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605304 wrote:
希望Toyota能幫...(恕刪)
台灣針對福祉車型VSCC是有認證標準的。
包含後尾門進出口,高度需滿足1300mm、寬度需750mm以上。
而高度限制通常是目前各品牌廂式車普遍未能滿足的尺寸,所以在福祉車打造廠,往往就不是切底盤,就得切車頂,二擇一的選擇。
而切底盤,需考量該車是前輪驅動還是後傳驅動還是四輪驅動,在後艙廂底盤的結構是完全不一樣的。
相對,以車廠的視角來說,大部分有經驗的車廠開發者,會偏向切車頂來增高,例如目前有在國內到處跑的福斯T6高頂車,用來做福祉車、醫療車等使用。
切底盤,一旦高度不足過度往下,要設變後軸傳動相關,這個不是一星半點的複雜改裝。
基本上,傳動一設變,那影響是整副底盤的原車架構了!
例如許多歐洲福祉車系列的底盤件改裝,CADDY、福特旅玩家、布丁狗等等車系的底盤修改套件。
正歐洲製件與台灣、大陸拷貝件,公差就不是一丁點。
如果發包的金屬生產製造廠沒有標準的檢具、治具下去管制來生產,單純靠人工燒焊,永遠都不會準的,而且每件生產狀態公差都不一。
而切車底是目前台灣多數打造車廠較廣泛的選擇!
因為習慣與法規檢驗相對熟悉。
而切車頂,除了車子還得送ARTC跑測試,須提供切除+安裝SOP向品牌車廠取得該車輛授權書,再據領車廠此車授權書向車審中心VSCC來申請核發這台車變造的合格證,始得以請領車牌上路使用與營業使用(必須是純客車認證車型)。
以車審法規來說,切車頂,須通過三項鋼性檢測。
* 千斤頂試驗
* 對角乘上試驗
* 單輪乘上試驗
切車頂,主要得管制車艙變異控制,剛性不能變差!
還沒被要求得做車輛翻滾測試就得偷笑了!
如果得做成車翻滾測試,這些費用,就不是民間車體打造廠能負擔的,這沒有大車廠,沒有一定的年產量價值,誰要掏老底自己舉手去送頭!!
家裡開銀行也不是給敗家子這樣搞的!

做買空賣空的買賣才是能賺錢!
做產品,說真格,要養活自己都很難!就不要肖想能多賺!車體廠能穩當維運就很厲害了!麥想康想縫!
真的發願做產品的,要有這樣的基礎認知!
真的以財務資本去看,許多廠都應該得收掉、轉作車輛貿易買賣就好!
景氣不好隨時能跑!開工廠,嘿嘿!

(但台灣不具備貿易稅務優勢!貿易現在也是死的死逃的逃!)
造車,用嘴的容易!現實就很複雜!沒咖稱,真的穩湯玩!
別說一般車體改裝廠,即使是國產車廠,認真說,我覺得都該收攤好幾家,沒有營運的價值!
台灣也不具備這樣的市場量體架構需要投入數十億營運自製走下去!
除非在國際貿易有所突破、稅制、運費等整體環境有所改善!
例如巴士車體打造,北中南這麼多家,現在觀光旅遊又一個慘!
走大巴車體業,業務導入公司量體怎麼可能市場需求會增高,能守住不掉都要阿蜜陀佛!
年度需求量減少才是正常!
電巴綠能產業,要投的,自己眼睛得放亮點!
台中電巴每年跟政府請補助上千萬,還是倒了好幾家!
該不該做!能不能做!
這許多涉及很廣,有時資本在玩的,志不在此!
要摸得透底,才不會被圈跳坑!
一般乘用車市場也是!
台灣的年生育率就嚴重衰退,現在一年死亡2X萬人、生育10~13萬人。
人口逐年遞減,車輛銷售市場怎麼成長!!(台灣年均新車銷售量約40~42萬輛)
轉換全球車市看,也回不去2000~2006年高峰,單一福斯集團或豐田集團雙雙一年都能賣超過千萬輛的全新車年代!
現在新車龍頭一年有500~800就很厲害!
以往日產、本田一年全集團有400~700萬輛,現在200~300萬輛守得住就偷笑了!
許多品牌認真看,我覺得應該早晚都要被市場太除都不意外!
因為全球景氣就不優!
美國市場佔了全球35~40%敗家美帝日子過很爽第一名!
現在要多糟有多糟!怎麼會好!

台灣就這麼丁點市場肉沫!
單月單一車款新車沒破千,都是設廠做辛酸的!
低於千台的根本養不起一條國產新車產線!
現在許多都是一條線混產2~3個車型,成本就拉高!
產線光在那邊上下料換線就飽了!!

今年沒搞好,整年度看能否守住新車交易量36~38萬輛!(會不會更糟,等年底統計就知道了!)
其中國產數量又僅佔40%多不過半,國產與進口早些年就已經死亡交叉!
國產車越賣越貴,市場也自然越賣越少!
一般乘用車台灣市場量衰退,也是台灣伴隨少子+老齡化必然的走向!
窮人 wrote:
您說的完全正確!台灣...(恕刪)
豐田和泰車,不少車型是因為沒有客車認證,是不得用於變造福祉車等營業車變更的!
例如Hiace就只有貨車,這台車在好,都沒有用!就無法用於打造福祉車!
客人只能去買價格更高的GRANVIA、入手門檻就相對拉高!
例如TownAce VAN,和泰車僅為五人座申辦客貨認證車,並未申辦客車認證!
湯A就完全無法運用於車體變造來向VSCC申請福祉車、露營車等打造。
而貨車版本只可以用於申辦露營車變更,但須將駕駛前艙設全封閉板隔離!
跟和泰Hiace貨車變造申請露營車變更是一樣的。
Hiace海獅車格夠大,一頭牛入港完一次稅被政府剝一層皮也就算了! 變造露營車加徵+30%(含營業稅、貨物稅)!
湯A就沒這個價值,哪家傻白填去搞百萬湯A給政府抽30萬以上剝兩層稅玩一台鏘鏘的麵包車轉申請合格露營車啦!
公部門都當開露營車都是躺平人生日子過得比開勞斯萊斯還要爽!
本因咽廢食與實際市場脫軌中.........!
湯A去申請特種露營車合格證!就賣鬧阿!

但是否申請客車認證,就看和泰乘用車單位是否看得上福祉車等地市場價值!
現階段湯A單月賣1500 / J-Space單月1400~
湯A最近2個月還倒吃甘蔗,大概就沒有KPI壓力,會幫湯A請客車的力道又更低!

除此之外,就沒VAN能選!
本田、鈴木、日產、速霸陸等等,一台VAN都沒有!
只能找中華車。

中華廂車都有申辦貨車、客貨車、純客車認證,所以產業應用範圍廣,自然也就會是車體打造廠的主要選擇!
福特、福斯的VAN有,但空車成本高、後端養護成本高!
自然不會是中華廂車客層能切得過去的! 有經濟能力的客人相對較少!
豐田長源要單靠較高單價的Granvia拚,市佔有比福斯T系多就是贏!
要更大量,除非新車價格能抑制!
南陽現代僅靠單一款Staria在這市場走,也是同樣問題!
Staria車又更小,只比得利卡寬些,後艙深度甚至可能都很拚!
Staria要跟福特旅行家、福斯將來要上市的T7拚,還真的差異不是一星點!
唯一被市場看上,就是Staria比較高顏值!
但VAN主力要實用價值擺第一。

市場就真的沒啥車可選!
有啦!
小一號的糖果、旅玩家、布丁狗!
糖果、旅玩家時不時沒車,影響不了市場!
現在要看從福特六和跳槽到寶獅的蘇嘉明總監,能否在VAN這塊壓低售價、擴展售服保修,大力突圍一舉幹掉老東家福特!
那福斯更沒啥年度車輛數就一旁去玩沙了! 更沒啥好提的了!

ChangA0325 wrote:
最近看了一個youtuber...(恕刪)
因為產能不足!
全球景氣差,國際車廠都在縮編支出!
這個時間點要車廠擴線設廠難度很高!
所以才找來台灣代工幫生產這台車型調整來供應市場!
但一台車零組件是相當多的!
過往安排在國瑞觀音廠上線的,都是同一具引擎、變速箱的車。
產線調度換車型混合生產較方便!
要導入一台完全無法與湯A、YC、Vios等混合生產,須獨力產線的車。
所以零物料導入、廠區動線規劃、物料料架、上線組裝設備等等,都要規劃的很詳盡!
並穩定的走這條產線與月生產數!
生產後從台61拉到台北港,要在北岸還是新的南碼頭上下船,目前和泰主要的港口整車都在台北港北區。
如果要挪到南區,運車船不太可能靠北區又開到南區兩頭運!
如果在南區做,有沒有對應的設備、廠區、工班人力可以調度使用!
台北港和泰車如果沒有人員與場地,得跟東立調度,就得另外協調!
所以整個從觀音廠生產上線、下線到物運的離港安排,都要相當完善詳盡!
內文搜尋
X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