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切都是自己不小心,倒車撞上商家立的招牌架。
商家的招牌架一點損傷都沒有,TIIDA的屁股卻整個開花....
後保桿內居然空無一物,不是應該都要有內鐵嗎?
後保桿破裂懸在車體上、後行李箱成倒V型、左右後葉子板也稍微變型,慶幸後尾燈沒掉下來。
就這樣開去保修廠...
保修廠的師傅解釋,由於設計為潰縮式車體,所以數款國產車也是這樣的配置;
這個〝新科技〞的設計對小弟而言真是開了眼界。
小弟想表達的是
1.如果這對消費者而言是好的設計為何只有數款便宜的國產車是這樣設計?
2.車廠是否為了節省成本,偷掉大部分消費者購車時會忽略到或看不到的部分?
3.只有塑膠片的後保桿,只要任一小碰撞肯定會傷到後行李箱,而這部分又是無法鈑回原狀(因是雙層),只要遇上碰撞必定需要整片更換,車廠和樂不為?
4.相關單位是否有在車廠推出新車型時做碰撞測試,還是只要不死人,修理是消費者的事,配合車廠蒙混過關?
小弟並非在汽車相關週邊工作,單就一個消費者的感想發文,
這兩年經濟不景氣,但如果為了撐過經濟寒冬而偷掉能保障消費者身家財產的安全配置,
這樣的惡性循環,也難怪嚴董要上媒體喊車難賣了...
小弟是開歐洲車,在年節時雨中的蘇花打滑而送修,這兩天借開姐姐的車。
TIIDA是真的好開,省油又輕盈;但如有朋友需要購車建議,TIIDA我會請他三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