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

甩尾車禍...

happyharry wrote:
這個版上一堆偽科學 勸你不要聽那些鬼扯
車子甩尾是因為輪胎無法提供足夠的側向摩擦力 磨擦力和正向力(也就是下壓力)和接觸面積(胎寬)有關
其他什麼底盤軟不軟 懸吊軟不軟和會不會甩尾關係其實不大 。
要增加摩擦力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換輪胎,換寬一點的胎。
一般市售同等級的車,車重胎寬輪胎等級都差不了多少,極限就不會差太多。

Altis讓人感覺不穩有兩個主因: 一是長行程的懸吊,一是因為高重心。
轉彎時的側傾會讓人比較沒有安全感,實際上轉彎的極限並沒有那麼不堪。

汽車公司的工程師不是混飯吃的,汽車設計時就需要考慮安全和操控極限。
版上這些嘴砲們根據的是"感覺",工程師們根據的是測試數據。
你覺得你該相信哪一邊??



這就是一個標準的偽科學

我看你根本不知道懸吊底盤對於操控的影響吧?
或者你真的有開過車?
試過你車子的極限嗎?
小的有在玩車
照你這講法...賽車強化底盤和懸吊都是白癡嗎
不然你開你的T車去賽車場上跟輪胎尺寸一樣但有強化懸吊的車輛比比看阿
Altis實際上轉彎的極限就是那麼不堪!

工程師也好 車廠也好
為了省成本,什麼事情都做得出來
反正話已經講明了
「TOYOTA的車主不會把車開那麼快」
你還認為跟底盤懸吊關係不大?
沒關係的話T廠幹嘛說這種話?
分明就是作賊心虛心理有鬼用來塘塞大眾的屁話!

關係不大!?....真是可悲


尼斯 wrote:

工程師又如何,不會...(恕刪)


不要動不動就用攻擊性的語氣 語氣兇不代表你就是對的

我說過 市售車只要車種胎寬輪胎等級差不多 能提供的向心力就是那麼多 這是牛頓運動定律
一般強化懸吊改善的是暫態反應 但如果輪胎不變 該甩出去就是會甩出去
良好的懸吊幾何設定對轉彎的極限會有改善,但不會超出這個數量級。


我很簡單的問你幾個問題
1.底盤軟是指哪個地方軟??車身結構軟??避震彈簧軟??阻尼太小??還是懸吊結構用的材料太軟??
2.為什麼底盤軟就會甩尾??底盤軟硬和甩尾的關係為何??
3.什麼是阻尼??
4.懸吊是雙A臂和麥花臣對過彎會不會晃有什麼影響??
5.你算一個最簡單的題目就好了,時速一百的時候繞曲率半徑一百公尺的路徑轉彎,向心加速度是幾個G??

玩車之餘多讀一點書 也學學待人處世不是很好嗎??
人家看了這一堆討論串感到很擔心,想問一下該怎麼改
我好心告訴他不要被這些鬼扯嚇到,原廠工程師設計時有他的規範在

請問你提供了什麼資訊 除了嘴砲你提供了任何有用的資訊嗎






尼斯 wrote:

工程師又如何,不會...(恕刪)


TOYOTA的工程師們也許很爛
但至少他們設計時還有遵循一定的規範 而不是空口亂嘴砲
happyharry wrote:
(恕刪) 汽車公司的工程師不是混飯吃的,汽車設計時就需要考慮安全和操控極限。
版上這些嘴砲們根據的是"感覺",工程師們根據的是測試數據。
你覺得你該相信哪一邊??
...(恕刪)


TOYOTA的工程師絕對有優秀的設計能力是不需要懷疑的

只是他們的對於懸吊的設計考量上,成本因素比操控因素大多了

懸吊的設計絕對能左右車子的操控及極限,車子的操空性及極限絕對不是只有輪胎就能決定的

世界再大,不過你我之間的事
happyharry wrote:
我說過 市售車只要車種胎寬輪胎等級差不多 能提供的向心力就是那麼多 這是牛頓運動定律
一般強化懸吊改善的是暫態反應 但如果輪胎不變 該甩出去就是會甩出去
良好的懸吊幾何設定對轉彎的極限會有改善,但不會超出這個數量級。...(恕刪)


你把輪胎想得太簡單了,輪胎的抓地力除了寬度以外,對於膠質的配方,花紋的設計,及各種內部的設計都會影響輪胎的抓地力,而且各種設計對不同的路面提供的抓地又各有不同,豈是一個胎寬因素就能決定抓地力…別活在自己的古井裡…

現在我們的重點不討論輪胎,就以相同的輪胎來討論懸吊好了,的確同樣的輪胎都是有其極限,但是良好的懸吊能讓輪胎的極限發揮到最大,而且在當車子的動態超過極限的時候,能讓整個車身動態盡量保持在駕駛可控制的狀態,但是不好的懸吊,在車子動態超過或接近極限的時候,反而車子發生駕駛無法挽回會慘劇

多花點時間研究車子再來說大話吧…
世界再大,不過你我之間的事
只能說懸吊設計太差
就是太差
設計太古董
也怪你不懂車

輪胎一離開地球表面,正向力就沒了,當然磨擦力就消失了,胎再寬也就不濟事了!!
這樣也能瞎扯一堆...

操控不好 也是賣的嚇嚇叫
別再反了 沒有用的

scsi wrote:
你把輪胎想得太簡單了,輪胎的抓地力除了寬度以外,對於膠質的配方,花紋的設計,及各種內部的設計都會影響輪胎的抓地力,而且各種設計對不同的路面提供的抓地又各有不同,豈是一個胎寬因素就能決定抓地力…別活在自己的古井裡…

你把輪胎想得太簡...(恕刪)


你到底會不會讀文章??
輪胎的設計要扯當然扯不完
我都說了 "市售車只要車種胎寬輪胎等級差不多 能提供的向心力就是那麼多"
(不過我原先要打的是"車重" 選字不慎便成"車種" 這是我的疏忽..)
有誰分析問題是所有的變數毫不過濾就一古腦全部丟在一起
照這樣世界上沒有任何問題可以分析了 不是嗎
工程問題哪一個不是先簡化建model 然後才開始做分析做控制

scsi wrote:
現在我們的重點不討論輪胎,就以相同的輪胎來討論懸吊好了,的確同樣的輪胎都是有其極限,但是良好的懸吊能讓輪胎的極限發揮到最大,而且在當車子的動態超過極限的時候,能讓整個車身動態盡量保持在駕駛可控制的狀態,但是不好的懸吊,在車子動態超過或接近極限的時候,反而車子發生駕駛無法挽回會慘劇



這種論調網路上人人會講 但大多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良好的懸吊能讓輪胎的極限發揮到最大,而且在當車子的動態超過極限的時候,能讓整個車身動態盡量保持在駕駛可控制的狀態"
"但是不好的懸吊,在車子動態超過或接近極限的時候,反而車子發生駕駛無法挽回會慘劇"
這兩句話很籠統 不過我不相信你真的懂你在寫什麼

輪胎的極限是固定的 世界上沒有哪一種的懸吊設計可以讓輪胎失去抓地力以後 還能保持可控
懸吊幾何設計的目的應該是要讓輪胎慢一點進入上述的狀況 延後失控的發生
你連自己在寫什麼都不懂

happyharry wrote:
你到底會不會讀文章?...(恕刪)


happyharry 先生,

能請問一下你有分別開過同一款車,改過懸吊系統與原廠未改的嗎?

我想代答一下你的問題:

1.底盤軟,指的是懸吊系統過軟。而系統是由阻尼跟彈簧撘配起來的,彈簧軟,阻尼就要跟著軟。
跟鋼材是無關的(品質差到變形、斷裂的除外)

2.底盤軟與甩尾的關系(以相同機構設計而論):當轉向時產生離心力,由輪胎的磨擦力抵消。但底盤(懸吊)偏軟時
就會產生側頃,而側頃會使的車輛的重心偏移、變高,偏移後會使原本加諸於外側的車重變大,而內側變小,在
內側 重力變低的狀況,內側胎的磨擦力也就跟著變小。也就是說沒側傾時的四胎磨擦力總合大於有側傾時的磨
擦力。而重心變高時就會產生更大的力矩(相對於輪胎),當離心力大於磨擦力就是甩尾囉!

3.阻尼簡單的說就是能產生阻力的東西,由阻尼油(材質多種不探討),閥門、筒身等等構成,用於吸收衝擊力。

4.雙A臂跟麥花臣對過彎會不會"晃"沒影響,但對過彎時輪胎的最大接地面積及輪胎角度變化有影響。

5.這題會算就代表我會開車? 你沒給汽車質量,請問怎算?


從第一頁看到29頁...
我是前一代的ALTIS車主,就我的看法,後一代的New ALTIS已經比我這一代有操控性。
前防傾桿我的車是17mm,New Altis是21mm,我有更換過,前後對於轉彎的穩定性差很多。

樓主發生事故的地方也是我每天上班必經的路,我則是用100~120過這裡,不管是晴天還是下雨天。
不是因為我的操控比較厲害,是因為我幫車子多裝了一些防傾桿......

我會想要回覆文章,因為每個人的車都是不一樣廠牌,所以站的立場也不盡相同...

就我個人的車子來說,在完全沒有做修正之前,在墾丁從風吹沙下到鵝鑾鼻公園的路,
我開差不多接近90(快樂表可能80),結果我有點感覺頭暈想吐。我大概知道這台車應該就只能慢慢開。

後續,我就去汽車族友網站收集相關資訊。
我的車不是一開始就上很多的扭力桿,而是慢慢上去的,時間差不多用了快四年的時間。
希望我打出的東西是對大家有幫助的。
1.後四點的防傾桿。ALTIS的車差不多在時速60時,小緊急煞車的情況下,副駕駛座如果放錢包或是相機
的小東西,就會快速往腳踏墊的地方親吻地方,裝上後四點的防傾桿後,可以將緊急煞車的速度提高到80
,連著過灣的速度也可以增加到80,就我那時候的開車習慣而言。

2.後上拉四點拉桿,這個拉桿的效果沒有比第一點的效果大,會裝的原因是因為在上高速公路的時候,大概
是時速60,會有大彎道的閘道,我看見前一台ALTIS的屁屁出現了明顯可見的縫隙....,我想我的車應該也
是一樣,但是效果無法考究,因為我從來沒有看過自己的車屁屁是怎麼樣的。

3.中古的TRD避震器,效果最好的就是直接換避震器了,換了這避震器,我已經不知道急煞車,副駕駛座上的
錢包跟手機沒有在飛出去過了。

4.前避震器防傾桿,這一點的效果是被我否定的,有可能這時候我的開車習慣是慢慢開的,遇到坑洞,左右
互拉的感覺讓我覺得不舒服。最主要也是換了TRD的避震器,讓我覺得舒適感大失,畢竟操控跟舒適感是+/-
的相對值。

5.二手的加粗防傾桿(台廠),因為族友有不用的防傾桿只賣800元,不想要換TRD的防傾桿(因為太貴了
大約3千元以上),換了以後路感變清晰多了,但是舒適感也下降了,尤其是過坑洞後左右互拉的感覺強烈,
但是這時候開車的習慣已經轉向高速(畢竟也開車差不多三年多了)

6.New Altis的前防傾桿,換了這個東西,舒適度完全沒有損失,更好的變換車道時的穩定程度變好了。
我不否認在高速行駛(120以上)ALTIS會變的浮浮地.....

在裝了1~3樣的東西,有跟同學開車上阿里山,同學的車是四門版Focus,他開著我的ALTIS,說我的車加速性不錯
,但是輪胎在過灣的時候會打滑了,那時候我還不知道輪胎打滑的感覺是什麼,現在也不是很清楚。
我曾經有失竊過一台ALTIS(買的時候Foucs還沒出),那時候有想要換Focus,結果我保的是丟車賠車,如果
換車廠就自己要認賠多15萬以上,所以才打消了這個念頭,但是過了兩三年後,看到我同學的Foucs,我就慶幸
沒有換車,因為在新車的時候,Foucs車體板金與板金接縫只有1.5mm,那時候跟朋友去看車,對照我的車時,真
覺得FORD這一台真不錯,但是過了兩年後,他的車板金接縫竟然比我的車還大多了,從後行李箱的板金縫可以隱約
看到行李箱的東西,外加上Foucs的隔音真的很差,4門的很爛,高速公路時速100我竟然聽不到前座兩位在講話的
聲音,只能起身往前靠才可以跟朋友聊天,外加上哥哥買的是5門的foucs,隔音真的比四門的好太多,但是隨著時
間過去也漸漸感覺到越來越吵....尤其是輪股間傳來的輪胎聲

加上前一陣子開到同學的Civic 8,我跟同學一致認為ALTIS的方向盤重手重過於Civic 8,在換檔跟加速性,
我跟我同學一致認為我的ALTIS比較好(但是有10多條接地線加持),這時候是希望我同學能在8代多裝一些接地線。

個人心得:就個人的ALTIS我覺得還算是不錯的車,但是如果讓我從新選擇,我大概只會考慮從N、T、H三家去選一台車來
買(以國產而言),當然買T牌的車,我一定會去加強後懸吊相關物品。
以我的Altis而言,我可以在從120加速到150間穿梭在車陣中(大S方式,不是急轉),當然朋友的Altis也不乏快車,
極速210的開法,對我而言,它只是個代步的工具,只是我認為車主還是需要依自己需要去調整車子,或是調整自己開車心態
,來保持路上的安全才是。
  • 48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48)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