis上都變了樣,首先,ETA beam的鋼材厚度只有2mm,當然TOYOTA也知道這樣剛性一定不足,所以在ETA beam內部加了一根鋼樑來補強。另外,為了使用軟的避震設定,勢必要加長沖程,而加長沖程就一定要加長拖曳臂,拖曳臂長了剛性就會降低。另外非獨立拖曳臂為了避免左右拖曳臂的推擠現象發生,橫樑都儘量靠近軸心遠離輪胎,可是在Altis上,為了避開油箱,及拖曳臂太長橫向剛性不夠,所以橫樑作在軸心跟輪胎之間,結果導致ETA beam在上下運動的同時,有時還會多出左右的衍生動作。而剛性不足的懸吊就會產生不安定感,而上一段所說到的非獨拖曳臂的優點也都不會存在。不過三月以後的Altis使用的是新的ETA beam,鋼性問題應該是改進了,關於這點我們會再詳細追蹤。
再來講到 HONDA Civic跟MITSUBISHI Lancer,自從7代Civic將前雙A臂拔掉之後,操控性立即大減,很多人都認為是麥花臣的禍,這真是冤妄麥花臣了,至少先看看FORD Tierra再說。所以Civic操控性的模糊化有其它原因,第一原因為轉向臂裝在避震器上,這樣很多路況細節在經過避震器筒身的時候,都被吸收光了,第二原因,更大的車室空間及引擎,這兩者更使下臂短小化,當然對操控不利。不過Civic的後雙A臂還在,為何跟 Lancer相提並論,因為Civic的後懸吊實際上是改良型的獨立拖曳臂,就是那種有兩三根橫拉桿的拖曳臂,說真的不管怎麼看,都跟Lancer及未來上市的MAZDA 6的後獨立拖曳臂一樣。不過這種後懸很好啊,剛性夠高,輪胎角度又不會亂動,在同樣的窄小空間下,用短小的雙A臂不見得是好選擇。
不過為什麼Lancer的操控跟四、五、六代的Civic距離那麼遠,因為Lancer的後懸是預留給四輪驅動版LanEVO用的,有差速器、副車架、雙A臂,當這一切都沒了的時候,Lancer只剩一個空虛的屁股,剛性極差,誠如前面所言,沒有好車身,就沒有好底盤,所以改裝 LanEVO的後懸吊?
FORD Tierra的懸吊系統解析
為何我們要拿Tierra的後懸吊系統來做個更深入的說明呢?一則因為該懸吊系統的設計行之有年,但卻到Tierra這一代才具有優越的操控性,值得探討。再者最近Tierra不斷地強調其優越的操控性,不但奪得去年度的原廠房車賽冠軍,最近的新車款如RS Tierra 2.0更加上了許多令喜愛操控的車迷朋友砰然心動的高檔配備,最重要的是那個同級車第一個使用2.0升的引擎,動力大增,加上在原本已經很堅固的前副車架下,再加上一片補強鋼樑,使得路面感比起同級競爭對手而言要清楚而且直接。
其實不管是哪種懸吊幾何設計,差別隻在過彎時輪胎與地面的角度變化,高剛性車身加前後高剛性副車架,再加上多連桿或雙A臂的前後懸吊確實會讓輪胎保有更好的接觸面積,但是那個差異說真的,只有在激烈操控時,複雜的懸吊幾何才具有真正的價值。在一般人的操作下,根本無法辨認拖曳臂、雙 A臂與麥花臣懸吊的差異。有些聰明的車廠弄懂了這個問題癥結之後,便可以為了成本考慮而簡化懸吊系統的幾何結構。在平價的房車身上,大多數的消費者並不要求操控性,特別是在都會區車速不到60km/h的狀況下,任何懸吊的差異,一般駕駛是很難感覺的出來的。
FORD Tierra的懸吊系統在HONDA Civic失去前後雙A臂懸吊的光環之後,霎時變成同級車中最具有操控性本質的設計。其實Civic的操控能力,以愛車人的角度看來,最令人懷念的時代是四代的設定,之後的車款都是為了美國大眾市場而設計的!!而在一片降低底盤成本的趨勢中,FORD Tierra反而較上代Liata更加強操控特性,讓選擇中小型房車的消費者還有個比較具有操控性的選擇。
如果以原廠的設定來看,即使是最令人津津樂道,以操控見長的四代HONDA Civic,以今日而言不見得能比Tierra更令人感受到操控的快感。台灣的路面質量實在不怎麼樣,但FORD Tierra的懸吊設定仍然堅持操控樂趣,為了讓車主擁有駕馭的快感,在行經不良路面時的明顯彈跳雖然不夠舒適﹙不要忘了在0.5G時側傾僅2°﹚,但那種安心穩定的駕馭感受,卻是重視舒適取向的房車所遠遠不及的。一部車動輒數十萬甚至百萬以上,如果只是一個代步工具,那實在不足以發揮最佳的邊際效應,沒有駕駛樂趣的車不就跟沒有興趣的工作一樣令人感到厭煩嗎?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