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油前不都是長這樣?不然拍照存證,換老闆推薦的機油,五千公里後再來看看哪裡不一樣跟老闆打賭個五十萬,我猜他一定不敢那一家不用去了,上網搜尋一下真正的油泥長怎樣吧看機油添加口哪裡會看得出有沒有油呢??(中華民國政府應該要抓幾個這種車行老闆去判個恐嚇取財罪)
上面討論結果各種不同用油、更換情況都有,為什麼有人會或有人就是不會產生油泥呢?由討論可證明油泥生成與用礦物油、合成油、常不常換機油、機油濾芯無關。油泥形成的原因主要是油汽與水氣進入曲軸箱與機油攪拌產生。狀況主要發生在總是低於10公里短程行駛、引擎低溫度工作,加上高燃油比導致油泥形成。因為環保吹漏曲軸箱正壓通風裝置(Positive Crankcase Ventilation)導入引擎的設計,下竄到曲軸箱的這些未完全燃燒混合氣,會經由搖臂蓋被帶入進氣岐管重新混合燃燒。低溫冷車工作時曲軸箱正壓通風裝置同時也讓引擎油暴露在大量的NOx及水污染條件下攪拌,加速黑色油泥的形成。同時低於10公里短程行駛冷凝水無法順利蒸發而混合在引擎油裡頭,漸漸形成乳化油泥聚合物。所以之所以為什麼有人會有人不會,這與全不全合成機油無關。歡迎專貼分享正確知識。
只要引擎有在運轉就會產生所謂的油泥,無論用什麼機油都會有,引擎機油有幾個功能,第一 清潔汽缸內部因為點火燃燒不完全的燃料,第二 潤滑汽缸及引擎內部各零組機件, 第三 少部分冷卻功能,其中以潤滑跟清潔為主,冷卻的部分因為是油不易冷卻,所以汽車都有水冷式水箱協助冷卻,你們說的油泥其實是含有燃燒不完全的燃料附著物,因此怎麼換都有,只要引擎點火就有,根本無法除去,機油的使用請看機油使用指南,10W-40 ,基本上台灣用這種的就夠用了,因為台灣很少低溫在10度C以下,40是黏性,也就是在這個溫度下機油的流動性,機油溫度一高什麼機油的功能基本上都一致。目前市面上引擎機油黏度大多是以美國汽車工程師學會(Society of Automotive Engineers,簡稱SAE)所訂定的標準分類。黏度分為含英文字母W及不含W兩大類。W即英文字冬天(Winter)之字首。含有W之黏度等級可適 用較低溫的地區。 以台灣地區為例:10W、15W、20W皆可提供優良的冷車啟動能力(=低溫流動性),0W、5W雖然有更優良的低溫啟動能力、低溫流動能力,阻力小 引擎拉轉更快,不過價錢上也較昂貴。前面的數字代表低溫啟動黏度,例如0W即為-30°時流動指數為3250mPas,5W則是-25°時為 3500mPas,數字愈大對應的啟動溫度就愈高。台灣應該不可能在 - 30 或 -25度 。常見的有SAE 20W-50, 10W-40, 15W-40, 10W-50, 15W-50, 0W-40, 5W-40, 5W-50, 10W-60,主要是能在兩種高低溫氣候中都能維持合適的油膜黏度。後面的數字同樣代表黏度,多半為100°狀態下的流動指數,數字愈大黏度就愈高。基本上還是建議一萬到一萬五千公里換一次機油就夠了,不需要傻傻的5000公里換一次。車子開到報廢都不是引擎壞掉報廢,基本上都是其它因素造成,比如說水箱爆掉造成引擎過熱機件毀損,等原因不然就是車子太老舊,開車的人很珍惜生命怕老爺車半路顧路等等。現在機油都是屬於全氣候使用的,只要注意冷車的啟動溫度跟黏性就夠了。
日本出光 是好油我之前用過ELF 15-40 這支油除了衰退比全合成早一點,其他,穩定性跟加速性,坦白講,不會差很多,而且整體性比好市多美孚還好用礦物油沒什麼不好,除了近幾年的引擎外,早期的車子用礦物油也是很好的選擇。礦物油、全合成、半合成都無所謂,只要是公司貨,都是好油,至水貨麻,我覺的就看個人運氣了,真的!本人中搶好幾次,一而再、再而三,都用到劣質水貨,才學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