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三義工作第一次這麼興奮,
應該只有員工有這種福利
可以試開目前還未上市全台唯二的NISSAN LEAF!
車子不大,表現卻比我想像中的好!
以下先分享讓我比較感興趣的部份
最讓人關注的當然還是車子性能及駕馭表現,
會不會因為動力由電池提供,車子的瞬間加速表現會不如一般汽油車。

↑↑實測證明,NISSAN LEAF 0-100只花七秒,且有確實的貼背感!
因為電池裝在車身中央的底盤部分,電池重量又達車重1/3,
幫助車身有更好的穩定度,轉彎的時候感覺特別明顯,
NISSAN LEAF車輪的循跡性很棒,感覺不太出來前輪驅動車容易發生的推頭現象。

↑↑車子的操控方面,可能因為電池設計放置在車身中央,使得NISSAN LEAF的轉向變得精準穩定。(電池重量約佔車重的三分之一)
因為新鮮,大家在加速車道來來回回試了好幾趟。
NISSAN LEAF加速時少了傳統引擎的聲音。


↑↑NISSAN LEAF和汽油車加速時最大的不同就是少了引擎聲。
NISSAN LEAF十足的科技味也是讓我抱持高度好奇心的部份
特別是內裝部分,車內感受和一般轎車有些小小不同,
除了少了引擎噪音之外,
排檔桿和手煞車,和雙層式儀表都是新的設計。

↑↑NISSAN LEAF車內的操作介面和一般汽油車款沒有太多差別。

↑↑儀錶板開始有科技片裡才會出現的畫面,像是會飛行的汽車儀表板,左邊是電池溫度,右邊是可使用里程,中間的螢幕是提供旅程電腦功能和駕駛模式顯示。

↑↑這顆不是滑鼠,而是NISSAN LEAF的排檔桿,握感十分獨特,目前市面上少數高級車款已經有此設計。
另一部分是經濟效益面
EV車在保養上,講師說日產建議每3個月1次,但是沒有引擎油及變速箱油,所以應該會比較便宜,另外可扣除每年的燃料稅和一週漲一次的油費開銷,
電力耗能的花費也僅是汽油車油費的五分之一
長年累積下來或許能夠與汽油車開支打平甚至更省XD
如果屆時EV車上市政府能比照國外補助的話,
相信在購車選擇上大家又多了一項實惠的選擇!

↑↑在NISSAN LEAF的車尾是看不見排氣管的,改吃電力應該可以省去不少開銷。
以下就來簡單開箱,看看NISSAN LEAF這台大家還很陌生的車
NISSAN LEAF是純電動EV車,並不是油電混合的HEV車,全車有”99%”可再回收!
一切先從上課簡報開始

↑↑汽車產業從內燃機走向純電動車,跨了一大步。

↑↑現代科技日新月異,EV車完全使用電池做為帶動車輛的動力來源。
NISSAN LEAF用的電池是層疊式鋰電池,安裝位置在前座到後座位置下方,可增加車子的穩定性。
層疊式鋰電池最大功率:107hp(80kw),28.6kgm
續航里程:160km以上、最高時速:140km以上
充電時間:一般220V約8小時 / 快速充電480v約30分鐘
電池壽命:電池蓄電能力逐漸衰減程度會隨著外在溫度、駕駛情況及行為而有所差異。
上市時間和價錢在教育訓練中並沒有提到,這部分可能還要等更進一步的消息。
實車部分
NISSAN LEAF整體外觀有點像是概念車的雛型。
從車頭到前擋風玻璃大略是同一個角度,
可有效降低行進中的空氣造成的阻力。
NISSAN LEAF車頭另外一個重點,
就是車子的命脈充電座。

↑↑從前保桿到前檔玻璃幾乎是同角度的設計。

↑↑NISSAN LEAF上的NISSAN都會用鍍鉻藍色,意思是NISSAN LEAF電動車是地球的藍色公民,不會替地球製造汙染。

↑↑充電座內左邊是快充插孔(強心劑),右邊是正常充電插孔(葡萄糖)。


↑↑隨車的充電設備,在行駛途中臨時需要充電時能夠救急。

↑↑NISSAN LEAF前驅的馬達0.1秒就有90%的扭力,開起來有3.5升引擎的貼背感!不過馬達看不到,這個是變流器,馬達在變流器下面!

↑↑尾翼上頭的太陽能板。

↑↑2011紐約車展票選十大風雲車,第一名就是NISSAN LEAF,第二名是BMW 5系列,第三名是Audi A8。
最後要補充一下,講師有提到比較適合NISSAN LEAF的消費者。
第一,是每天駕駛里程低於一百公里的車主來說,NISSAN LEAF會比較適合這樣的用車習慣。
第二,幾乎會每天開車的上下班通勤族,最少2~3天會使用一次,因為如果把NISSAN LEAF閒置太多天而不去駕駛,電力有可能就此流失。
第三,有獨立專屬的車庫,才方便安裝充電設備(也避免因為治安問題被敲車窗XD)。
NISSAN LEAF這樣接觸下來,我個人對他抱持高度好奇心,
沒有排氣管、零排放的EV車,會是目前各車廠日後造車的方向
再過不久店頭上市,不知到板上會不會有01首發的EV車開箱!
就算沒考慮買車,有機會也推薦大家可以去試乘看看,
應該有別於一般汽油車,會有煥然一新的感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