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lkoala wrote:不見得唷,懸吊水準提...(恕刪) 版大這樣講是沒錯,只是這真要那麼細談可得到底盤討論區了...所以我的前提也是有講..成本問題,固定了成本,才有我後面的那個結論。以售價差不多的clio 1.6跟altis來比,同樣是Torsion Beam後懸,表現自然是天差地遠,但是如果只看花在懸吊上的成本,可以想像toyota一定是省下這部份的錢給客戶其他~Toyota覺得真正該給的~也或者說可以用來賣好價錢的東西
fake802 wrote:可以想像toyota一定是省下這部份的錢給客戶其他~Toyota覺得真正該給的~也或者說可以用來賣好價錢的東西...(恕刪) 省下部分的材料錢回饋給客戶或真正該給的???這點在台灣的 "和泰"好像都沒看到捏省下來的部分也沒直接反應在車價上被動安全性的配備也沒比其他國產車廠多
a670914 wrote:省下部分的材料錢回饋給客戶或真正該給的???這點在台灣的 "和泰"好像都沒看到捏省下來的部分也沒直接反應在車價上被動安全性的配備也沒比其他國產車廠多... 抱歉,或許是比較不會壞只可惜我不敢加註撇開國產的不談...這樣太刺激了
fake802 wrote:只可惜我不敢加註撇開國產的不談...這樣太刺激了...(恕刪) 其實TOYOTA的車 不算差不然也不可能有全球最大的市佔率但是差的是"和泰"不過不改變國人的用車觀念和泰可能還是會繼續"獨大"下去
據說Wish Z版...後懸吊就是雙A.................底下連結自Toyota的網站....http://www.toyota.com.tw/vehicle/spec_select.asp?CategoryID=219&CTID={A7299B4F-67E5-4771-9078-3189A2EA3990}
http://newcar.u-car.com.tw/newcar-overview.asp?model=1661應該可以貼網址吧Wish Z版的雙A臂是日規Wish四驅版的因為拖曳臂式的懸載不容易裝上4WD我記得Wish就是和Corolla共用底盤的說那就是說台灣的Corolla ALTIS也一樣有四輪驅動版的雙A臂獨立後懸載可以換嗎??不過就算有雙A臂可以換看它賣的那麼好和泰是不可能(也不需要...)幫Corolla ALTIS強化戰力,換上雙A臂後懸載來迎戰眾家操控好手的
CCIE wrote:雙A懸吊....操控...(恕刪) 可以試開一下 2007 Camry 和 2007 Accord 開一下就知道了基本上 T 牌在懸吊上主要決策方向應該是舒適+成本考量Accord 2007 款式前後都是雙 A 臂,舒適與操控都相當不錯 (這邊的舒適是指壓到坑洞是很Q的感覺) ,但是成本會比較高一些
一般人都認為雙A臂在操控上有優勢...但是透過現代的懸吊調校...這並非一定...麥花臣懸吊...結構簡單...設計容易...保養維修容易...缺點是上作容易損壞...產生異音...尤其是前面由於懸吊上座會隨前輪轉向...常常是台灣拉力路面的第一個犧牲品...這點上雙A臂佔了絕對的便宜...因為她的減震桶不用負擔吸震以外的功能耐久度好很多...操控好或不好則沒有一定...Porsche 996前懸吊也是麥花臣...DC5-R 也從 DC2-R 的雙A臂投靠麥花臣...不過他們後懸吊都還是保留了雙A臂的設計....不過麥花臣懸吊的Caster (後頃角)影響操控甚鉅...這部分也不向Camber那樣容易調整...換言之...車輛的設計人一開始就決定了車子的操控個性Wish Z版的後懸的確是改為雙A臂...相較於麥花臣會有較高的側向強度...對於增進操控理論上有幫助...實際上還不如拿一般的Wish換一組好一點的懸吊...懸吊的強度是要與車架的強度搭配的...懸吊太硬車架不夠硬...結果都是車身扭曲來吸收彎道上的應力在操控上也不見得是正面幫助...國產TOYOTA懸吊上明顯的不足都是減震桶阻尼不夠...也許設計上都是直接遵照原廠...但是國內的TOYOTA在原廠加了許多豪華配備後卻沒有依據所增加的重量調整阻尼...所以開起來搖頭晃腦的...這個情況在上一代的Camry 3.0最為明顯...隨便過個路面起伏都會有很誇張無法停止的諧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