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

只能用NEDC 626公里來廣告才賣得出去的bZ4X不但秒殺還超賣5倍量

說真的我覺得和泰拿NEDC來廣告還好吧,至少都有講清楚說明白是NEDC
Ioniq5也拿NEDC來宣傳,官方甚至還拿自己NEDC的成績跟別人WLTP的成績比,這手法就比較無法接受
Ioniq5可能因為電池容量比兄弟車EV6小,所以才刻意主要講NEDC吧?
不過兩台韓系電動車規格配備真的都比BZ4X好很多
但和泰汽車龍頭也不是叫假的,秒殺不意外
下訂單而已,又不是交車,車都還沒設計出來,只靠老闆嘴砲就破就破百萬輛訂單的也不是沒有⋯⋯
沒興趣跟言不及義又沒禮貌的人對話,被拉黑的請自己多檢討。
zxcvbnm4825 wrote:
說真的我覺得和泰拿NEDC...(恕刪)

站在消費者立場應該凸顯NEDC的差異性
這可能是很多人的第一台電動車
根本不懂什麼測試標準
花了160萬預期買到可以開620km的車
交車後發現連400km都開不到
情何以堪
b8703139

還有開冷氣後變300公里

2022-05-20 16:37
motolove wrote:
兩面手法啦還真的完銷(恕刪)


如果是業務.那真的和泰需要整頓一下.
但說實話. 特斯拉剛開始也有為了想提早拿車而加價去購買轉單的.
要夠熱賣.又量少,才能這麼玩. 像SUZUKI Jimny一樣.
不然去買一台賓士C300加價賣看看XD.
artdink0105 wrote:
NEDC規範是在1997年時所創建

WLTP規範是在2019年出爐

整整差了22年,和泰不應該......


NEDC做為一個能源效率及純電行程檢測的測試標準, 本身並沒有問題.

經濟部能源局為推動節約能源政策,訂定「電動車輛能源效率標示格式」(中華民國110年7月21日經能技字第11004602970號公告),自中華民國111年1月1日生效,藉此引導消費者選購能效較高之電動車。消費者於車輛展示或銷售處選購電動車輛時,將有以下樣式之標示提供電動車輛能效資訊供消費者參考,




也就是說, 消費者今年上展間買電動車, 理應在展示車上看到這些能效標示, 然後上面會有標示測試方式, 是NEDC行車型態, 或是WLTC行車型態.

台灣能源局本身並不做測試, 能效測試是車商將車輛送經濟部認可之車輛能效檢測機構, 辦理能源效率及純電行程檢測,只要能源效率及純電行程均依歐盟 ECE R101 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方法, 採用 NEDC 行車型態或 WLTC 行車型態 去測試都可以, 文件齊備之後依車商提供的上傳測試結果, 能源局就會核發能效標示, 標註NEDC或是WLTC.

另外, 廠商進口電動車輛,具製造國政府認可之檢測機構或車輛製造廠出具測試文件,經能源局認定符合前點測試方法者 (歐盟 ECE R101 及其後續修正指令之方法),得予採認。

歐盟自2017年9月起, 由現行之輕型車輛油耗污染測試程序 ( UN ECE R101,行車型態為 New European Drive Cycle, NEDC) 逐步轉換成全球調和輕型車輛測試程序 (WLTP),至2019 年9月後所有車型認證皆依循WLTP。 WLTP採用之行車型態為WLTC,是依據車輛輸出功率與車重比(Power to Mass Ratio, PMR ratio),分為Class1、2、3共三個等級,Class3等級又再依最大速度(是否大於 120km/h)分為Class 3a及Class 3b兩種.

理論上, 現在所有進口的歐系電動車, 應該都採WLTP (WLTC) 能效測試值了.

--------------------------------- 我是分隔線

那麼, 問題就來了, 是否能說和泰做為一個營利代理商, 在申請能源局能效標示的時候, 刻意鑽巧門走NEDC測試, 然後其它歐美韓日的汽車品牌在台灣的代理或公司就都老實走WLTC測試規範, NEDC數據就是和泰吃銅吃鐵的證據呢?

其實翻開能源局的申請核發紀錄, 除了Tesla, 以及少數1,2款德系車(如ix), 幾乎目前已上市和即將上市的國產(如中華菱利)或進口電動車款都是走NEDC測試.

難道大家都向下沉淪? 為了賣車時賣相好而向NEDC測試方式傾斜? 其實也不盡然, 最主要的原因可能還是因為台灣能源局自 2017 年實施的 CAFE (Corporate Average Fuel Economy) 油耗標準. (車廠耗能總量管理)

理論上, 國內在2022年實施的CAFE油耗新制,新販售小客車平均油耗須達20.9km/L的高門檻, 這除了Tesla之外, 幾乎沒有車廠能達成.

車商送測時會選擇NEDC行車型態的重點可能在於, 自111年1月1日起,廠商銷售之電動車輛,得依經濟部公告熱值轉換率,將能源效率測試值 (公里/度) 進行轉換並納入廠商之加權平均能效 (公里/公升) 公式計算, 所以只有Tesla能老神在在, 獨走WLTC測試值, 其它歐美日韓車廠為了平衡自家的油車數據, 求取更佳的廠商加權平均能效(公里/公升), 卯起來走NEDC測試值, 也是可以想見.

當然, 如果能源局能早一點與時俱進, 追隨歐盟腳步, 將所有車型認證都依循單一WLTP, 關上NEDC這扇巧門, 那是最好不過的了.

------------------------------------ 我是分隔線

那麼, 既然現在是法規給各廠商開了一個巧門, 會不會就天下烏鴉一般黑了呢? 是否就可以還給和泰清白了呢?

關鍵是在和消費者溝通時的態度 !

也就是說, 當資訊不對稱的時候, 車商在做廣告和行銷時, 願不願意對消費者做善意的說明.

舉例來說好了, 雖然各廠家在台灣走能效認證時, 大部分都選NEDC測試, 但去各家品牌的網站和廣告看一看電動車能效標示方式, 再去店頭聽一聽銷售端對能效標示的說明, 這時候, 哪些廠家是願意真誠和消費者溝通, 用母廠已經在歐洲和美國甚至日本做過的較接近實際行車的能效數據 (WLTP/WLTC/EPA...) 來和消費者來做銷售的溝通, 哪些廠家是得了NEDC測試的便宜還賣乖, 依然用不對稱的實驗室數據來和消費者做銷售端的溝通, 態度就一目瞭然了.

再舉個例子, 當法規只規定安全氣囊最少要有2顆的時候, 車商可以選擇把自家的安全配備大滿配, 遠遠超過法規, 來向消費者溝通安全的意義, 也可以選擇低標符合法規, 和消費者溝通的時候就說 " 車子不是買來撞的 " , 只要消費者能接受, 是不是就過關了呢?

一樣是都符合法規, 在資訊不對稱的時候, 如何選擇和消費者溝通的方式和身段, 就可以看出一家車商的高度了.
經查電動車續航力排名 (EPA),該車測試資料為403公里,是比Tesla, VW ID.4 Pro低,但也沒差那麼多,Audi E-Tron還排它後面;Porsche Taycan排在榜外,才360公里而已

✖據說EPA是最嚴格的測試,美國人有點變態!
NEDC講死白一點,就是數字比較好看

和泰跟hyundai這兩個做簡報的智障

都是一樣的心態



smartshots wrote:
NEDC
話說2021年Model 3就賣了5607台,2022年第一季就賣了2300台。

一年300台配額?完銷。如果給和泰一年3000台配額?Errrr.....。
貝才礻申至刂 wrote:
這下子酸民怎麼辦?159...(恕刪)
Maxwell wrote:
我不相信看到NEDC...(恕刪)


很簡單計算,除2。😆
bZ4X雖然到處都是黑點,但用NEDC標準標示的續航還真不算黑點。

CLTC標準測出來的續航普遍比NEDC更長,可以說水分更大。但只要市場中全部車都是用同一標準去標示,且產品型號足夠多,不管標準本身水分大不大,反正橫向一比就已經有個相對續航長短的概念了。如果這樣還覺得資訊不夠準確,也有具公信力媒體用統一且更接近實際使用方式的標準去測試好幾十台純電車。

NEDC標準造成消費者困擾,根本原因並不在於這標準本身的誤差幅度,而是在於台灣市場相關基建落後、純電車產品少,消費者對這類產品普遍缺乏認知。
  • 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