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3

Corolla Altis 台灣版 大陸版 簡單比較

bowofgod wrote:
恩...
不好意思...
您第一篇文章是說除了氣囊外的結構,
"美國1992年規定每台車都要有雙氣囊,那麼美系國產車,也就是15年前的台灣福特有幾顆氣囊呢0顆"
這似乎不是討論範圍。

"美國之前法規就規定車身保桿要有內鐵,那我舉個例子之前炒的火熱的,台規的WISH請問有內鐵嗎?"
日規wish有內鐵嗎?

"喜美五代也就是K6美規手排款式,請問那顆變速箱,台規有嗎?"
"RX8在日本美國幾匹?台灣閹割版幾匹呢?連變速系統都不同"
這是我沒有理解清楚您對結構的定義,我以為結構不包括引擎和變速箱,先和您道歉。

"最新的例子:請問台灣最新大改版阿提斯跟美日歐規除了氣囊數外,還有哪裡不同呢?ANS:底盤與引擎"
恩...引擎不同大家都知道,底盤到底哪裡不同?這我真的不懂,還請您指教。

謝謝 .....(恕刪)


氣囊的部份超出討論範圍在此致歉

我之前的前提是認為台規跟歐美日規的車都一樣是自欺欺人,所以舉出台美內鐵的部份就不一樣
另外再多謝您補充日規跟美規之間的其實也是不一樣的,多謝您幫我強調我的論點

復次 依內鐵的例子,請問那我就是不是回答了以上諸位的問題了



至於您提到關於結構的例子,如果您認為所謂結構就只是很空的一個車架〈其實也是不一樣〉,鄙以為並不適當
我隨便舉一個例子:天窗。天窗的設計加重車身重量,在配重上也有影響,在過彎時的車輛循跡性會比無天窗版
來的難以控制,就連碰撞車禍時形變的量與程度都不同,請問這算的上您結構的定義嗎?
如果能影響車身形變的東西你都不算上結構,那什麼國外標配ABS還有整個懸吊系統就也別提了



bowofgod wrote:
引擎不同大家都知道,底盤到底哪裡不同?這我真的不懂,還請您指教。


套句您對引擎認知的邏輯,那麼底盤不同大家都知道,但你又偏問我到底哪裡不同?
我想若要細細仔細解釋自然是沒問題,
能否請你弄來9與10代的底盤,我勉強耽誤自己休息時間且不跟您收費,好好為您上一堂底盤與懸吊的基礎知識
還請您做好準備後跟我約時間,我會把家裡車庫空出來


KaoSC wrote:
2. 美國並沒有Wish,所以美國的規定對她也不適用。


這點是我疏忽抱歉。不過美國輛輛民用車都要有內鐵,這點台版跟日版很多就不一樣了,
復次 我也足夠證明我的論點
金鞍美少年 去躍青驄馬 牽系玉樓人 繡被春寒夜
STAR-YGG wrote:
美國之前法規就規定車身保桿要有內鐵,那我舉個例子之前炒的火熱的,台規的WISH請問有內鐵嗎?


看起來這位仁兄沒有意願好好討論,那沒關係,我就針對有問題的部分再繼續回答。

在美國的安全法規從來沒有內鐵這個東西,他們的要求是在時速2.5mile/h以內保險桿不得有任何損傷,所以車廠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在保險桿裡面用內鐵來緩衝,來符合這項法規。但因為這項法規只有美國有,歐洲、日本都沒有,所以很多歐規、日規的車型裡面是沒有所謂保桿內鐵這樣東西的。WISH在美國沒有上市,甚至在之前LEXUS導入的日規車型當中,有的也沒有內鐵,但LEXUS我忘記是那一年的車型了。

STAR-YGG wrote:
喜美五代也就是K6美規手排款式,請問那顆變速箱,台規有嗎?

這個問題我就不是很了解了,有無手排跟是哪個國家做的有什麼關係?台灣對手排接受度偏低,車廠不導入手排本來就是很正常的行銷策略,不懂!

STAR-YGG wrote:
RX8在日本美國幾匹?台灣閹割版幾匹呢?連變速系統都不同


台灣目前安全法規是走歐規路線,所以台灣導入的進口車大部分都以歐規為主,查了一下德國MAZDA的網站,發現德國的RX8跟台灣的RX8馬力是一樣的,不過我德文看不懂,不確定這樣的資料是否正確可能要麻煩star大大協助一下。

STAR-YGG wrote:
過去玩車時把車台全部拆光點焊,完全的土炮改法,憑藉的就是另外一台在國外販售的版本拆開對照
一個一個地方看哪裡有缺補焊,請問焊點是不是算結構之一?
妳車頂起來就連防傾桿粗細都不同
前面有網友提到鋼板材質的問題,你若不相信你的眼睛,
你用手去敲敲看,你材質結構都一樣,敲出來的聲音為何不同?只因為它的完稅證明在國外嗎


看來star大大是個玩車高手,那也請你告訴我們一下台規跟歐規的銲點數差多少?之前不是有人開個討論串檢討過台灣組裝車的銲點數,我想star大大應該可以提出"建設性"的意見讓大家參考一下,不然大家也只能憑藉著你"認為"我"認為"吵來吵去。還有更厲害的,光用手敲就可以感受到鋼板材質不一樣,難怪我一堆機械系的同學都沒人去當結構工程師,原來現在用手就可以感受了!!

還請star大大指教我這個汽車白痴!感激不盡!
bowofgod wrote:
對您說的很有興趣,請...(恕刪)


你有興趣別人就要免費提供資料?
你如果願意出錢
我就買兩台車去ARTC撞給你看
如果進口版和國產都一樣
為何和泰/國瑞遲遲不願意送測?
中國製的為了取信消費者品質沒有縮水
人家都敢送兩台會去日本原廠撞給消費者看
和泰敢嗎?
不過也不需要啦
不用撞都銷售冠軍了,反正會去買的人也不會在意這些
以台灣人挺和泰的情形,用再舊的設計,偷再多料
只要不會顧路,台灣人還是會認為和泰/國瑞車子最好,繼續捧場熱銷


ThomasLin wrote:
在美國的安全法規從來沒有內鐵這個東西,他們的要求是在時速2.5mile/h以內保險桿不得有任何損傷,所以車廠最常使用的方式就是在保險桿裡面用內鐵來緩衝,來符合這項法規。但因為這項法規只有美國,歐洲、日本都沒有所謂保桿內鐵這樣東西的...(恕刪)


既然這位仁兄根本不是誠心求教,連好好問問題都不願意,不過我還是願意擔誤自己時間好好做個解釋
何以我說湯瑪斯兄根本就連問個問題都不會?我75樓說的是
star_ygg wrote:
居然有人說日規、歐規、美規跟台規的車除了明顯的氣球之外
結構什麼的全部都一樣
那些買原裝日系、美系車的人不就像白痴
...(恕刪)


請問內鐵是氣球嗎?不是嘛
那內鐵算不算上結構?
結果你上方紅字自己都告訴我們大家答案了,事實上就是台規跟歐美日規的車身結構不同,呵!甚至妳也幫我補充
了美規跟歐日規也不一樣,那還真是感謝您呢
話又說回來了,你自己也承認了台規跟歐美日規車身結構不同,應該說你本來就知道除了氣球之外就有其他不同,那請問妳82樓發問的用意在哪?明知故問嗎?還是又想藉福特做文章?
ThomasLin wrote:
那就麻煩你協助大家解答一下,到底台灣做的跟美國、日本、歐洲做的差在哪裡?

真的要比較也不難,FORD就有歐製的FOCUS跟台製的FOCUS可以比較,是不是先請您幫大家分析一下這兩台一樣廠牌、不同生產地的差異在哪裡?免得大家一直都在"自欺欺人"。 解...(恕刪)


對照上面兩段紅字,是不是感覺有點自打嘴巴呢?
ThomasLin wrote:
車廠不導入手排本來就是很正常的行銷策略


我對於台灣的行銷策略沒意見啊。我只是單純回答除了氣囊外,台規跟歐規美規日規的車子有許多地方都不同


ThomasLin wrote:
台灣目前安全法規是走歐規路線,所以台灣導入的進口車大部分都以歐規為主,查了一下德國MAZDA的網站,發現德國的RX8跟台灣的RX8馬力是一樣的,不過我德文看不懂,不確定這樣的資料是否正確可能要麻煩star大大協助一下。


還多謝您的資料啊,你自己說台灣的進口車大部分以歐規為主,那我請問日規的車例如RX8跟歐規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要是歐日規完全一樣,那還分個歐規、日規出來幹嘛?
既然不一樣,那是不是台規跟日規的車就不一樣了?既是如此,那我原本的前提有說錯嗎
話又說回來,閣下沒事吧,最近生活壓力是不是很大?我實在不知你搞一個你自己都看不懂的資料出來要幹嘛?


ThomasLin wrote:
看來star大大是個玩車高手,那也請你告訴我們一下台規跟歐規的銲點數差多少

高手不敢當,不過你想知道我就要告訴你?不好意思,請問您哪位啊?
又另
那倒是請教您,會有哪個技師在幫客戶改車時,會把拆下來的車身,有那個閒工夫全台車一個一個數焊點?
講坦白點你用眼睛看就會發現國產跟進口的差異,就連鈑件間的縫都不一
不過鑒於網路嘴砲的風氣越來越盛,我也不能要您相信全台成千上萬拆過車身的技師或車主的眼睛,
麻煩您去弄兩台隨便一個牌子但有國產跟歐洲原裝的車子
我勉為其難耽誤自己時間陪您一個一個數,若您沒有耐心,沒關係待您車子弄來後,我拆完拍給您看


ThomasLin wrote:
光用手敲就可以感受到鋼板材質不一樣,難怪我一堆機械系的同學都沒人去當結構工程師,原來現在用手就可以感受了!!


那就麻煩閣下還有若是閣下有結構工程師的朋友,請他們告訴我們既然材質、結構都一樣的車身或鈑件
為什麼拆開後,用眼睛看不一樣,用手摸不一樣,用手去敲那聲音不一樣,去按壓後那彈性不一樣,
用力去頂鈑件,待它回彈的車身曲度也不一樣
請你或他們告訴我,為什麼一模一樣的東西,不論是材質還是組裝的要求都一樣,居然會有以上的變化?
該不會過個鹽水濕氣大車身材質就變質了吧?拜託妳幫我們釋疑
金鞍美少年 去躍青驄馬 牽系玉樓人 繡被春寒夜
這個主題和內文整理明確應該沒有爭議,怎麼會延伸這麼多口水啊...

好吧~要喇我也要口水一下,看到電視廣告了all new corolla altis

可是引擎和變速箱還是舊的,劣!劣!劣!可以去投訴蘋果嗎?
就投訴他廣告不實,根本沒有"all new"這回事
別吵了~
別浪費時間吵這台 ALTIS 澳鐵's ( 英文的念法 )!
有啥好吵的~ 人家名稱就已經跟你講了
比起FORTIS 廢鐵's( 英文的念法 )! 好多了,至少還有功用

擺明了車商沒帶種,不敢用新品,怕出問題影響銷路
更訂出了「潘阿價格」 當作自己是進口車了
另外~ 車商也沒那麼笨,可能已經再玩新引擎了,銷路不好再推出
以後再來個10.5代
Tzu-Ching wrote:
這個主題和內文整理明...(恕刪)


好吧~要喇我也要口水一下,看到電視廣告了all new corolla altis

車商廣告可以能漏了一句
all new corolla altis frame 比較貼切些
之前很流行講所謂的脈絡,所以我把你的前言、後語對照一下,結果當我照您的脈絡回答問題的時候,卻變成我不懂問題了。
STAR-YGG wrote:
居然有人說日規、歐規、美規跟台規的車除了明顯的氣球之外

結構什麼的全部都一樣

那些買原裝日系、美系車的人不就像白痴
\
這不叫外國的月亮比較圓

這叫自欺欺人 ...(恕刪)


我想上面您指的是台灣所生產的車跟"其他任何國家"的規格都不一樣吧?因為台灣既沒有美規、歐規、日規,所以簡單來說,您是不大滿意台灣所生產的規格,我這樣的解讀是否正確呢?

若兩位認為國產車原來跟進口車也就是那些日規、歐規哦對了還有美規都一樣的話

那兩位可是在說台灣自光復以來那些買進口車尤其是日系進口車的人都是笨蛋囉?

不過我也不應該仗著資訊的優勢取笑兩位,這樣有點不厚道


這個時候為了不要讓您太辛苦,讓您的"資訊優勢"嘲笑我們,所以我舉了台灣"多"採用歐規的例子,並指出WISH之所以沒有內鐵的原因是WISH並沒有在美國上市,而台灣WISH是採用日規,所以設計上是沒有所謂的美規保桿,難道這樣就足以代表"台規"跟"日規"是有差異的嗎?

STAR-YGG wrote:
話又說回來了,你自己也承認了台規跟歐美日規車身結構不同,應該說你本來就知道除了氣球之外就有其他不同,那請問妳82樓發問的用意在哪?明知故問嗎?還是又想藉福特做文章?


所以我說的是台灣多採用歐規,不是嗎?尤其是FORD所導入的的車型都是歐洲開發中心所開發的,所以是走歐規,然後我請您協助告知大家到底同樣是採用歐規的國產FOCUS跟進口FOCUS的差異點,就變成我承認是不一樣的,我從頭到尾沒有說FOCUS不一樣啊,就我的認知,FOCUS除了氣囊數以外,沒有差異啊,這也是FOCUS底盤在台灣還被大家欣賞的原因不是嗎?

RX8在日本美國幾匹?台灣閹割版幾匹呢?連變速系統都不同


STAR-YGG wrote:
多謝您的資料啊,你自己說台灣的進口車大部分以歐規為主,那我請問日規的車例如RX8跟歐規一樣嗎?
當然不一樣。要是歐日規完全一樣,那還分個歐規、日規出來幹嘛?
既然不一樣,那是不是台規跟日規的車就不一樣了?既是如此,那我原本的前提有說錯嗎
話又說回來,閣下沒事吧,最近生活壓力是不是很大?我實在不知你搞一個你自己都看不懂的資料出來要幹嘛?


上面這兩段都是您自己提出的,所以我提出台灣所導入的RX8是走歐規,而不是您所認知的美、日規,那如果台灣導入的是歐規車型,何須講台灣閹割幾匹呢?就是照著車廠設計走的啊,那導入的是歐規車型的話,何來台規呢?
STAR-YGG wrote:
那倒是請教您,會有哪個技師在幫客戶改車時,會把拆下來的車身,有那個閒工夫全台車一個一個數焊點?
講坦白點你用眼睛看就會發現國產跟進口的差異,就連鈑件間的縫都不一
不過鑒於網路嘴砲的風氣越來越盛,我也不能要您相信全台成千上萬拆過車身的技師或車主的眼睛,
麻煩您去弄兩台隨便一個牌子但有國產跟歐洲原裝的車子
我勉為其難耽誤自己時間陪您一個一個數,若您沒有耐心,沒關係待您車子弄來後,我拆完拍給您看


果然是高手中高手,成千上萬的技師們您都有接觸,小弟在這裡甘拜下風,只是如果用聽說,就可以確定,那據我所認識車廠的工程師們所告知我的,有台灣的有日本的,他們都跟我說台灣跟日本的車型是沒有差異的,您相信嗎?,而且我還親眼到日本、台灣的組裝線實際參予過,但這樣的講法會讓您覺得有說服力嗎?
STAR-YGG wrote:
那就麻煩閣下還有若是閣下有結構工程師的朋友,請他們告訴我們既然材質、結構都一樣的車身或鈑件
為什麼拆開後,用眼睛看不一樣,用手摸不一樣,用手去敲那聲音不一樣,去按壓後那彈性不一樣,
用力去頂鈑件,待它回彈的車身曲度也不一樣
請你或他們告訴我,為什麼一模一樣的東西,不論是材質還是組裝的要求都一樣,居然會有以上的變化?
該不會過個鹽水濕氣大車身材質就變質了吧?拜託妳幫我們釋疑


一輛車的鈑件在幾個地方是有差異的,車頂、車門、引擎蓋雖然都是鈑件,但像車頂是屬於車體結構的一部份,所以國內不是每間車廠的的沖壓機都做得出來,所以很多車的車頂都是進口件,但像葉子板的要求就沒有車頂來得高,所以有可能你去壓兩台車不同的地方就會有不同的感受。再來不同時間、不同世代所生產的車材料就有可能不一樣,如果你去比較以前、現在生產的車,比較基準不一樣,有可能就會有差異。據例來說,因為高張力鋼板的成本差異,以前的車輛使用高張力鋼板的面積就少一點,但新型的車面積就會多一點,而使用高張力鋼板,重量減輕,彈性變大,但強度卻較強,可是當你去壓的時候,你會覺得怎麼薄薄一片,但不代表這片鋼板的強度是較差的。尤其是車門的部分,高張力鋼板的使用主要是不要讓異物穿透,造成車內乘客傷害,而不是單純的去抵擋撞擊而已。

這個討論區成立以來,我一直就在這裡,而這個討論區有一點很重要的,就是"有圖有真相",藉由自己的實際使用經驗或是實質的數據讓網友能夠更了解一個產品的好壞在哪裡,但隨著討論區的壯大,這裡卻有越來越多的網友用聽說、好像、我朋友這種很抽象的形容在做討論,跟其他的汽車討論區越來越像,我想這是大家所不願意見到的。

今天這個討論串,如果有那一位網友能夠實際提出同一台車在台灣跟日本、美國、歐洲實際生產的車子差異在哪裡的時候,我想大家會很感謝,但卻只感受到一昧的批評,對實際一點幫助也沒有,如果今天是講台灣的ATLIS用上了舊引擎、舊變速箱,然後國外是用上什麼樣的東西,對於有考慮這台車的人,絕對有很大的幫助,但卻有人一直要延伸出去,但又拿不出任何的證據,我就不懂這樣的討論,到底意義在哪裡?難道只是為了攻擊而攻擊?為了反對而反對?

我想為了避免造成版主及其他網友的困擾,我針對這個討論串的回應就到此。
ThomasLin wrote:
之前很流行講所謂的脈...(恕刪)


ThomasLin兄且慢~

我覺得您有可能可以解答小弟某些想知道已久的疑問

我現在開的是05年的日產X-T 200X,眾所皆知YL一開始就對這款車進行了大幅度的變更(我所確定的只有車頭.內裝的變化)

我想知道的是,是否因此有動到底盤強度的部分?在當初剛牽車時就發現較高速過彎時側頃很明顯,後來加裝原廠引擎室拉桿後就大幅改善,因此可以肯定不是懸吊而是車頭結構的問題,日本原廠車是否也是這樣?


雖然說直到目前為止都開得蠻快樂的(沒啥異音/小毛病,而且是天窗跟避震器都改良過的版本,D檔抖動倒是有一點...),可是還是想知道原始結構感覺怎麼這麼軟?_?
ThomasLin

文章編號: 267449
文章日期: 2004-09-14 11:45
文章積分: 112
文章人氣: 75,162
個人積分: 640
在線上!
▼ »1相信各位mobile01的大大們在上星期都有聽說TOYOTA WISH發表的訊息,這台車小弟也有榮幸參予到新車開發的一些過程。而其中WISH一項重要的配備就是衛星導航。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30&t=39995
  • 13
內文搜尋
X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3)
Mobile01提醒您
您目前瀏覽的是行動版網頁
是否切換到電腦版網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