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輪胎的品質 , 還有是否節能胎 , 或是跑車胎 , 對於油耗會有影響
輪胎的胎壓 , 依據駕駛車門柱上的胎壓建議值,再多加兩三的 PSI , 應該還撐的住, 對於行駛性能與油耗, 有明顯的改善
建議,日產車主, 可以 裝置TPMS 胎壓偵測器,永保最佳性能胎壓
(2): 使用的汽油 ? 壓縮比 9.8 以上, 可以用 98汽油 , 用對辛晥質的汽油,對性能才能正確發揮
出租車的使用者, 返還車時, 可能是加了 92 汽油 , 為節省成本, 這也說不定 。
(3) : 使用的機油 , 5W-50 跟 0W-30 , 5W-30 效果會一樣嗎 ?
100 元 一瓶的機油, 跟 600 元的機油, 效果會一樣嗎 ?
出租車都是商業用公家的,當然用剛好及格的油品就好
皮豆 wrote:
版大的分享文很好.但...(恕刪)
你的油耗已經比我還差了喔
我從新竹開到武嶺來回, 行車電腦顯示油耗6.0L/100km
Focus 2.0多繞了一段彰化市區, 油耗則是6.3L/100km
個人認為兩台車油耗應該是差不多的
因為最近一個月內開了三台車, Focus, Sentra, Golf
Sentra跟以前開過的Altis調性是一樣的, 跟Focus或Golf差比較多
所謂的調性一樣, 我在文中已經有解釋過了
Go車誌嘉偉的評論我已經不太參考了, 感覺越來越商業化, 越來越不敢講實話
(ps: 最近andy老爹跳槽到行車紀錄趣了耶)
怡塵大多講得不錯, 跟我的感覺很像, 不過Sentra試駕似乎在隱瞞什麼, 很多都點到即止
我看過他幾乎每個影片, 感覺他開車也是比較殺的, 像最近一個Audi A3 35 TFSI的影片在嫌此車過彎軟腳, 但我也開過A3, 感覺不會比Sentra軟, 雖然阻尼設定很舒適但過彎側傾比Sentra小
我只能說他也會看車來講評, 像A3比Sentra運動, 就以比較運動的觀點來評車, Sentra是家庭取向, 就以家庭化的觀點來評車, 只能這麼想才能解釋標準的差別了
barbielinda wrote:
給日產車主瞭解
(1) : 輪胎的品質 , 還有是否節能胎 , 或是跑車胎 , 對於油耗會有影響
輪胎的胎壓 , 依據駕駛車門柱上的胎壓建議值,再多加兩三的 PSI , 應該還撐的住, 對於行駛性能與油耗, 有明顯的改善
建議,日產車主, 可以 裝置TPMS 胎壓偵測器,永保最佳性能胎壓
補充
若前往高海拔地區, 胎壓請勿超標過多, 無論原廠建議胎壓多少, 都不該打到胎壁標示的胎壓上限值的80%以上
譬如胎壁標示上限44PSI, 那打八折就是35PSI
我們都知道包裝洋芋片拿去高山上會脹起來
其實輪胎也會, 只是外觀看不出來而已
Volvo V40試駕
這篇文章裡我有寫到平地與武嶺實測胎壓的差別
平地打36PSI, 在武嶺以經量到42PSI
所以此行我只打32PSI而已, 照換算在武嶺應該有37PSI
meridian wrote:
補充
若前往高海拔地...(恕刪)
幫你補充一下
之前開SENTRA上武嶺
前後輪胎壓在上山前都打到32psi
山上沒有特別量
下山後跑了一小段高速去修車廠檢查
四個輪子都漲到42psi
不過修車店老闆跟我不會爆炸只是會很震
後來還是放氣放到33psi
因為輪胎很熱,冷卻之後胎壓會降低
aknakn wrote:
可以從你以前到現在的文章/語氣及會明顯的避開 明顯之不足之處
如:外改 說很多 但 心/肺 不說 要不很快就帶開
CP值:分 內 外 2部分 內:車體設計/用料/安全/配備 外:型/2手價/油耗/故障率
2者相比而出 才是 真CP值 ...
大約在第10行左右吧, 我有說的很清楚了
V60試駕文
我認為配備與功能介紹是業代的工作
所以這些介紹都不會出現在我的文章裡面, 當然我覺得好用的會特別提到
所以我不覺得我有偏袒什麼品牌啊
外形, 故障率, 二手價這些本就不干我的事情
我又不是業代, 也不是汽車媒體還要巴結一下車廠, 以免以後都借不到車
我去租車試車難道還試的出故障率跟二手價? 沒這麼厲害吧?

這些是買車的人自己要去權衡的, 甚至我連配備, 車體設計, 用料或安全都不是很care, 這些東西各位自己走趟展示間都能比在網路上看文章還清楚, 且更有感觸
一直以來我的文章重點都只有開起來的感受, 除了在駕駛座能體會到的以外, 後座如果有機會坐也會提到一下
你會發現很多媒體不敢講, 或顧左右而言他的部分, 若我的文章有寫出來通常會得到不少共鳴(舉例: 如Focus變速箱在山路上的缺點, 你除了在我文章看到過以外, 哪個汽車媒體有講到呢?)
試車本來就不是商業化的行為, 當然不需要以商業化的模式去寫文章
其實我覺得這樣寫比那些汽車媒體寫的更公正
ariete wrote:
GO車誌對進口日系車...(恕刪)
是實上, 我對GO車誌也是戴著有色眼鏡在看

一直以來我都很好奇GO車誌影片到底是給什麼程度的人看的?
影片2/3是在介紹車子功能, 這個跑一趟展示間不是都一清二楚了嗎, 而且還實際摸到碰到, 體會更深
影片1/3是駕駛心得, 但感覺裡面還有2/3是在抱怨台灣交通環境, 抱怨車廠偷料, 或是教人家怎麼開車, 想看的心得反而都看不太到
反倒是怡塵的影片越來越講的到重點了
在我看來, GO車誌影片應該是給新手駕駛看的吧
看了些老外的汽車評測影片, 功能介紹都不會超過1/2, 剩下都是貨真價實的駕駛心得
如果是對比測試的話, 甚至可能80%以上都是駕駛心得
我覺得本來就該這樣, 不然汽車媒體去搶業代的工作幹嘛?
內文搜尋

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