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7

承認吧~從物理學角度來看,車體剛性不加強,氣囊再多也枉然?


jerry5309 wrote:
沒錯沒錯潰縮到車室...(恕刪)


車禍還是要看情形
撞擊測試是去撞牆
相當於等重的互撞
重量不對等的對撞

55噸的坦克以時速每小時一公里與Volvo60KM/h對撞
坦克應是直接碾過去
應為動能相差太大了

Volvo也有潰縮區
也只是應付60KM/h的等重的撞擊
速度快,撞到大質量的車也是爛

想要真正的安全
開坦克吧

電線桿可以讓來高速來撞的福斯與Volvo分屍
但自走炮車直接讓電線桿斷⋯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rogerkuo2001.tw wrote:
剛性來說,Volvo也是有crash zone的設計 塑性力學是研究所才學的 車廂是不能變形 也別把Volvo講的太神 小角度撞擊沒有1500MPa的熱衝壓鋼材不會過而且重量不會增加太多 美規都能符合小角度撞擊測試的車 剛性都足夠 只是台規的車體是不是此版的就不知道了~..(恕刪)

研究所、大學學到皮毛中的皮毛,千萬千萬別以為會各種力學,不管是靜力、材力、結構、結構動力、鋼結構設計等等,沒有通過三級高考,至少也得高考錄取。

是有塑性設計但沒有塑性力學。塑性是一種設計概念,靜力、材力、結構、結構動力為其設計基礎。
小角度撞擊沒有1500MPa的熱衝壓鋼材不會過?結實斷面即可,volvo的就是。
而且重量不會增加太多?所以toyota前後保桿都塞保麗龍,四個門內都是空氣,lexus門內僅有二力桿件非鋼梁。
剛性都足夠?鋼性永遠都沒有足夠的一天,就像手機螢幕改良到更高處落下都不會破裂一樣。
潰縮行為無須設計也不等於塑性設計(塑鉸設計),潰縮行為是toyota,塑性設計(塑鉸設計)是volvo,但撞擊破壞力大過設計預期塑性強度,則車體潰縮行為開始發生。

只要汽車是
1.小撞不壞(保桿不會凹陷)
2.中撞可修(不要連引擎室或後車廂都跑進車室內)
3.大撞可以逃生(不要門或車室被壓扁)
4.更大的毀滅級撞車則任何車都沒救,無須設計,不符合經濟效益且浪費資源,視當代科技水準判斷需求強度標準,未來如F1賽車碳纖維科技廉價化,大、中、小撞程度的設計準則就可向上提高。
符合這四點就是良好的鋼性設計,可惜空心結構的輕量車並不具備。
以上可是力學設計的精隨,可惜就算念過的人也不見把這些聖經放在心上。

很遺憾高鋼性及良好的設計是需要高昂的費用,希望廉價車擁有足夠鋼性及良好的設計,直白點就是緣木求魚、希望填塞的保麗龍在撞擊中可以發揮鋼材效果般天真。別期望鋼性設計是可以用同價位、同等級的邏輯來比較。

很多人只看撞擊測試報告,撞擊試驗是經過設計的,是用來驗證根據理論來設計的車體,成效是否符合法規,是最低門檻。
一般消費者還是對於基本理論,力學設計的精隨有所了解就可以了。畢竟發生的車禍並非是經由設計才發生的。


球德洛 wrote:
想想看,一個鋁罐裡面...(恕刪)
有問題的人價差那麼大也敢拿來比較....你乾脆拿卡車的撞擊影片來比好了....還是不同級距的車...買不起出的人總是酸溜溜的

he004573 wrote:
國內沒有像樣的撞擊測試場所 更沒有像樣的鑑定機構
台版altis剛性弱都快變成常識了 根本不需任何影片資料佐證
新聞一大堆 然後易失控也是他的特點
請看連結



您的觀念很正確
所以告訴大家
買車
請抓預算高一點
120~180萬

沒錢請騎機車
至少機車有肉身能保護車體

路上的車大家眼睛
請看看
至少10安全氣囊起跳

台版altis六安
我實在笑了
這叫安全?


10年前小貨車都20安全氣囊了
前後左右上上下下BA
照這樣說樓主可以想辦法把車上的兩顆氣囊去拔掉,以免以後時間到了還要去換氣囊,反正給兩顆跟給10顆都沒差了!
好有事的邏輯,不能說你錯,但想法太極端,

車商開始注重安全是好事,但是樓主感覺是想要便宜的車價,又想要頂級的安全配備,

其實樓主可以去考慮買Volvo阿!不然一直嫌國產車怎樣,也太辛苦了吧!
無聊

今天Altis要是10氣囊 車體比
雙B還硬
相信我 仍然有人繼續酸
rogerkuo2001.tw wrote:
高考三級,哈哈哈~...(恕刪)


前面有人在誤導觀念
還是要說明一下以正視聽

剛性高用實心在機械上是愚蠢的設計
在機械設計上
工字樑或口字在剛性上比實心只稍微差一些
但在剛性/重量比卻比實心高很多

卡車大樑也是這樣設計
這種設計就可以用板片加工
無大樑設計unibody就是用鈑金件
用鈑金件形成各種形狀
連Volvo也是這樣設計

而汽車結構設計
主要也是跑軟體模擬分析
那些地方要剛性高
用高張力鋼板,加粗或數量增多
甚至異種鋼材焊接技術
那些要設計潰縮以吸收能量
讓這地方會變形

不只是靜力分析這麼簡單
撞擊測試前都已先跑模擬軟體
那些地方該變形用塑性力學分析
那些地方視為rigid body
結構設計就不一樣
Solver各家可能自己發展
這那可能用人腦就想的出來?

至於車門或葉子板
如果不直接承受應力
變薄或空心又何妨?
至於車門的防撞鋼板
更不是靜力學所說的二力桿件
靜力學上的二力桿件是二力作用在接點上
而防撞鋼板是防側撞
整個桿件承受應力,而不是接點
這些都先跑模擬
再決定形狀與材質

最近車廠常宣稱
新車款的剛性提高一兩成,重量只微幅增加
就是靠設計的最佳化與高剛性的鋼材的使用造成

至於大眾化車
如Honda可是很早就通過小撞擊測試
汽車如何輕量又有足夠剛性可是下過苦功的
在汽車結構設計可是下過苦功
開發熱衝壓鋼板與異種金屬結合技術
狠甩雙B幾條街
雙B還沒通過時Honda就有車款通過

做大眾化車不代表剛性差
在美國安全性不佳會被告死
像Honda/Toyota這種日本廠
生產技術高明的很
都有自己的工具機事業部
開發專用的生產技術與專用機
廠內重要機台自製
如何控制品質又可以降低成本是日本人的專長

美規車中,歐規車的撞擊測試也沒有比日系車好太多
都一樣有一定水準

至於保桿有保麗龍
懂法規的人都知美規保險桿是一定速度下撞擊不變形
保麗龍只是buffer
反倒是要擔心的是日規保險桿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rogerkuo2001.tw wrote:
至於車門或葉子板
如果不直接承受應力
變薄或空心又何妨?
至於車門的防撞鋼板
更不是靜力學所說的二力桿件
靜力學上的二力桿件是二力作用在接點上(恕刪)


至於車門或葉子板如果不直接承受應力變薄或空心又何妨?這就是toyota的專長,考試不考的,撞擊測試不撞的,就不會加鋼梁,車禍被側撞的是消費者的事情。

至於車門的防撞鋼板更不是靜力學所說的二力桿件?這就是lexus的專長,其他車廠都是用鈑片製造的鋼梁,只有lexus採用細長的圓桿。

結果基層的有線元素分析程式電腦打字員還是替這家車廠背書。
vovoacc wrote:
至於車門或葉子板如.
基層的有線元素分析程式電腦打字員還是替這家車廠背書。
..(恕刪)


基層呦⋯⋯
真的高考沒什麼
有人也是公保卻不用考試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 27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7)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