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

05年Altis後輪拖曳臂召回(台灣)

sulahsiang wrote:
又是一個"重大安全瑕...(恕刪)


因為要設停損點呵呵
和泰汽車表示:由國瑞汽車製造,使用2005年5月3號~12月2號生產的Altis車型專用「拖曳臂」的車輛,有極少數出現後輪拖曳臂結合處,『因熔接長度不足,導致結合部位可能會發生龜裂現象。龜裂之後,可能產生後輪定位偏移,導致車輛操控困難,最嚴重的狀況,一旦結合部位斷裂,甚至可能導致事故發生。』

和泰汽車表示:將遵照原廠指示,免費為車主檢查各組後輪拖曳臂的接合處,如有必要,會進行更換。

***********************

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621976/IssueID/20100629
【楊桂華 、徐毓莉、許麗珍╱台北報導】豐田汽車(TOYOTA)台灣總代理和泰汽車昨晚宣布,召修兩萬兩千九百一十四輛於二○○五年五月到十二月間生產的 ALTIS汽車,因連接兩個後輪的U型樑柱熔接長度不足,恐龜裂引發後輪重心不穩,可能影響行車安全。大都會衛星車隊指,旗下有十分之一、約四百輛計程車在召修之列,將要求司機盡快回廠檢修。
車主權益

和泰汽車公關經理楊湘泉表示,保養廠維修人員上月進行定期檢修時發現有ALTIS汽車後輪的拖曳臂(即兩個後輪之間的U型樑柱)出現龜裂,檢查後發現當年在製造熔接拖曳臂的過程中,部分ALTIS沒有以機器手臂來做熔接,而是改採人工熔接,因此造成熔接結合處長度不足,出現龜裂或斷裂,可能引致後輪兩邊輪胎重心不穩,造成行進間的偏移、打滑等,甚至會影響行車安全。

//////////////////////////////
僅是部分2005年5月3號~12月2號改採人工熔接的車有問題.

總是有人喜歡以偏概全無限擴張.
遐想奶茶 wrote:
總是有人喜歡以偏概全無限擴張(恕刪)

如果您是那兩萬多輛其中一輛的車主,你還會這麼說嗎?
請設身處地為那些計程車司機想一下,花那麼多錢買壹台生財工具
卻要面對這種結果
老虎不會在乎綿羊的態度。 世上沒有完美的時機,但是 有準備的人可以讓時機變得 完美
會買的還是會買...講也沒用...

消費者只會看到眼睛看得到的...誰會看底盤....

消費者也有個迷思:總愛看銷售量買車

反正又不是我買,不要害到我就好了,總之看到toyota在胚車閃遠點
遐想奶茶 wrote:
和泰汽車表示:由國瑞...(恕刪)


消費者怎麼知道自己是買到人工熔接還是機器手臂熔接

而且發生這樣的事還能當成小事來看,真佩服....



alexto102 wrote:


消費者怎麼知道自...(恕刪)


你把重點看錯地方了...有研究過ALTIS底盤嗎?有看過嗎?

看過一次你就不想胚車了...

跟人工熔接還是機器手臂熔接這已經是其次問題,就算溶接沒問題,這底盤還是不適合胚車
我的車是2006年7月出廠的altis
在快速道路上側風大的時候,
也是會呈現很不穩的現象,
所以我是覺得應該是不限2005生產的會有問題吧...
應該是要召回2005~~2007最後一批末代車間的所有車詳細檢查~~
就讓他們笑吧、酸吧....
不然要他們如何隱藏內心的自卑呢?
啊!! 我的車也中標了!! 趕緊回原廠檢查看看!!
頭又大的真的不能買了 頭又大的高品質時代已經過去的!!
想當年老Corolla LA 還不錯說.....
設計有問題跟製造有問題是兩回事
依這篇報導所言,是製程問題

要說設計有問題必須提出證據
後扭力樑的設計一直都是這樣結構,每家都幾乎相同
板材厚度用肉眼看也相差無幾,它也沒比較薄
應該說這種設計看起來就是很薄弱,每一家都一樣,進口車也沒比較粗壯

看起來很粗壯的100%都不是後扭力樑的設計,運動方式根本不同
但是不了解的人卻會混為一談,像是206,saxo,等那種後擔設計稱為扭力桿式拖曳臂
它中間有一根很粗的砲管,運動方式跟扭力樑設計完全不同

上面所提到的扭力樑扭力桿只差一個字,卻是大不同:

扭力樑是指整體懸吊設計一體式依靠中間樑bending來平衡車輛行經左右高低差通常會搭配簧圈以及阻尼,中間樑本來就是設計有彈性,一味加粗就失去意義;

扭力桿在上述所提到車種是用來代替簧圈,這種設計在運動時並無扭力樑這個角色,它的左右兩邊拖曳臂本來就是獨立的,會受到牽連是因為使用扭力桿代替簧圈
有看過的人一定會知道我的意思,沒看過的人可能會看不懂

如果有人能夠把altis的後扭力樑材質拿去做測試,與其他車廠的材質做比對,拿出TS跟厚度的數據
證實它用的比人差
這才有批死它的意義
但是始終沒有人提出
終究只是在嘴砲

後扭力樑設計用在FF車種,我個人認為並無不妥,後方車重本來就比較輕
設計簡單耐用又不占空間
搭配適當的避震阻尼
比獨立式懸吊還來的靈活

反倒是現今FF車種前輪大量使用的麥花臣,我認為很不妥
車頭本來就重,過彎前減速又會把重心往前拋,麥花臣又要支撐又要轉向,光靠避震器以及上座在支撐
轉向時避震器扭來扭去
麥花臣的側向支撐力比後面扭力樑更虛弱,卻要負擔更大
對於操控而言,更加惡化
比起吵後面懸吊獨立還是非獨立,我反而覺得前面比較重要,理應配雙A或多連桿,
後面配雙A或多連桿前面卻配麥花臣才真是令我不解(用在FR車種倒是比較可以接受)


我又要被冠上護T之名了,來吧


  • 1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