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ny750325 wrote:
我問你,失業與旁觀...(恕刪)
我只能說, 我跟您看的角度不同, 我看的是產業結構變化問題, 供應鏈的弱化, 工業競爭力受影響, 間接造成大量失業, 生計變化等等社會層面的影響。
我本身混得還算可以, 四十多歲也一邊工作一邊還在當老學生做研究, 持續成長。 但是自身保有競爭力這件事不能投射到被影響的群體中的每個個體都會一樣爭氣, 也不能無視這些產業結構性弱化所引起的社會問題。
y20070122 wrote:
《獨家》害了了!日產...(恕刪)
bbctank wrote:
人無遠憂,必有近慮,我只能說,如果可以的話,支持國產車不只是給台灣同袍一點工作機會,也是為自己日後養車的便利性買一個保險,路上有20年左右的MARCH跟PASSAT,可是我相信MARCH的維修不只便宜一點,連維修點都比PASSAT好找多了...
..(恕刪)
john43 wrote:
而認為國產車倒,進口車就會降價的人真的太天真,所謂無奸不成商,沒有了對手還會降價賣你嗎?...(恕刪)
後工業時代的病,殖民時代的藥
藍營媒體最喜歡把問題怪罪到工資上升,過度重視環保而忽略產業發展,民間的抗爭,以及藍綠惡鬥。然而,經濟發展是為了讓人有更富裕而優質的生活。如果必須以工資倒退、環境惡化為代價,這樣的經濟「發展」有意義嗎?更何況,
台灣真的還有機會在今天跟新興國家搶食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高工時、低工資(四高一低)的產業嗎?
國際競爭不該違背「以己之長,攻人之短」的基本原則。台灣水資源嚴重短缺且能源自給率僅0.6%,卻想發展高耗水、高耗能的鋼鐵、化工、半導體代工等產業,豈不是妄想「以己之短,攻人之長」?別的不說,馬來西亞能源自給率高達123%,連大陸都高達90%,台灣憑什麼跟他們競爭?
其次,台灣的人口密度高,西岸的污染又因中央山脈的阻擋而吹不走、難擴散,根本就不適合發展高污染產業;而且,國民教育水準越低,越能忍受環境汙染,高教普及的台灣,如何跟大陸、東南亞國家搶高污染產業?
台灣地狹人稠而礦產、能源與水資源匱乏,近接大陸與東南亞市場的條件又遠遜於香港、上海和新加坡,唯一具有國際競爭優勢的是高教普及且研究人力在質與量上都遠勝於大陸和東南亞。偏偏,我們卻用代工產業扼殺了台灣人的創意,又用偏低的產業技術水準和工資逼走優秀的人才。
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的分析報導一針見血地指出:「台灣本土最優秀的企業要數台積電(TSMC):芯片製造業的領軍者,市值超過600億美元,但其品牌幾乎算不上世界知名。台灣最著名的企業或許要算富士康(Foxconn)。該公司幫助其他公司組裝產品,包括蘋果(Apple)的iPhone,利潤率不到4%。」。[11] 台灣人最自豪的兩大企業尚且如此自我設限,其他企業可見一斑。
台灣在日據時代被日本當做農業生產基地來經營,而欠缺資本與工業技術,因此光復初期只能仰賴「輸出血汗,輸入污染」的發展模式。之後,不管是加工出口區或晶圓代工,「輸出血汗,輸入污染」的基調不變,只不過終於換來資本與技術的累積。可悲的是,雖然我們的資本、技術與研發能量都足以跟韓國抗衡,卻鮮有任何世界品牌或世界市場,一直仍停留在代工;更悲哀的是,不但「隱形冠軍」不多見,甚至連兩兆雙星都變成了五大慘業。
有人因而說「台灣的教育培養不出高級人才」。但是,別忘了,台灣正是亞洲中高級人才的主要輸出國,而且在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上遠遠超過韓國──我們缺的不是人才,而是讓高級人才揮灑的舞台。
也有人說,台灣的教育太偏重專業知識而少創意,所以培養不出創業與創新的人才。這或許說對了事實的一部分。但是,產業不升級,企業沒創意,這會不會也是政府驕縱「高科技產業」的必然?
草莓族是被父母寵壞的結果,企業也是一樣。台灣的「高科技」產業長年享受政府政策、匯率和稅負減免上的大量補貼與優待,使得它們在科學園區裡變成溫室裡的特權;在這樣的榮寵下,他們還有機會保持奮發向上的精神和國際競爭力嗎?
從垂直分工到掏空台灣
綠營媒體總是怪罪兩岸開放政策讓台資流向對岸,而造成產業空洞化。言下之意,似乎一切都是阿共仔的錯,只要恢復「戒急用忍」就可以萬事搞定。
問題是,我國超額儲蓄率從1998年就開始從1.3%震盪走高,將在今年攀升至15.5%,創下28年來的新高──台灣一直都不缺錢,缺的是投資項目!在這種事實前提下,如果沒有大陸的吸金效應,台灣的濫頭寸還會更多,股市與房市的熱錢炒作還會更猖獗!
何況,對外投資不必然會造成母國產業的空洞化或工資下降。學術界的經驗研究顯示,當企業向技術水準較低的國家投資(垂直型境外投資)時,有可能(但不必然)會提升本國的生產力、技術工人的僱用比率、工資、非生產線的聘僱人員,以及總產量;當企業向技術水準相近的國家投資(水平型境外投資)時,也還是有可能會提升本國的非生產線聘僱人員以及生產力。[12] 此外,本國企業對外投資時,也可能會對她的國內供應商和下游廠商造成技術升級與產能擴大的正面影響。[13]
然而,前述文獻也同時指出,對外投資不必然會對母國有利,也不必然會促進產業升級。畢竟,最後的結果還是取決企業的企圖與執行能力──全心只圖擴張市場與降低成本的企業,不見得會有興趣藉此追求技術升級,也不見得在乎「根留台灣」。
熱衷於兩岸經濟交流的人曾經期待著推動兩岸垂直分工的模式,以便藉此促進島內企業的「優勝劣敗」,以及優勝者靠規模經濟擴大利潤、刺激整體產業向上發展。很不幸地,最後結果卻是產業流失與空洞化,兩岸關係從「垂直分工」的美夢變成「橫向取代」的惡夢。也許,這又再度證明了台灣的企業家欠缺「競逐上游」的企業精神,以及「以台灣為家」的感情。
在熊彼得(Joseph Schumpeter)的心裡,企業家是願意冒險且有能力成功地推動「創造性破壞」的人,而海盜則只不過是冒著生命危險去賺取橫財的人。如果以此標準來衡量台灣的大老闆們,恐怕台灣的大老闆們較少願意吃苦、冒險的企業家與海盜,多的是只想靠官商關係來賺輕鬆錢(easy money)──賺兩岸價差,吃政府和納稅人的豆腐(逼政府釋出各種利多和財政與稅負的補貼)。
台灣有資金,有技術,有中高階人才,有可觀的研究能量,有領先韓國和大陸的國際競爭力,缺的只有一項:懂得善用台灣資源與優勢的企業家,以及敢於冒險來開創新局的企業家精神。
假如說目前掌權的大老闆和高階經理人嚴重地欠缺企業家精神與開創新局的能力,可不可以乾脆從外國引進?
進口CEO與高階經理人
連國家的產業政策都可以進口。我在1989年返國時,託朋友去經濟部要了93本政府政策白皮書與委託研究報告,只有Arthur D. Little 在1999年為台灣寫的 Opportunities for Taiwan in the year of 2000 紮實而有可行性,其他都是天馬行空的狂想曲。
研發的策略與能力當然可以進口。台灣一個著名的晶片設計廠面臨競爭力逐年下降的危機,狠心出高薪從全球頂尖公司挖一位高階主管來當研發副總,整個公司的研發能量和設計能力很快地被提升上來。
很多種創意和商業模式也都可以進口,IDEO就是以出售創意與解決方案而聞名世界。美國AT&T的研發副總帶領團隊開發新產品Mmode,為手機使用者提供移動式的即時購物資訊與服務,並預期會徹底取代電話黃簿與傳統媒體的廣告,帶來全球購物習慣的革命。結果,該產品推出後乏人問津,只好求助於IDEO。IDEO經過研究與調查後,不但找出問題所在,還提出解決方案,而使得該產品順利上市。
全球行銷策略、企劃與執行當然可以進口。其實,全球行銷的經費也可以很便宜:如果Asus在歐美重要的國際機場外都各設立一個醒眼的廣告看板,進出機場的人自然都會看見,並且有一種「Asus已經佔領歐美先進國家」的印象;如果你在全球國際大空港內的主要動線交點設立一系列搶眼的看板,全球移動中的人潮自然會看見它們,而不需要你到個別國家去買廣告時段;如果台灣的面板廠把產品免費送給全球所有機場的check in櫃檯,並且在產品打上容易看見的Logo,全世界的旅客就都會看見你。這些方法LG在十幾年前就都用過了,我猜不是出自韓國人的創意,而是國際行銷公司的主意。
高階主管和CEO也可以進口。LG曾有許多部門是外籍主管掌理,Sony、Nokia和聯想國際也都聘任過外籍CEO。聘任外籍的高階主管或CEO可能要付出高昂的學費,但這有可能是一個國家(或企業)往上攀升的最快途徑。
問題是,假如大老闆根本都不求長進,上述的點子都不會有用。如果這樣,政府可以積極到國外去引進懂得善用台灣資金、技術與人才優勢,且願意(有能力)善待台灣勞工與土地的外資企業。
但是,假如企業的手可以伸進總統府,可以打電話直通行政院長辦公室,可以左右立法院裡的密室協商,他們會答應讓政府引進優質外籍企業,來跟本土企業搶資金、技術與人才嗎?我猜不會。
不只這樣,假如政府不但縱容財團靠炒作土地牟取暴利,甚至以「公共建設」為名協助財團炒作,企業會有心經營本業嗎?假如政府縱容企業內線交易,以及股市裡各種不當(不法)手段讓他們牟取不勞而獲的暴利,企業會有心經營本業嗎?當炒作地皮與股票的獲利遠高於經營本業且風險近乎零時,台灣的超額儲蓄率有可能不高漲嗎?
台灣的產業升級、投資不足、超額儲蓄等問題乍看像是經濟問題,實際上卻很可能是官商勾結破壞了市場「優勝劣敗」的機制,使得優秀的人才必須出走,而力爭上游的企業家卻得不到需要的資源。