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等待BB車的時間裡,只要好不容易在路上看到BB,就會在安全的前提下,儘量靠近欣賞BB。我覺得BB的後車燈亮度有些不夠,幾次的觀察發現,後車燈發亮的面積就不大,而發亮區的燈罩上又有反光條,影響夜間的辨識度,白天有時可能會以為是反光條的反光,不曉得搭嘉是否也有這樣的感覺。
另外,最近看到幾篇討論保桿內鐵,那款V..s真的好可憐,今天又看到一台Livina後保被F..d-T.....a撞貓,後頭的H...a-C...c車頭更貓,而F的頭尾卻沒什麼大事。
http://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260&t=2168195&last=28090176
到底是所謂的"可潰縮區"以保護車室(是這樣說嗎),還是需加內鐵確實保護車體呢。
eclair_lave wrote:
BB.tidda.LIVINA都有預留後內鐵孔位,可以請外面得幫忙訂美規後內鐵組來裝
本次購車過程中,也是有爬文閱覽相關資訊,畢竟"20年沒買車了",在得知現在有些車型沒有保桿內鐵,心中就產生了疑問。因為,第一台車新尖兵,當時就有所謂"美規保險桿",記憶中那時DM還有特別畫出分解圖
-保桿>保麗龍>防撞鋼樑,現在開的CE好像也是。
我也有一次實撞的經驗,在當時麥帥公路往基隆路高架下橋等紅燈,我D檔腳踩煞車,正享受愛人送入口中的美食,突然,碰的一聲,原來,我不知覺就鬆了煞車而滑下去,A到了距離約1公尺的前車(現代...1.6),我沒事,前車後保裂了約40公分,去原廠要整支換,1萬1,好奇的是,它也是"美規"的,不過,拆下發現它是保桿>防撞鋼樑>保麗龍。
甚麼時候這支鋼樑變成潰縮區、減輕行人被撞擊力、成本考量...或根本變成業代配件工單項目,還是有其他更正確的說法,這次購車也才知道包括BB在內,好些車都沒有這支,我也忘了不知被業代說了甚麼,在我的配件內也就沒有要加裝這支了,但是,最近又看到了這支的相關訊息,我是要請業代再加裝,還是像大大說的請外面得幫忙訂美規後內鐵組來裝,尤其,您說都有預留孔位,那不就擺明偷料了。
harber888 wrote:
本次購車過程中,也是...(恕刪)
你可以說它是偷料,因為美規的有(強制前後都要要內鐵以保護低速時對車體的輕微碰撞防護)
不過日規本身也是沒有後內鐵(其他幾個日系品牌的也一樣)
這原因有好幾個,少內鐵就少成本這點是無庸置疑的(至少以user的觀點),但背後更多的原因則是一般user不見得知道的
像是日本法規有針對低燃油消耗得產品提供稅率減免(因此有重量稅),為了能讓本來就設計偏窄的日本道路上會車.轉彎方便,有針對車寬訂定不同得尺寸稅率(也就是日系車會出現不少窄體車的原因),還有小型K型車,及小引擎+TB設定流行,與一票1.5L 5+2人座風行得理由
所以日本以外得國家在使用這些日本設計的車時當然就會有很多不知所以然的疑問,因為這些車本來就是為了日本國內的法規.稅率等去應對的設計啊

eclair_lave wrote:
像是日本法規有針對低燃油消耗得產品提供稅率減免(因此有重量稅),為了能讓本來就設計偏窄的日本道路上會車.轉彎方便,有針對車寬訂定不同得尺寸稅率(也就是日系車會出現不少窄體車的原因),還有小型K型車,及小引擎+TB設定流行,與一票1.5L 5+2人座風行得理由
喔〜長知識揑,謝謝。

lucino wrote:
美規保險桿則是美國人覺得低速碰撞還要花錢修車很麻煩,才會規定說保險桿一定要Xmph以下不變形,所以很多車廠乾脆就放內鐵進去,這樣容易保持保險桿的樣子
原來如此,知道了,謝謝。

eclair_lave wrote:
內鐵對於中高速撞擊幫不上忙這點是事實沒錯,跟次結構的豐富性有關,因為內鐵不可能憑空建在軟綿綿的車體上,這樣撞下去一樣是車體縮沒意義,所以內鐵多半是要靠在比較硬得部分,像是大樑延伸體或是強化鈑件面上
另外二個觀點
一是碰到人,有內鐵彈較遠,無內鐵彈較近。

二是碰到物,有內鐵會凸到大樑或車體,無內鐵則有可潰縮緩衝區。

以上,不知道可不可以這樣想。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