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

VIOS撞擊測試~

alankith wrote:
一樣都是五星,都是在相同的測試條件下出來的,那測試速度再往上就不會有差異了嗎?

Yaris 撞 Smart ? Yaris 撞 Mini ? 五星撞五星 所以結果應該一樣慘,而不是一其中一台比較慘? 你相信?

原本還一段是Yaris 撞同一款式的Volvo,不知道大大看過沒有,有的話,我想你會記得結果的差異有多少。

如果沒看過,就請直接跳過。

...(恕刪)


影片沒有看過

我的回答是:五星撞五星車重決定一切

換你回答我XC90跟Mudos五星撞五星結果是一樣慘?你相信嗎?

alankith wrote:


所以大大的結論是,「小車一定撞輸大車」。也就是說,建議各位鄉民,不要買Vios、Yaris、Swift、Much等等

之類小車? 因為撞到中大型車,一定比開中大型車撞到危險。 請問是這樣嗎?
...(恕刪)


對...就是這樣
這就是小車的宿命
小車有小車的優點
大車也有大車的優點

拿個不知道撞擊分數的車子來說小車安全性夠
為什麼他只敢挑老Volvo
不敢挑新的Volvo來撞

有個公正單位的碰撞測試不去看
拿個網路上的影片作為圭臬
測試條件相同嗎?
NCAP乾脆收掉算了

Audi Q7只有4星
Mudos 5星
你該不會天真的以為Mudos會把Audi Q7撞成廢鐵吧
alankith wrote:
但一部車室剛性很高的小車,撞上一般的大車的結果應該會是:

1.小車被大車彈開,所以小車內的駕駛吸收較大的G力,因小車由正加速到0 加速,再到逆加速。故G力大於

撞擊後停於原地的大車。

2.因小車剛性較強,故駕駛人會受到的傷害預估會有,因G力造成腦震盪跟頸椎斷裂的危險。但不會有擠壓傷害

(安全帶造成的擠壓傷不計,這個通常不會致死)

3.大車部分,亦有腦震盪及頸椎傷害的危險,因為一樣有G力影響,只是較小於小車。

因車室剛性差於小車,如潰縮到非潰區時,大車駕駛即有可能受到車體變形的擠壓傷。

根據測試,人體可承受幾個mini send 上百甚至上千G的衝擊,但卻禁不起一次的擠壓傷害。

所以,車禍往生的人,大都是因為外傷,而非G力引起的內傷。
...(恕刪)


你要不要看看你自己做了多少的假設在裡面

1.車室剛性很高的小車...怎樣證明?
2.小車被大車彈開...前面有車變成夾心怎辦?
3.但不會有擠壓傷害...why??
4.人體可承受幾個mini send 上百甚至上千G的衝擊.....哪來的測試?每個人都一樣嗎?老人也一樣?
alankith wrote:
根據測試,人體可承受幾個mini send 上百甚至上千G的衝擊,但卻禁不起一次的擠壓傷害。
所以,車禍往生的人,大都是因為外傷,而非G力引起的內傷。

人體的軟組織可以承受很高的G
唯獨腦組織不行
摔一塊豬肉跟豬腦到地上就會了解
即使用剛性非常好的盒子裝
結果也不會差太多

噁...小弟先去吐...
撞擊後會沿著材料傳遞一個沖擊波,如果沒有材料做形變吸收能量,沖擊波會直接傳遞到車室進入人體,這也是為何有可能人體完整,但是卻死在位置上的原因,就如同做的異常堅固的小車固然可以承受撞擊,也有極短的緩衝區讓材料形變吸收能量減少沖擊波進入車室,但是比起緩衝區超長的大型車輛,大車內的人體的傷害還是會小很多,小車駕駛容易得到中醫所說的內傷,就是因為身體內部的臟器受到沖擊波影響,而臟器之間互相撞擊,假設車室都完整,兩邊車主也都活著也沒外傷,不過大車駕駛可能只是像被常人胸口扁兩拳,小車駕駛卻可能像是中了玄冥神掌,需要比較多的時間來康復。

F1的撞擊科技其實跟一般汽車沒兩樣,首先他們也是設計了一個超堅固的強化碳纖駕駛艙,外面的附件全部都是輕量化撞擊後易碎裂的材質,在前方也設計了類似緩衝區的一個塔狀物,可以減少一半的沖擊波進入車手身上,易碎裂的材質會帶走車輛的大量動能,到最後的防護就是用剛性極高的強化碳纖駕駛艙了。
大家覺的,小弟的的小車剛性假設的太誇張了。

那我想請問一下,Smart or Yaris 與大陸的吉利、一汽、奇端、東風 等車車廠的中大型房車高速對撞。

請問大家覺的那一邊的駕駛存活率會高一點?

Smart、Yaris or 陸廠車?

談碰撞時車輛的剛性當然是相對的,沒有很硬的小車,所以也沒有很軟的大車?

還你們一樣認為大陸製的中、大型車會贏?

我的回答是:五星撞五星車重決定一切

Smart 800Kg出頭,Yaris 1000出,所以 Yaris 會撞贏Smart ,就算這是Toyota版,這樣的結論又有幾個人能

接受,再回頭看看三個車廠的比較,更是完全沒說服力。車重決定一切? 這不車輛剛性差異,請問又是什麼?

換你回答我XC90跟Mudos五星撞五星結果是一樣慘?你相信嗎?

不相信,而且小車會很慘,因為 XC90 是LSUV ,不算大型房車,車高就佔了絕對優勢了。

別說小車了,今天換台中、大型房車來跟LSUV 對撞,結果一樣會很慘,你又信不信?

Audi Q7只有4星 Mudos 5星 你該不會天真的以為Mudos會把Audi Q7撞成廢鐵吧

再說一次,別拿SUV來比,它不算房車! ok ? 要比SUV 你乾脆拿F150的小貨卡來比不是更快一點。

管它F150幾星,有那台"房"車能撞贏它的? 都直接從頭上過去了,還撞啥東東? 這樣的舉例,跟車輛的剛性

一點屁關系也沒有。
alankith wrote:
大家覺的,小弟的的小...(恕刪)


或許這篇翻譯的很爛,還是請大家加減看下吧。
G-Force

有提到短時間之G力衝擊,有記錄的為179G,小於1秒時人體能承受的為30G左右,所以推估0.00X秒 上百或上千

G的承受是有可能的。

當然,每人個能承受多少,一定是不相同的。

重點我想不在人體到底能承受多少,而是現實的車禍裏,到底是因為車子剛性較差,造成身體撞擊、車體變型

夾傷、人體飛出車外的死亡率高。還是因為剛性過高,G力過大,造成的死亡比例高?
其實話說回來,小車、中型車、高級車˙˙˙˙˙˙,光內裝用料,其實就有落差了內~
個人是比較喜歡軟質塑料的內裝
畢竟除了質感、押花會比較好之外,在車輛受到撞擊時,較不會因為強大的撞擊力道,而造成塑料受損、造成尖銳狀物出來。
這種小地方,不知道車商在降低成本時,有沒有考慮到呢?

其實中國車的車體安全性,已經大幅度的上升了!但是在這種小地方,會不會有偷料也很難講~
不是說硬質塑料就不好,但是很難保證他的強度、能不會被撞擊力道給破壞、進而造成尖銳狀物產生,而造成乘客的二次傷害!
那有哪些小車,內裝有用到軟質塑料的?!很少吧?!

還有車體的安全性,小車的車體才多大?他能分散的力道有多大?緩衝的部分有多大?
以先天上的劣勢而言,車商只能提升小車的車體剛性、採用較強的抗扭曲材料~
但車速快一點、對方的車輛重一點,結果還是一樣的呀!
只能說開車要小心些,不是嗎?
alankith wrote:
或許這篇翻譯的很爛,...

重點我想不在人體到底能承受多少,而是現實的車禍裏,到底是因為車子剛性較差,造成身體撞擊、車體變型

夾傷、人體飛出車外的死亡率高。還是因為剛性過高,G力過大,造成的死亡比例高?(恕刪)


現實生活裏,根本不會有小車的剛性過高的問題!

所以您還是在用假設的問題來硬答!

現在的汽車設計也不會用剛性過高但無crash zone的設計!

現實生活中,沒有一個有腦袋的廠商會生產這種車!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王昱仁 wrote:
其實話說回來,小車、...

其實中國車的車體安全性,已經大幅度的上升了!但是在這種小地方,會不會有偷料也很難講~
不是說硬質塑料就不好,但是很難保證他的強度、能不會被撞擊力道給破壞、進而造成尖銳狀物產生,而造成乘客的二次傷害!
那有哪些小車,內裝有用到軟質塑料的?!很少吧?!

還有車體的安全性,小車的車體才多大?他能分散的力道有多大?緩衝的部分有多大?
以先天上的劣勢而言,車商只能提升小車的車體剛性、採用較強的抗扭曲材料~
但車速快一點、對方的車輛重一點,結果還是一樣的呀!
只能說開車要小心些,不是嗎?
(恕刪)


您說的沒錯!

其實大家都提剛性強好像很難,其實一點都不難!

結構加厚不就沒事?

難就難在要把剛性與車重作一平衡,要輕又剛性好!

這就需要功力,大家都提到撞擊測試,但汽車在設計時是不可能用撞的結果來修改,一定用電腦模擬,否則那吃的消!

撞擊測試只是最後的驗證而以!

有跑simulation的人都知道,simulation tool功能再強也只是工具,汽車的結構與形狀那麼複雜,受力時的塑性變形要怎麼變,造成只有crash zone沒事,車體為剛體,要知道很多設計上的know how,那個地方變薄,那個地方要加厚,這些都需要經驗!

所以車廠在廣告上都會說,新的XX車款上市,側向抗扭提升XX%,整體剛性增加xx%,而車重無增加,這就表示車廠在這幾年的練功又上了一層樓!

當然新的一代的大小車都在進步,某位仁兄又不要故意拿N年前的舊大車撞現在的小車來混淆視聽,因增加也是有限,不可能無限的增加!

中國的車廠在練功階段,若是要省油就忽略剛性,若要剛性好就猛加厚材料,車重就不好看,但若肯花心思,也會有利害的一天!
心的通透 並非沒有雜念 而是明白取捨
baka wrote:
無聊樓主是3歲小孩嗎...(恕刪)


恩.我知道你不是T牌護衛 你是偽正義魔人
  • 21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21)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