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

New RAV4是日本生產製造的嗎?


anson0706 wrote:
所以在日本製造組裝...(恕刪)


拋出這個議題是很有趣的, 就如同樓上的回應, 產線跟產量的問題, 美規跟歐規市場本來就有特別的遊戲規則, 例如主動式安全測試(如自動煞車)已經列入測試標準之一, 日本原廠會不會針對全球各國(並不限台灣)生產符合各國規格(沒有說是低規)車型, 這是車廠銷售策略問題, 可以理性討論, 但不必預設立場...
東南亞?
台本的國產車是泰國的K/D件進口來台組裝哦,
但妥善率在國產車中還是佼佼者,
打死一狗票其他車廠。

這些他牌業代真的很可悲,
從不思進取,與其成天花精力臆測RAV4是在哪生產的,
怎麼都不回頭自家R/D、生產部門做出可靠點的車子來?
BrilliantWing wrote:
這些他牌業代真的很可悲,
從不思進取,與其成天花精力臆測RAV4是在哪生產的...(恕刪)

我覺得它牌車主更甚XD

就是無法接受新推出的車款比自己的優秀
EVO 3D=>One X=>M7=>One Max=>E9+=>ZE550=>ZE601=>Z3U

anson0706 wrote:
拋出這個議題是很有趣的, 就如同樓上的回應, 產線跟產量的問題, 美規跟歐規市場本來就有特別的遊戲規則, 例如主動式安全測試(如自動煞車)已經列入測試標準之一, 日本原廠會不會針對全球各國(並不限台灣)生產符合各國規格(沒有說是低規)車型, 這是車廠銷售策略問題, 可以理性討論, 但不必預設立場...


就早期生產線來說,基本架構,也就骨架、車體結構應該要是一樣的。

但現代(形容詞,不是韓國那個)產線也可以作到單一產線同時產不同車款。
只要產線上的物流追蹤有做好,焊接的機器人的確可以根據不同的車子,用不同的材料給予不同的焊接方式來組裝車體。

但問題是同一車款只是不同等級,僅分左右駕,需要這樣搞嗎?
我覺得Toyota會這樣搞的機會很低,畢竟這反而會增加生產跟庫存成本,而這是Toyota企業文化中最討厭,最想避免的部份。

比較可能的作法,大概是同車款的基本骨架、底盤等都是相同方式相同材料焊接打造一樣的車體,然後依據這台車將前往的市場與預定配備,加裝不同的配備。

另外現在Toyota也開始正式進入TNGA時代(Prius 4打頭陣),這更是最好的證明。
並可見未來車體骨架會更加一致化,更加減少研發與生產成本,也就是說基礎的車體剛性與安全潰縮性能,各車款會更加接近。

以上提供參考,有錯請指正,並歡迎理性討論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就早期生產線來說,基...(恕刪)


充分理解,感謝說明!

不管是TNGA或CMF,模組化平台的確已經是大廠趨勢...再過幾年,已經在進行中的車聯網應該又是另一波潮流,台灣車電產業真的要把握好這個機會!
anson0706 wrote:
台灣車電產業真的要把握好這個機會!


我倒覺得台灣這方面產業,真的要小心被邊緣化。

現在趨勢是主機與手機連結,車子是硬體,而內容則由手機與雲端服務提供
Android Auto跟Apple Play都是這樣
且會把車上的硬體資源(如偵測系統)都整合進去。
但就最近看到的幾個廠商上節目的介紹,不知道是有意還是無此功能,都沒有提及關於這部份的支援。

台灣這方面的產業,主要是做有豐富應用的主機本身與週邊硬體。
主動安全部份就我所知,頂多就是作HUD加盲點、車道偏移警示跟視訊應用(如環景)這些零散週邊,無法跟車子完整整合。
(台灣哪家公司有做出ACC系統控制單元的?願聞其詳)

但車廠趨勢是採用直接整合的單一完整元件(如TSS),然後把原本主機上豐富的車上應用(如DVD/導航)都收掉,改由網路與手機提供內容。
(這也是Toyota終止跟Denso合作的主因。P4就會看到了)

如果台廠沒法打入大車廠未來車聯網的供應鍊,這的確會是個隱憂。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我倒覺得台灣這方面...(恕刪)


車聯網與IOT台灣最有機會的是台積電
他們視未來新的產能出路
以前與其廠長聊天時他們這麼認爲~

汽車要看
整車可能邊緣化
零組件與汽車電子台廠有機會~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TSS是很好的整合性產品...

日本加購1.4萬台幣,歐洲加購2.6萬台幣....一點都不貴.....


腦殘的和泰死也不給,我想他心裡可能想搞個

類似跟華碩失敗的智慧行系統,這種完成度不高

整合度不夠的半拼裝品,你有本事打入日本豐田供應鏈

再拿來賣,不然真的是自爽用的殘廢品


明月下的清風 wrote:
我倒覺得台灣這方面...(恕刪)
  • 14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